海南周刊丨一片甲骨惊天下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2022年12月底,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消息称,将发布500个未能释读的甲骨文,请大家一起来参与破解。尽管甲骨文作为成熟汉字的起源这一常识已经为大众所熟知,但遗憾的是,在目前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被人们释读的只有1600多个,还有大量甲骨文单字有待破解。中国文字博物馆此前也曾发布“高额赏格”,但凡破解甲骨文一字,奖励10万元人民币。几年过去,只有复旦大学的古文字研究专家蒋玉斌博士因为破解“蠢”字而获得奖励,真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2023年,甲骨文的魅力在持续辐射,有着三千多年历史、代表着殷商文化的甲骨文中,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有待人们来破解?
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如果没有晚清时期王懿荣的一场生病,或许甲骨文的秘密还要掩藏很多年。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一百多年前的河南安阳小屯村。村里有个叫李成的剃头匠,身染脓疮而无钱医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将在农田里挖出的甲骨研磨成粉进行外敷,止血化脓效果居然很好。这一奇特的效果被中药铺注意到,他们以六文钱一斤的价格予以收购,将其作为一味中药命名为“龙骨”。有多少“龙骨”被当作中药被人们研磨成粉吃进肚子里,实在无法估量。由于作为甲骨文的龙骨负载着很多商代史料,人们很无奈地把这一现象称为“人吞商史”。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担任国子祭酒的王懿荣患上了疟疾而不得不服用中药,被派往鹤年堂抓药的小伙计带回了叫作“龙骨”的药材。一向喜好历史并钻研金石学的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一些像文字的图形,于是通过古董商人进行大量收购,并进入相应的研究,最后断定这些图形是商代文字。王懿荣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得到学界的充分认可。因为这些原始的文字大多刻画在龟甲兽骨上,人们将其命名为甲骨文。王懿荣是确认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后来人们将其称为“甲骨文之父”。
假如王懿荣再等待几十年,他可以见证重大历史——殷墟的发掘,那里是甲骨的集中出土地。但历史总是会留下遗憾。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很快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作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绝命词后投井自杀,为国殉命。
王懿荣殉难之后,家道中落。王懿荣的儿子王翰甫为了生计,不得不变卖父亲收藏的甲骨和古董,其中大部分为刘鹗(字铁云)所得。刘鹗就是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他是王懿荣的生前好友,也是甲骨文爱好者。1903年,在罗振玉的支持下,刘鹗将自己所藏甲骨选拓1058片,编为《铁云藏龟》,这是甲骨文历史上第一次被著录成书,可谓是甲骨学的开山之作。遗憾的是,随后不久刘鹗被朝廷流放新疆,最终客死乌鲁木齐,他所收藏的甲骨也因此散落民间。
在甲骨文研究史上,罗振玉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人物,他除了鼓励刘鹗编辑《铁云藏龟》外,自己也收集了大量甲骨,并出版了系列著作,还考证出甲骨的重要出土地——河南安阳小屯村,为后续的殷墟考古工作作出了前期贡献。
从1928年到1937年间,当时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的主持下,对小屯村一带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除了发掘出大量甲骨外,还发现了商代宫殿、宗庙遗址,并出土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等,它们与甲骨文字相互佐证,终于让人们对商代历史有了较多了解。
遗憾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的几十年里,由于人们对其价值估计不足,再加上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以及文物贩子的不法行为,有大量甲骨散落民间,还有较多数量的甲骨流失海外。因此,目前国际上从事甲骨文研究的,除了中国之外,不少西方国家因为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甲骨,也进行相应的研究,这使得甲骨文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到现在为止,国内外依然活跃着一大批甲骨文研究专家,他们毕尽平生精力,希望能够破解甲骨文里的诸多秘密。
甲骨文里的秘密
殷墟甲骨的发掘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与北京猿人、敦煌藏经洞、居延汉简等并称为近现代中国四大考古成果。通过殷墟甲骨发掘出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自从发掘之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就有“甲骨四堂”之说。所谓“甲骨四堂”是指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学者罗振玉(号学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他们先后推出有分量的甲骨文研究成果。
甲骨文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而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可以说,正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才让我们对商代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甲骨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负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更牵系着汉字的发展演变,是强化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
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主要是中国商代晚期王室用于占卜纪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商代人大多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进行占卜,比如既有关于天气状况的,也有关于农业收成的;既有疾病、生育,更有打猎、行军作战、祭祀等,这些情况都通过甲骨予以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文字,可以大致了解商代人们生活的基本情形,也可以了解商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因此,商代有“从地下挖出的朝代”的说法。通过甲骨文的释读,再加上《尚书》《史记》等古代文献,辅之以各种田野考古发掘成果,人们对殷商历史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
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汉字,甲骨文的意义更是非凡,它开启了后世汉字发展演变的源头。经过专家分析,汉字构造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均有体现。可以说,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学和书法学均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是,从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到现在已经120多年了,被人们破译的甲骨文,仍然不到一半,即便中国文字博物馆出台高额赏格依然效果甚微。之所以如此,首先在于甲骨文基本上是王室贵族使用,不具有普及性,在汉字发展演化中缺失了不少链条或者步骤;其次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字被废弃,从而在后世发展中无法找到对应关系;其三是甲骨文总体数量偏少,出现不少一字多义现象,也给后世辨识增添不少难度。可以说,因为甲骨文无法完整破译,其中隐藏着多少秘密,我们还真的很难断定。
1822年,34岁的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而揭开了古埃及文的神秘面纱,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资料的新发现以及文字学的发展,人们对甲骨文的破译能力将会大大提高。那个时候,甲骨文又将给我们揭示怎样的中华文明呢,实在是一件让人期待的事情。
(曾庆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标题:一片甲骨惊天下
责任编辑:方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