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宁波两家大三甲合并!地市级医院抱团能突破“夹心”困境吗?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医学界

医疗是需要患者数量去积累沉淀经验的,对大部分地级市医院而言,做大做强的路子虽然听起来简单化,但仍然比较实用,有可操作性。

撰文 | 姚远

宁波两家大三甲合并迎来官宣!

2023年开年,浙江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同意组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批复》称:同意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成立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按照“一院多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并同意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新组建医院第一名称,“宁波市第一医院”作为医院第二名称。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前在艾力彼榜单中宁波同级医院排第四。这次跟宁波市一合并成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有望成为当地最大的医院。”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博士告诉“医学界智库”。

而宁波本地剩下的两家医院实力也不俗——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原名宁波市第二医院)已于2018年正式更名,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另一家李惠利医院是国内首家“两岸合作、公办民营”的公立医院,成立初期曾引入台湾医院管理理念,由台北医大及附属医院常年派驻经营管理团队,全面负责医院运营管理。

“我觉得这可能会给宁波市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带来一次整体上升机会。”庄一强博士判断。

要合并的两家医院,什么来头?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均为三甲医院。前者实力在宁波稳居榜首,且有国家、省市共建重点学科5个,而后者实力略逊一筹,省市共建重点专科仅有1个。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市第一医院创建于1913年,2021年医院门急诊量248.3万人次,住院量99285人次。2020年全国三级医院国考为A+等级,成绩排名第81位,浙江省内排名第10名,宁波市第一名,该院运营效率项目表现尤为突出,满分270分的运营效率分得分268.5,得分率达到99.4%,体现了一流的运营管理水平。

在重点学科方面,该院神经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血液病学为浙江省医学重点扶持学科,心血管病学、泌尿外科学、呼吸病学为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血液科、泌尿外科、麻醉科为浙东区域专病中心。

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前身是宁波市第三医院,创建于1951年,核定床位1100张。2020年国考排名为A级,浙江省内排名第18名。在重点学科方面,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为胃肠病学;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是消化内科。

按照宁波市政府在《宁波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到的规划,合并后的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省内领先、错位发展为导向,高标准建成具有较强临床诊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庄一强博士认为,此次两家医院同为三甲、事业单位,且有政府出面,合并会比较顺利,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新成立的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论是对医保还是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都会提升,有望进一步开源节流,同时精简一些多余床位来提升运营效率。而两家医院合并后势必也会带来患者数量的大幅增加,新医院医疗水平和实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精进。

惠宏医疗管理集团首席专家傅天明教授则补充道,宁波市第一医院成为大学附属医院后,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也将有所提升。

抱团取暖,能实现1+1>2吗?

两家地市级大三甲的合并,能带着宁波冲击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吗?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国考优等生浙江省的医疗资源分布。

浙北的“浙大系”附属医院不仅是国考第一梯队的常客,亦是复旦排行榜的熟面孔。2021年三级医院国考中,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分别位列第5、8、11位;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top50),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分别位列第10、11、49位。

浙南的温州医科大学——“温医大”系在地市级医院的实力竞争中亦不容小觑。2021年全国地级城市医院专科30强中,浙江有4家,其中“温医大”系就有2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分别位列榜首和第16位。剩余2家——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省台州医院分别为第26、第27名。

可以看出,宁波的医院从全国来看实力不错,但放到高手如林的浙江来看,则稍显逊色。在艾力彼计划单列市排名中,宁波排名第五,“青岛、大连、深圳、厦门作为单列市,相当于副省级城市,在本省的医疗资源排名均仅次于省会,而宁波却在浙江省位于第三,这与宁波的经济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庄一强向“医学界智库”分析道。

浙江下辖11个地级市,宁波位于浙东,与杭州隔着绍兴,与温州隔着台州。俗语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在医疗圈这句话则可解读为大医院周边很难发展新医院,而宁波的位置显然刚刚好,正好与杭州、温州成三角之势。

而宁波今年1月刚刚公布的2022年GDP为1.56万亿,仅次于浙江省会杭州市,其常住人口有950多万,对优质医疗资源非常有需求。不差钱、地理位置偏东有发展空间,而当地就有底子还不错的三甲医院,也就无怪乎宁波市政府在《宁波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直接表态:通过继续加大对宁波市第一医院的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完成两家医院合并工作。

新诞生的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宁波市第一医院为主体,做大做强的同时,也想借着国家卫健委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的政策东风,冲击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一旦成功,于当地政府而言,不仅彰显宁波的政绩,与新医改分级诊疗政策也相符合,既能留住本地患者,又能提升当地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于合并医院来说,也能大大增强医院实力,有望实现全国各类排名大跃升。

地级市医院资源重组动作频频

实际上,通过合并本地三甲来冲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城市,不仅有宁波。据“医学界智库”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以来至少就有5个地级市进行了本地医疗资源整合。

  • 2022年3月,河南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和河南省第二儿童医院正式合并,开启了“一院三区”发展的新格局。

  • 6月,河南南阳市编委发文,同意整合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市张仲景国医院、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和南阳市骨科医院,组建新的南阳市中医院。

  • 8月,湖北宜昌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宜昌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全面整合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打造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高水平综合性三甲医院。

  • 9月,湖北荆州市胸科医院发布了一则整体搬迁公告,明确将与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整合。

  • 今年1月,山东淄博市中医医院与淄博市骨科医院(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合并重新组建淄博市中医医院。

“这些并非盲目,而是‘合并同类项’,比如妇幼保健院和儿科、中医和中医骨科;而胸科合并综合,则意味着综合医院有了一个比较强的专科。”庄一强分析道,“这背后体现了战略思路,他们在寻求突破。医改永远在路上,不同历史条件下会催生出不同的医改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医改的最终只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第二是有利于医院本身的发展。”

而过去三年疫情也给中国医疗市场带来大变数。2020年国考显示,全国20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2508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在公立医院营收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抱团取暖不失为搏一把,原地不动只能越走越窄。”庄一强认为。

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暗流涌动

国家卫健委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各地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通过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输出以及加强地市现有医院建设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形成省域内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医疗服务“高地”。

国家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必要的业务用房改扩建,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设施。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为应对突发事件,提升综合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

给人、给钱、给政策,这一政策对地级市医院而言无疑利好。医疗是一个强政策导向的行业,有政策就意味着有发展空间。事实上,不少地级市医院处境与宁波本地医院类似,区域医疗影响力不强,患者容易流失,处境略显尴尬——上面有省部级医院群雄逐鹿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下面有国家倾力支持强县域,要求“大病不出县”。甚至,大部分地级市医院所在市经济上远远逊色于宁波,当地财政紧张,投入有限,要想发展自谋出路才是常态。“做大做强才能争取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成为不少身处“夹心”的地级市医院的心声。

惠宏医疗管理集团首席专家傅天明教授对此持类似看法,但他认为除了资源竞争力、运营效率的提升,此次合并潮或还与国家整体医疗资源配置有关。

他告诉“医学界智库”,依据国家医疗规划方案到2025年各地“城市医疗集团、县医共体格局将陆续形成,部分地市级三级医院距离太近,不利于城市医疗集团的建设(覆盖范围交叉或覆盖范围太大),合并后既可有效利用医疗资源,亦可形成较大的地区医疗中心,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与可及性;此外依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小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生存不易,如果与当地综合医院合并后则可改善该类医院亏损状况。

与庄一强博士认为合并自下而上发起的观点不同,在傅天明教授看来,这股合并潮动力更多是自上而下推动,而事实上在不少地市级医院合并的过程中也频频有政府身影出现。“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是一些二级经营者的心态,而且从国考考核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上看,由地方卫健委推动改革的动力会更迫切一些。”

一家独大的地市级医院,能走多远?

合并潮过后,难免部分地级市地区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如何避免大医院虹吸效应,与国家分级诊疗背道而驰?现阶段DRG/DIP付费下龙头医院是否会拥有绝对话语权?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庄一强博士表示,的确存在这种情况。但医疗是需要患者数量去积累沉淀经验的,对大部分地级市医院而言,做大做强的路子虽然听起来太简单化,但仍然比较实用,有可操作性。

傅天明教授则指出,这其实需要放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考量观察。在眼下,合并潮带来的一家独大或许会引起大家担忧,但到2025年,城市医疗集团以及医共体形成后,整个区域内的医院都是一个集团、一家人,届时医保将按照区域人口将费用打包直接付给牵头医院,再由其按照集团内部各自承担的责任大小,能力如何进行分配,而不存在区域内医院相互竞争的问题。

而DRG/DIP除用于城市医疗集团或县医共体内部服务量核算外,更多地会被运用于本区域内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诸如需要到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这种跨层级医疗的院区结算,那么,所谓虹吸和分级诊疗等这些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两家医院合并,需要磨合,更需要领导人有魄力,根据形势破旧立新,如果一味因循守旧反而可能弊大于利。”在傅天明教授看来,中国当下大部分医院依然是人治多于法治,因此医院的领导者是否有前瞻性思维、足够的权威及建立制度化管理与决策模式,将决定着一家医院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城市医疗集团一盘棋的大思路,将会进一步压缩社会办医生存空间。如果说此前社会办医还可凭借一腔孤勇闯出一片天地,那么当城市每家公立医院凝聚成一股力量,各司其职时,非公立医院不加入意味着以卵击石,加入则更多地转向被动分配的地位。“大型社会办医尤为艰难。”傅天明教授表示。

头图来源:宁波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一期)/宁波市人民政府

来源:医学界智库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编辑:赵   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