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关于印发牡丹江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的通知

政府网站

关注

转自:牡丹江政务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牡丹江市“十四五”黑土地

保护规划的通知

牡政办规〔2023〕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

《牡丹江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7届2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15日    

牡丹江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黑土地保护的决策部署,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绿色生产“四位一体”建设,全面改善黑土耕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实现全市黑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根据《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牡丹江市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推动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取得较好成效。

(一)落实黑土地保护责任。制发了《牡丹江市黑土耕地保护实施方案》《牡丹江市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牡丹江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牡丹江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等与黑土地保护有关的文件,成立了牡丹江市黑土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牡丹江市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了牡丹江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同时将黑土地保护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明确了职责和任务,推进了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严格黑土耕地数量管控。全市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968.8485万亩和733.8285万亩以上,全面完成控制目标。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和用途管控,以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为重点,实行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黑土耕地“管得严、守得牢”。

(三)全面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生产与生态、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改善黑土耕地设施条件和内在质量。坚持试点先行。依据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的总体要求,2015—2017年,宁安市被列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建设水旱田黑土地保护试点面积10万亩。三年累计完成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深翻整地25.88万亩,积造撒施有机肥10.9万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13万亩,应用生物有机肥和菌肥11.2万亩,修复侵蚀沟1500延长米。优化农艺措施。针对耕地坡度、种植作物,综合运用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探索建立了秸秆深翻还田、碎混还田、覆盖免耕,配合有机肥施用、合理轮作等综合技术,持续推广农艺保护治理模式。2020年,全市秸秆还田率达到60.4%,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22.5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3.26万亩,装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668台,深松整地面积188万亩。黑土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取得实效,全市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4.97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4.1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土、田、水、林、电、路六个方面综合施策,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6.33万亩。建成了一批千亩、万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76.87万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不断改善黑土地生态环境。坚持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到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75万亩,治理侵蚀沟126条。持续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全市累计造林53.44万亩,退耕还林0.08万亩。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业“三减”示范基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面积880万亩。2020年化肥平均亩用量较2015年减少7%以上,农药平均亩用量较2015年减少15%以上。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加快农牧循环发展,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7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五)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化生产水平。到2020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5160个,农机合作社数量327个,土地适度规模200亩以上经营面积达到168.2万亩。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9.4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先后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明确了黑土地保护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开展黑土地保护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于2022年8月1日起实施,为依法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全市上下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为保护粮食安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供坚实保障。

“十四五”时期,全市黑土耕地保护还面临着巨大挑战。耕地质量退化趋势仍然严峻。全市大部分县(市)地处半山区,耕地类型复杂,坡岗地多,土壤耕层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0.32万平方公里,耕地质量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土地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山区地形适于规模经营耕地面积占比较小,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57万亩,200亩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68.2万亩,近80%土地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户家庭分散经营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应用和先进栽培技术模式推广,影响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实效果。农民自觉保护意识不强。部分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对黑土地保护的责任意识,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黑土地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依靠科技引领,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结构,创新服务机制,推进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坚持一体化综合施策,系统化分类推进,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珍贵资源,夯实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用养结合、保护利用。针对黑土地长期高强度利用,统筹优化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合理轮作等综合治理模式,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以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耕地数量保护、质量提升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探索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集中连片治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升黑土耕地质量。

——坚持政策协同、统筹实施。加强政策衔接,结合区域内农田建设、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等规划,统一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和绩效考核,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养护等不同渠道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利用。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规划引导、资金政策撬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农民筹资筹劳,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调动农民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1.保护面积。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和划定的“两区”实现全覆盖,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达到389万亩。

2.保护目标。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旱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

3.保护效果。通过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到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亿斤以上。

四、保护措施

牡丹江市黑土耕地类型因大小河流和山峰密布,形成河谷平地和丘陵漫岗坡地分布。主要划分为坡耕地类型区、平原旱田类型区和水田类型区。

(一)坡耕地类型区

该区域主要特征为地势缓坡,主栽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土壤类型以白浆土、暗棕壤、沙壤土为主,黑土层相对较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保护措施:

——推行少免耕秸秆覆盖、大垄条带种植、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阻控坡耕地侵蚀退化,保水增肥。

——科学配置农田道路、防护林和沟道构建导排水体系,完善蓄水、导水、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设施,拦蓄和疏导地表径流;采用改顺坡垄为横坡垄、等高条带种植。

——大中型侵蚀沟采取修建沟头跌水、沟底谷坊等沟道工程防护设施,营造沟头防护林、沟岸防蚀林、沟底防冲林等沟道林草防护措施,配合沟道削坡、生态袋护坡等措施,构建完整的沟壑防护体系,以有效控制沟头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张。

——小型侵蚀沟实施生态固沟、绿色过水通道、秸秆填沟等综合治理措施,控制侵蚀沟进一步发展或将侵蚀沟修复为耕地。

(二)平原旱田类型区

该区域主要特征为地势平坦,主栽玉米、大豆、经济作物等,土壤类型以暗棕壤和白浆土为主,土壤较肥沃。保护措施:

——推广以秸秆翻埋(压)还田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秸秆碎混还田、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增施有机肥,在种养结合区因地制宜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与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同步作业。

——推广玉米--大豆--经济作物轮作模式。

——白浆土耕地结合秸秆粉碎+有机肥翻埋(压)还田等技术消减白浆障碍层,快速培肥耕作层。

——完善灌排设施,规范化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

——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包括农田防护林在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三)水田类型区

该区域主要特征为沿江河水域分布,地势平坦,主栽水稻,河水灌溉。土壤类型以水稻土、草甸土、白浆土为主,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耕层变浅。保护措施:

——推广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搅浆为核心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加强水田灌排工程建设,保护利用地下水资源。

——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科学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五、重点任务

 (一)加强耕地数量保护

1.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引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对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进行严格审查把关,杜绝占优补劣问题,确保完成规划期内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和引导,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监督检查机制。

3.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监察。全面加大黑土耕地保护违法违规问题执法力度,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特别是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盗挖黑土等行为。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剥离的土壤优先用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矿废弃地复垦、生态修复等项目,以及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生活,富余土壤可以用于绿化。

(二)实施工程保护

1.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实施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两区”综合生产能力。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440.91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黑土高标准农田52.27万亩。到2030年,全市累计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534.27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黑土高标准农田122.94万亩。一是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按照区域化治理、灌溉与排水并重和渍、涝综合治理的要求,对灌区渠首、骨干输水渠道、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等进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配套,完善田间排灌渠系,配套输配电设施,实现灌溉机井全部通电。二是推进田块整治建设。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有条件的地区,旱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500亩左右;水田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10亩左右,合作社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可适当扩大网格面积。开展耕地平整,合理调整田块地表坡降,提高耕作层厚度。三是推进田间道路建设。按照农机作业和农资、粮食运输需要,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推进路网密度、路面宽度、硬化程度、附属设施等规范化建设,使耕作田块农机通达率平原地区100%、丘陵山区90%以上。四是加强农机化建设。推广应用适于生态、高产农艺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作业技术标准。到2025年,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1000台,保有量达到2600台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35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7%以上。

2.水土保持工程。坚持水土保持与耕作、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黑土耕地水土流失。一是坡耕地治理。采取修筑梯田、地埂植物带、横坡改垄、少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科学配置农田道路、防护林和沟道构建导排水体系,完善蓄水、导水、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设施。禁止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对15度以上已经开垦并种植农作物的坡地,由当地政府制定退耕计划,逐步恢复植被。在15度以上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当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防止造成水土流失。二是侵蚀沟治理。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大中型侵蚀沟治理,通过工程措施稳固后,栽种护沟林草等生物措施恢复生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侵蚀沟治理等工程及生物措施,治理修复耕地中的小型侵蚀沟。到2025年,治理侵蚀沟2779条。

(三)提升耕地地力

1.实施保护性耕作。把秸秆还田作为主要利用途径,旱田重点推广免耕少耕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压)还田;水田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到2025年,全市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89万亩。

2.推行深松整地和科学轮作。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逐步建立米豆、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二二”或“三三”轮作制度,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

3.扩大有机肥施用。坚持种养结合,有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推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预计达到85%,全市规模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

4.开展黑土耕地质量监测。在389万亩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内,按平均1万亩耕地布设1个调查监测点,设置389个监测点,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开展土壤样品采集和检测,为全省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四)保护生态环境

1.推行化肥减量增效。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强化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

2.节约农药使用。完善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提升重大病虫害预警防控能力。更新改造施药机械,推广精准施药、规范用药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减量规范施药技术实现全覆盖。

3.节约利用水资源。旱田区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灌、坐滤水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水田区通过完善田间渠系配套基础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率。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效率。

4.加强农药农膜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处理,推广使用大包装农药和标准厚度地膜,从源头保障可回收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到2025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

 六、实施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压实各级政府和部门黑土地保护利用责任,制定本地黑土地保护规划,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

(二)落实政策支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大中型灌区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政策项目执行工作,做好相关项目资金拨付工作,确保相关黑土地项目资金发挥实效。

(三)加大科技支撑。组织科技科研与推广单位协作攻关,加强黑土地保护技术研究。开展黑土质量监测、土壤养分平衡、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术推广应用,推广组装先进适用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

(四)发挥主体力量。调动社会化组织和专业化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加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社会化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生产,将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实施主体。

(五)强化依法保护。贯彻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把黑土地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相结合、与保障粮食安全相结合,明确黑土地保护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形成联动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等违法行为,做到依法管土、依法护土。

(六)加强宣传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开展黑土地保护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提高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水平,提高黑土地保护措施到位率。每年5月25日所在周,开展“黑土地保护周”宣传活动,引导和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行动,增强全社会黑土地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黑土地、保护黑土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