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 阳明学之源
转自:贵州日报
中国阳明文化园
重建后的龙冈书院
阳明洞
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1506年,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龙场镇)驿丞。1508年春,王阳明到达龙场,在生命逆境中,他冷静思索,“端居默坐”,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道理,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次年(1509),王阳明前往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与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始论“知行合一”,史称:“余姚之学,成于贵州”。
作为“阳明心学”的发源地,王阳明在贵州讲学,培养了许多弟子,并形成了以陈文学、汤冔、叶梧、孙应鳌、李渭、马廷锡等为代表的“黔中王门”,对贵州文化、教育影响深远。“龙场悟道”后,贵州书院开办速度大大加快,许多为王阳明弟子或再传弟子创办。从更广袤的范围来看,阳明心学思想的传播以贵州为起点,随着其讲学活动及事功行为地域空间的扩大,很快风靡了大江南北,《明史·儒林传》云“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天下王门八大学派。在明清以来500余年的历史里,阳明心学对于朝鲜、日本等地,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学入边与龙场悟道
文化学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张新民认为,一部贵州经营开发变迁发展史,可看成国家主流文化不断进入贵州并加强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
秦汉时期在贵州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特别是汉武帝在经略“西南夷”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原文化与西南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始终在不知不觉地进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汉三贤”的舍人、盛览、尹珍在贵州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此后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儒学入边”也通过各种民间渠道缓慢而不间断地开展,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以后,儒学在贵州的影响进入快车道。这其中,最具标识性的事件则是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此后,不但王阳明的个人生命跃入了崭新的精神天地,其身后的整个中国思想世界也开始步入到别有洞天的发展语境。
“‘悟道’是透过长久艰难的生命体验历程。龙场是王阳明贬谪有形路途的目的地,也是他漫长心路历程无形跋涉的悟道地。事实上,在‘龙场大悟’并建构其心学体系之前,无论人生体验或思想发展,似乎都在为那历史性的一幕,提前预作了各种广涉人性人心,彻底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思想准备。”张新民教授说。
在这个“渐修”的过程中,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两年(1508—1509)生活,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历史学者范同寿表示,1384年,贵州宣慰使奢香在水西腹地劈山筑路开设九驿时,龙场为其中首驿。此后,这里一直是川、滇、黔三省交通的要冲,是几条古道的交汇点。124年后,王阳明贬谪龙场,得到从官吏到平民百姓的尊重与热情帮助。“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当地苗、僚人民帮助他在驿站旁的‘小孤山’建起一间草庵;当他万念俱灰,对着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终于龙场悟道。龙场群众的质朴、善良、助人为乐感动了王阳明,使他重新焕发出昂扬斗志。”
天然素朴的人性之美,给阳明心学打上了贵州文化的烙印。“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帮助之下,搬到“龙冈山”并修建了“何陋轩”“龙冈书院”“君子亭”等建筑,开始聚徒讲学,人数达数百人之多。龙场的讲学盛况引起了省城官员的重视。1509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邀请王阳明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在席书的支持之下,阳明心学在贵州开始迅速传播。
1509年12月底,王阳明谪戍期满,离开贵州就任江西庐陵知县。临别之际,他在镇远写下《镇远旅邸书札》。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明表示,在这封书札中,王阳明一共记下了20多位贵州弟子的名字,这是王阳明亲笔写下的天下王门的第一份弟子群体名单。而贵州弟子也不负期望,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黔中王门”弟子。
张明认为,王阳明在贵州的悟道和传道活动,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书院讲学活动,揭开了贵州大规模书院讲学的序幕。王阳明离开贵州之后,以黔中前后“三先生”(陈文学、汤冔、叶梧;孙应鳌、李渭、马廷锡)为代表的贵州弟子新建“阳明书院”“学孔书院”“为仁书院”,等,刊刻阳明著作,大力传播心学。据统计,贵州在明代中晚期每隔两三年就修建一所书院,到明朝后期140多年时间,贵州一共修建了40多所书院,这在贵州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形成了以贵阳、龙场、思南、凯里、都匀为中心的“五大王学重镇”。
2022年5月,“贵州阳明学研究40年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研讨会”在贵阳举行。作为“悟道之地”的贵州,在当代对于阳明学的研究、阳明遗迹的保护修复也开全国之先。
在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龙场阳明文库》主编杨德俊的记忆里,1987年贵州师范大学就在全国第一次举行了阳明学研究会;修文县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从事阳明遗迹考察的地方。曾在湖南岳麓书院求学的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王胜军表示,贵州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自己和家人来到贵州之后就不知不觉被阳明学牵引,纷纷加入阳明学的研究领域。”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成立“阳明廉政思想与制度研究中心”,成为国内唯一的以阳明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研究当代党风廉政建设的人文社科基地,该中心的成果引起学界关注。2021年,王胜军所著《阳明学概论》一书出版,其线上慕课部分于2022年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全国首创。
重走阳明路 问道十二境
从贵阳城区前往修文,只要一过三足山,眼前便是一片开阔地势。550余年过去,如今繁华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虽然占据了主要空间,但阡陌纵横、田畴绵延的景象依然可见,绿树掩映的龙冈山,郁郁葱葱,显得格外宁静。山上的“阳明洞”依旧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贵州省重点名胜古迹。在此基础上,一座“中华阳明文化园”拔地而起。
自2018年获得全国研学教育基地授牌后,“中华阳明文化园”于2019年开始接待研学团队。据贵州省研学旅行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阳明文化园总经理周厚能介绍,从探索到实践,短短几年间,文化园已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计出不少研学课程与线路。“纵向上以走近王阳明、了解王阳明、走进王阳明为主线,横向上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结合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开发了从半天至5天的研学旅行线路产品。通过主题、研究、探究、体验和互动等多种形式,发掘、带领学生认知、感悟阳明文化。”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底,“中国阳明文化园”共接待研学团队112次,合计2.2万余人。
张新民谈到阳明心学,认为它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灵哲学或精神哲学。如果以阳明为时间坐标,展开长时段的观察,可以触摸到一个民族长期奋进不已的跳动心灵,看到一个民族长期存在的伟大精神传统。因此,重走当年阳明走过的道路,重新体验他当年“居夷处困”的悟道经历,感悟本真生命存在必有的灵性,这是值得积极倡导和认真推广的。“这是思想之旅、心智之旅、精神感悟之旅、与前贤交流对话之旅,目的在于重新返归自己本源真实的天性,依从良知的指南性方向定位,安排好自己的人生道德实践活动。契入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人天一体”精神世界,成就人人都需要的‘成己’‘成人’‘成物’的社会文化事业。”
2020年9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贵州省版权局正式发布“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IP。从“龙场悟道”的修文玩易窝,“兴隆书壁”的黄平飞云崖、月潭寺,“古道心旅”的修文天生桥、三人坟,“陆广晓发”的修文县六广河、阳明古渡、王阳明石像、飞龙峡,“平越思隐”的福泉平越驿站、七盘古驿道,“龙冈开讲”的修文阳明洞、龙冈书院;到“水西论象”的黔西象祠,“贵阳传道”的文明书院、孔学堂阳明大讲堂,“南庵答和”的贵阳翠微园,“南祠咏怀”的贵阳达德学校,“东山遗韵”的贵阳阳明祠、东山来仙洞,“镇远留书”的镇远青龙洞、江西会馆、舞阳河。在一张徐徐展开的手绘地图上,“阳明·问道十二境”每境都包含着深厚的自然与人文内容。
据悉,这条组织阳明文化研究专家、文旅规划专业人士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设计的游学线路,系统梳理了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走轨迹和主要经历,整理提炼出相关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了有机连接。游客不仅可以从中洞窥阳明文化之精粹,更能感受古今巨变时代发展,以及贵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阳明·问道十二境”不仅串联起一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事件,也因其留下的重要诗文,让“十二境”成为了贵州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路线。
感悟传播“知行合一”
“驿树雨声翻屋瓦,龙池月色浸书床。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2022年12月14日,“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优秀剧目展演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上演。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陈泽恺担任编剧,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钟海担任总导演,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任艺术总监,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领衔主演。
“加入了交响乐和民族舞蹈,很有贵州特色的京剧。”观众刘女士认为,从《阳明悟道》可以看出贵州的京剧演艺水平相当不错。她直言此前并不是很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但看了《阳明悟道》的演出后就明白了。如何将哲学思辨题材搬上舞台,感染观众,传递真知,这是贵州京剧院面对的新挑战。
作为剧中王阳明的主演,希望在两个小时的舞台上向观众传递“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冯冠博表示,扮演王阳明最大的感受是不太好演绎,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哲学命题。对此,主创团队做了大量准备,并前往修文龙场采风,希望能得到一些体悟。“通过这两年的创排,其实我一直都在揣悟、深悟,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这个过程既漫长又新奇,不断感受,不断有心灵上的触动,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演绎的新点子。我希望演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王阳明。”
对于该剧的哲学思辨表达,执行导演陈少云表示,在创排之初就确定了“新京剧”演出理念,在导演手法、戏曲舞蹈、唱腔音乐、服装、容妆、舞美、灯光等方面较之传统京剧更大胆创新。在雕琢之间重现500余年前的情境,磅礴处气势如虹、婉约也能更好地润物无声。“不但借鉴了电影和话剧的语言,采用了三线并行的叙事手法,同时将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圆号、长笛与京胡、琵琶、古筝等乐器一起伴奏,让全剧的音乐背景恢宏大气,为的都是让观众在了解阳明心学的同时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如果说有人通过舞台艺术理解“知行合一”,有人则通过深度阅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对于贵阳棋院总教练、围棋世界冠军唐韦星来说,一年中阅读两遍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于棋道的帮助很大。他表示,“如果道理讲到最后都差不多,那么《传习录》则贵在讲得很清楚。比如‘知行合一’,讲的就是如果道理知道一堆却做不到的话,就和不知道一样,只有说到做到才能算是真的知道。”
2016年,第一遍读完《传习录》后,唐韦星对于书中的道理深信不疑,心中充满激情。他回想了过去输棋的原因,后来的几次比赛,心态就有所不同,创造了一波12连胜。其中,“倡棋杯”进了四强,“天元赛”获得了挑战权,并最终获得了有着围棋世界杯之称的“应氏杯”冠军。多年后,回想起这段经历,唐韦星感言:“想过输棋时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想过赢棋时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但真正登顶才知输赢不过过眼烟云,修行才是围棋的收获,比赛的名利不过是放大你内心的欲望。若想赢得比赛,在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须先降伏其心,只有将名利抛开才能见到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