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农户,不是完全“听天由命”的
一个民族的复兴,源于乡村的振兴。
在田间地头和老天打交道,可能是全国7亿农民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日常。荒旱水涝,病虫灾害,哪一样出现,都会影响着自己当年的收成。
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每一个人的创富梦想,或许正要从摆脱听天由命开始。保险、投资、银行,金融业的“三驾马车”,每一样都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打破“听天由命”的难题
黄河口大闸蟹,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处,曾获得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与滩羊、海参一并成为享誉全国的三张靓丽名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在河流入海口的大闸蟹,开阔的外源水给了它们生机与活力,但这也是它们生存的强大挑战。
台风、强降雨、洋流的不断来袭,成为当地大闸蟹养殖产量、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其中,2018年第18号强热带风暴“温比亚”和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席卷当地,曾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几乎血本无归。
时间来到2021年,一场强降雨再次席卷黄河入海口,但这一次,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宋圈村养殖户张克华在大雨过后,获得中国人寿提供的77840元赔款。化解了“浪大风急”造成的成本损失。
这得益于中国人寿财险东营市中心支公司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结合当地大闸蟹养殖户的特点,独家开发了黄河口大闸蟹养殖综合气象指数保险。
该保险每亩保费70元,由区、市、省财政各承担32%、8%和40%,当养殖户因台风和强降雨遭受损失时,中国人寿负责赔偿。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判定强降雨天气和确定赔付标准。前者很快以垦利区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作为标准确定下来。后者则决定了这款保险产品如何能实现农户、政府和保险公司三方的利益共赢。赔付偏高,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亏钱运营。赔付偏低,农户则会认为投保没有意义。
最终,按照当地养殖的经验,结合“温比亚”和“利奇马”带来的损失情况,最高赔付标准确定为每亩1000元。这一保额可以确保养殖户在遭受强降雨绝产之后,还有能力重新进行再生产。
抱着“与其看天吃饭,不如投保试试”的心态,张克华以3114元的保费,给自己的222亩养殖水域上了保险。大雨过后,77840元的赔付数额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
数据显示,东营市垦利区大闸蟹养殖面积达6万余亩,作为试点,2021年大闸蟹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完成承保面积10354亩。这意味着当地17.3%的大闸蟹有了风险“保护伞”。2022年,气象指数保险的投保面积很快翻了一番。
养殖业气象指数保险试点成功后,中国人寿财险福建分公司根据当地需求及特色产业特征研究设计区域专属的种植业气象指数保险,先后开发了茶叶种植低温指数保险、农作物种植台风指数保险、农作物种植强降水指数保险等产品,保险标的涵盖葡萄、枇杷、茶叶、百香果、黄花梨、早熟芋、中药材等诸多福建区域特色农业品种。
传统山林的保险保障更是早已确立。受到极端高温天气影响,近年来,重庆、湖南等多地相继突发山林大火,引发全社会关注。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发生森林火灾311起。其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救助难度大,作为规避林业风险的有效手段,森林保险应运而生。
对此,中国人寿创新推出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2021年8月,龙岩市新罗区发生火灾事件,导致355亩林木完全损毁,在政策性森林保险理赔的基础上,也触发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理赔标准,该公司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新罗区林业局,支付保险理赔款100万元。
“该赔款投入新罗区碳汇林巩固提升项目,通过对新罗区江山镇村美村水库第一重山的197亩低产低效毛竹林实施全面浅锄垦复、植被套种等提升改造,加强灾后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增强森林固碳能力。”上述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发生的森林火灾中,中国人寿一直在一线参与救灾,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提高查勘定损速度,快速理赔助力灾后重建。同时,积极推动森林保险管理由“灾后补偿”向“灾前预防和灾后理赔并举”转变,助力有关部门打造森林防灾减损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人寿积极创新金融保险产品服务供给,在农业保险领域报备天气指数、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特色农险产品等460余款,覆盖全国832个脱贫县,涉农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22亿元,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累计承保面积4600余万亩。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加速推进科技赋能农险,并推出了“国寿i农险”“国寿i农宝”等农村市场专属移动端平台,运用了气象分析、卫星遥感、生物特征AI识别等新技术,服务于天气指数类农险、森林火灾救援保险、养殖保险等多种多样的农险创新产品,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的精准承保与理赔管理,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打造“科技国寿”新模式。
“我们及时推出服务稳经济大盘23项举措,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全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约610万亿元,农业保险为2200多万农户提供保险保障近7700亿元。”,2023年1月13日,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在中国人寿2023年工作会议上表示。
从绿色帮扶,到美丽乡村
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面前多一层保障,只是保险业为乡村振兴做出的第一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保险资金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壮大、还是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需要长期有力的资金保障,这与保险资金追求长线投资、长期回报的属性天然契合。
湖北丹江口,位于秦巴山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境内山多林密,生态环境优越。柑橘、油料、渔牧业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水都”“柑橘之乡”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水源区旅游名片。在2020年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之后,进一步寻求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成为当地的新目标。
2021年,中国人寿将脱贫攻坚期间创设的“国寿丹江口绿色扶贫产业基金”升级为“国寿美丽乡村(丹江口)产业基金”,延长基金存续期,加快市场化转型,引入外部优质市场主体对接帮扶地区优势资源,在发挥基金整合经营资源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同时,中国人寿积极推动产业基金走出丹江口,成功跟投内蒙古乌兰察布风电项目、“京一根”粉条加工项目,所得收益继续用于助推定点帮扶地区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基金“造血式”帮扶功能。
长期以来,中国人寿将支持乡村振兴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职责加以推进,乡村振兴存量投资规模近890亿元,以金融投资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白涛在中国人寿2023年工作会议中介绍,2022年,中国人寿实体经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突破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1%,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落地。
一个代表案例是,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发起设立的“中国人寿-云南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计划(首期)”,总规模达200亿元。2022年6月,该股权计划首笔90亿元资金完成投放,用于保障相关区域各民族生态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三生用水”的民心工程,为水资源紧缺地区实现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人寿在加大保险保障和信贷投入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投资帮扶模式,采取债券投资、权益投资的形式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陆续形成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主题资管产品、债券投资等投资帮扶模式,通过“输血+造血”的方式,增强防返贫能力。
2022年以来,中国人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以创新提质为主题,积极构建完善“一个国寿、一揽子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致力于将保险职能、公益力量和综合金融优势,充分转化为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切实履行国寿担当。
每个人都有一个创富的梦想
湖北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有一家七夕茶业有限公司,年销售红茶3000余万元,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于带动当地百姓共同富裕,具有典范意义。
但是,这家带动当地发展的企业,2017年落地后曾面临着破产风险。七夕茶业投产以后,迟迟打不开销路,资金难以回笼,正在企业前途未卜的时候,中国人寿的出现,给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018年中国人寿来这里考察调研,发现我们的企业比较有前景,2019年就跟我们达成了战略合作。也就是短短这几年时间,公司从零起步的一个小作坊,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七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健说。
随着战略合作的达成,七夕茶有了稳定的销路,通过中国人寿提供的电商销售网络,一时间生产供不应求。2020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新建高标准制茶车间,曾经的“小作坊”迈入正轨,变成了如今的标准化生产车间。
每个人都有一个走向富裕的梦想。对农户来说,产品的大卖,优势技术的推广,都可以是走向富裕的道路,但微薄的家底和种植收益,致使农户在创富的道路上,始终不敢大步前行。
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创新推出由担保贷、补偿贷、订单贷、抵押贷等产品组成的“乡村振兴贷”产品方案,目前已形成20多个有特色涉农贷款专案产品,并推出“乡村E贷”、个人“惠农E贷”全流程线上化产品,涉农贷款余额超1450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180亿元,全力保障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
此外,中国人寿还持续发挥信保增信优势,加大“政银保”“银行+保险”等风险适度可控助农模式的推广力度,通过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为涉农企业、农户提供融资支持。
白涛在中国人寿2023年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立足主责主业,把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到产品服务上,切实把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等业务做优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好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未来,中国人寿将继续增强“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政治担当,坚进一步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将金融活水持续注入乡村产业、乡村建设,推动公司乡村振兴工作跃上新台阶,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共同富裕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