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7000000元!这里的农民收到年终奖

中国青年网

关注

转自: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CBox央视影音”(ID:CNTV-CBox)、“南昌广播电视台”(ID:ncgdfb)、“南昌晚报”(ID:ncwb_wx),微博@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新闻、@田野视频、@海南日报,视频号@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海南日报客户端,农业农村部网站等

7000000元!这是几个“0”?

发钱啦!

年末最开心的事情终于要来啦!

然而

等来的却是别人家的年终奖!

没错

又是别人家的

别拦着我,我要去种田!

721万余元现金年终奖

被叠成“金字塔”放在这里分发

这里的人

数钱数到手发软

嘴巴笑得合不拢

这么多现金

我真的“酸”了

不能我一个人“酸”

要带大家一起“酸”!

今年1月10日上午

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

正从董事长凌继河手中接过年终奖

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点赞

其实早在2016年春节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

点赞种粮大户凌继河:

“最近,我看了

《新华每日电讯》的一篇报道

南昌市安义县

一个叫凌继河的种粮大户

通过规模经营

不仅实现了自己富裕

而且带动不少农民致富

……”

原来

为激励农民种地

改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印象

凌继河已经连续十二年

以现金的方式给农民发年终奖

被总书记点赞的2016年1月

他拿出了228万元

“7队年终奖28万元

8队57万元……”

万三毛坐在台下

伸长脖子探向领奖台

看着一个个生产小队队长

上台领取年终奖

“9队74万元

是2022年的‘种粮状元’!”

终于听到9队的名字

作为队长的万三毛笑着走上前

抱起奖金,大伙的欢呼声随之响起

作为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

凌继河摸索出一套特有的管理办法:

把自己流转的农田

切块交给由几对夫妻

组成的生产小队管理

确定一个基本亩产

平时按月给每对夫妻发放5000元的工资

到年底则根据超额完成的产量发放年终奖

“我们定的早稻基本亩产700斤、晚稻800斤

超产部分的前50斤按0.5元/斤奖励

50斤以上的部分按1元/斤奖励”

凌继河说

比如一个生产小队的早稻亩产达到1000斤

则每亩可奖励275元的年终奖

2022年

凌继河流转了4万多亩农田

虽然南方不少地方遭遇旱情

凌继河依然实现了大丰收

年终奖总额超过721万元

比上一年还多出200多万元

遭遇旱情,为何奖金还多了200多万元?

“我流转的80%以上

都是高标准农田

灌溉、保水条件都比较好”

凌继河说

这是他能克服旱情影响

实现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针对一些受旱的田块

政府帮忙打井、送来水泵

还协调从邻县的水库跨区调水

保住了产量

“良种良法也很重要”

刚走下领奖台的农民聂仪平接过话头

他负责的田块也遭遇了旱情

却通过一个优良品种“逆袭”

拿到9万多元的年终奖

原来,凌继河专门规划了600亩田

每年都会和农科院、种子公司等合作

试种推广各种水稻优良新品种

聂仪平说

2022年,他种植的新品种

抗旱能力强、肥力吸收好

每亩地能减少三成用肥

亩产却能增加一成

凌继河给记者算了笔账:

“减少三成用肥

意味着可以节省40元左右的成本

亩产增加一成意味着产出增加130元

一增一减亩均效益就多了170元

不仅挣得越来越多

种田还变得越来越轻松

农民主要只用干三件事

“现在

在我这种田的农民

主要只用干三件事:

放水、施肥、除田埂上的草”

凌继河说

他专门组建了社会化服务队

能为各生产小队

提供机耕、育秧、机插、飞防、收割等服务

现在一对夫妻轻轻松松

能种500至600亩田

在各生产小队之后

最后上台领奖的就是社会化服务队

“00后”龚成建是社会化服务队的队员

从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不久的他

作为无人机飞手进入社会化服务队

“我今天领了4万多奖金

加上6万元的工资

年收入达10多万元”

他说

自己所在的社会化服务队共有42人

以“90后”“00后”居多

其中大学生占一半以上

“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要保障种粮农民有钱赚”

凌继河说

自2009年返乡种田以来

他已累计发放金额达4300多万元

2022年年终超产奖再创新高

高达721.522万元

累计为村集体

增加经济收入1470余万元

带动农户就业506户

季节性用工就业900多户

难怪网友说:慕了!慕了!

别拦着我,我要去种田!

农民出身的制琴师将手艺传播世界

河南确山,是革命老区

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

如今一批农民出身的制琴师

将老区精神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

世界上90%的小提琴是中国制造的

而中国80%以上的中高端提琴

都出自确山县的农民之手

新春时节

记者来到确山时

正赶上“小延安”弦乐团

在为确山县的新春团拜活动

进行排练

“小延安”弦乐团的成员

都是由确山制琴师傅的孩子们组成

这些“琴二代”手中的大、小提琴

都是由自己的父母

为他们量身打造

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秘书长蒋宝林:我们这代人只会做琴,不会拉琴,这是最大的遗憾,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小延安”弦乐团成员 熊呈豪:我现在是在俄罗斯远东国立艺术学院读大三,下一步我打算攻读研究生,学成回来后回报家乡。

提琴给今天的确山

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

土坯房和小瓦房

被一幢幢楼房、别墅取代

村庄变成了花园

山沟沟里如何“长”出制琴产业?

不识五线谱的农民又怎么能变成制琴师?

这要从上世纪80年代

到北京闯荡的确山人王金堂说起

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会长 王金堂:我第一次听到小提琴声音的时候,一下就吸引我了。当时我想,我能做出那么美妙声音的一把琴那太神圣了。从那时候起,这个梦想就在我心里扎根了。

带着农民吃苦的劲头

王金堂掌握了做提琴的全套手艺

一套琴板从下料到初见雏形

要经过大小三十多道程序

琴板的弧度和厚薄在制琴中相当讲究

稍有偏差都会影响到

最后提琴的共振和音色

一名熟练的制琴师

两天时间也只能做出一套琴板

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会长 王金堂:刮一次就0.12毫米最多,这就纯粹是要技术,没技术你根本是刮不了的。

在他的影响下

一批“确山师傅”在北京制琴行业声名鹊起

2015年开始

确山县积极“筑巢引凤”

王金堂等人下决心回乡发展

给老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在确山

无论是赋闲在家的留守老人

还是回乡就业的青壮年

都掌握着熟练的制琴技术

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目前

确山县开办制琴企业144

带动2600就业

年产中高端提琴40余万把

由于品质高、音色好

半数以上远销世界各地

年出口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

王新利是跟着王金堂成长起来的

新一代制琴师

在线直播

已经逐渐成为“确山师傅”们的新销路

追求新梦想的路上

王金堂不再是一个人

眼下

确山县正在推动筹建竹沟镇提琴文化园

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打造提琴小镇

不久的将来

“确山师傅”们

将拥有自己的文化产业家园

王金堂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现在我们确山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文化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

一把小提琴

让我的梦想和更多确山人的梦想

联系在一起

希望在新征程上

我们能共同演奏出

乡村振兴的美妙的好声音”

她能走红,意料之中

00后女孩

3小时卖光全村苹果

惊呆村民

这个女孩就是高吕梅

据报道

高娜、高吕梅出生在

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里

父母靠种地将姐妹俩供上大学

毕业后

姐妹俩却不约而同选择返乡

利用大学所学反哺家乡

去年

她们主动涨价收购全村苹果仅用3小时就卖完惊呆了村民们

姐妹俩还和朋友一起

资助上百个家乡孩子读书

希望能“复制”更多大学生

一起助力家乡的发展

高娜(右)与妹妹高吕梅

妹妹高吕梅

迄今为止

姐妹两人在电商平台

销售额已有600余万元

这是在当地的村民看来

无法想象的数字

高娜与怀里的山地苹果

高吕梅走在山路上

后来的故事,如她所愿

2019年

19岁的高吕梅选择回到了陕北

她说:

“咱们既然在外面学的就是这个专业

为什么不利用起来

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

将家乡的农产品推荐出去”

她雄心勃勃地回了家

高吕梅旧照

高吕梅与当地村民

30岁的任海洋是果农任祥喜的儿子

与当地的大多数青壮年一样

曾在外地打工

在工地上做活

“我文化不高,没咋念书”

十几年前,他回到了村里

帮着父亲打理果园、务农种地

但庄稼一茬茬长成

苹果一年年红透

销售找不到出路

困境始终存在

直到高娜与高吕梅的直播间

在村子里架了起来

两三个小时

将整个村的苹果都卖光了

这深深地震撼了任海洋

他说:“以前都不敢想象”

后来,他闲来无事

就来姐妹俩这里

帮忙打包发货

而像任海洋这样的村民

还有许多

当地村民在打包苹果

高娜与当地村民

两姑娘在镜头外的故事也很感人

回乡之后

高娜每年都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收益

资助家乡的学生

这样的事情

她坚持了四五年

帮助了几百个学生

但为了孩子们的隐私

她几乎没有在视频中提及

“娃娃们的学习环境好了

吃饱穿暖了

出去学到新知识

可以回来一块帮着助力家乡发展”

她说道

从去年4月份开始

姐妹俩在米脂县

建起了一座“扶贫糕点厂”

在这个不大的工厂里

工作着十几个员工

她们都是当地的农村妇女

做得一手好糕点

谈及办厂的初心

她两只说:

“把我们陕北黄米糕

黄馍馍之类的特产

给本地市场供货

也给外地的朋友们尝尝”

但谈到未来的打算时

她俩毫不犹豫地说:

“首先就是把交通解决

让我们周围这些村子的货都不愁卖

以后能不能在村子里

再弄一些类似年糕厂这样的厂子

让大家都能有一个固定的收入

仿佛这个梦想在脑海中

计划了许久

高娜与高吕梅

往年,村里人无活可干

只好“猫冬”

等待着坚冰消融

在春天播种来年的希望

如今

姐妹俩的直播间依旧热闹

天南地北的网友

看着屏幕中的乡土风情

不由自主地点上了几单苹果

镜头之外,高家小院里

十几个村民忙活着

挑拣、打包,井井有条

被精心包装的

不仅仅是甘甜的苹果

还有沉甸甸的梦想

她们在用自己的方式

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爱意

你可曾见过海南的沙漠?

这里是海南岛昌江棋子湾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被誉为欣赏“海上落日”的

绝佳之地

然而事实上

在20世纪90年代

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沙漠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

地处海南西部沿海地区

这里有我国仅有的

近九万亩热带滨海沙漠

曾是海南荒漠化

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每年连续8个月的旱季里

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两倍多

加之海风影响,风沙漫天

强风打翻了渔船

沙尘淹没了农田

在昌江昌化镇的棋子湾

夏季气温高达39度

白茫茫的沙滩更是被烈日炙烤的发烫

在这里一支“植树娘子军”

她们坚持植树造林29年

在沙漠上种出了三万多亩

近600万株的海防林

让这片德国专家认定“无法治理”的荒漠

变成了绿洲

这片“种不活”的树林

成为了她后半生不可抗衡的羁绊

一场台风席卷昌江

白沙阻断她丈夫的回家之路

更将她平凡幸福的生活就此击碎

从渔家女到造林员

她未曾有一刻停止种树的脚步

因为她知道

只有在这片沙丘里种上树

才不会再有人因此丧命

台风中遇险的渔船

1991年

一场台风袭击了昌江昌化港

然而,在一批渔船赶回昌化港时

海水退潮,港口变成了沙滩

导致渔船进不了港

一艘艘渔船被狂风大浪劈得粉碎

近十名渔民命丧大海

这其中就有陶凤交的丈夫

丈夫走了

家庭的重担落在陶凤交一个人的身上

为了糊口

陶凤交加入建造海防林

工钱是7元一天

那时的她

怎么都想不到

这片“种不活”的树林

成为了她后半生不可抗衡的羁绊

陶凤交

因为就在她去种树的第一天

附近村民就嘲笑她们说:

在这风沙打脸都发红的地方

树怎么可能种的活?

昌化是昌江地区最热的地方

地上的最高温度可达60摄氏度

陶凤交种树

穿鞋,在流沙地走路是使不上劲的

成为第一批造林员的陶凤交

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匆匆起床

全副武装地去种树

穿鞋,在流沙地走路是使不上劲的

她只能打赤脚

在高温的沙地里

脚上烫起一个又一个大泡

脚底的茧子磨穿了一层又一层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陶凤交坚持种了3年树

但得到的结果却是

种一批,死一批!

存活下来的树寥寥无几

1995年

德国专家对棋子湾流动沙丘

进行考察,得出结论

只有四个字:无法治理!

这个结果

让当初承包海防林造林任务的老板

非常无奈,只能选择放弃

……

可这时,陶凤交却急了

她说:

“当年我丈夫就是因为被沙子挡住

回不了港,才送的命!

我在这种了3年树

没种活一棵,我不甘心!

只有种树挡住了沙

才不会有人再因为风沙而送命!

就在这年年底

陶凤交召集和她一起种树的姐妹们

主动找到昌江林业局

承包下了

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

继续造林

陶凤交和姐妹总结经验

尝试给树苗配些营养袋

看看能不能活?

可说起来简单

真的要配营养袋

担子就更重了

原来种树

陶凤交手抓一把就能拿

几十棵树苗

如今,加上营养袋的重量

一担树苗就是100多斤

每天

陶凤交和姐妹们要挑10担左右

每担120多斤的木麻黄树苗

行走50多公里来种树

脚底那更是磨出厚厚的老茧

为了防止沙子钻进伤口导致脚掌发炎

在伤口结痂之前

她们要用小刀把厚皮削掉

就在这样的摸索中

渐渐的,有树苗存活了下来

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可就在这时

一场台风疯狂的袭击了昌江

台风过境,种满小树的沙滩

再次变成了一片白茫茫

行走在沙滩上的植树娘子军

那一刻,陶凤交是绝望的

几年的心血再次惨遭破坏

那一年

陶凤交和姐妹们一共种下

1249亩海防林

最后只存活了700多亩

姐妹们沮丧不已

陶交娇强忍着泪水

跟姐妹们说:

“我们是亏了,亏了体力、精力

可剩下的这片林就是我们赚到的

几十年后它们长成大树了

人们就会知道,这是我们种的树

陶凤交身上伤痕累累

陶凤交和姐妹们种树的事情

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

在政府和专家的帮助下

“植树娘子军”们摸索出了

先种野菠萝、仙人掌

固定流沙

再种木麻黄的办法

野菠萝活了

固定住了流沙

木麻黄一点点长大

又为新的小树苗挡住了风

让原本极低的成活率

一下子提高许多

白茫茫的沙地上

开始有了大片的翠绿

……

德国专家“无法治理”的断言被打破了!

哪里有风沙就到哪里种树

种一棵成活一棵

种一片成活一片

哪里有风沙就到哪里种树

这就是“植树娘子军”的信念

这信念里

她们有不屈有相信还有热爱

29年前的昌江棋子湾

每到起风的季节

泥沙吞噬田地、淤塞渔港

29年来陶凤交和姐妹们

头顶烈日,脚踩海沙,肩挑树苗

在这片土地上铸造挡风墙

29年过去了

陶凤交和姐妹们

彻底改善了昌化一带的生态环境

将不毛之地改造成绿意盎然的旅游胜地

渔船无法进港避风

造成渔民伤亡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

近600万株木麻黄

3.38万亩海防林

是这支“植树娘子军”的勋章

陶凤交说:

“当初来参与植树是为了生活

慢慢地从种植变成爱护

看到白茫茫的沙子变成绿洲

心里面真高兴

我爱这片土地,我爱这片防护林

看着它慢慢变大,我感觉很幸福”

如今

这里郁郁葱葱

是“海南十大最美海滩”之一

像这样有绝活、有理想

有坚持、敢创新的农民

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用自己所学所思所爱

反哺乡村、回馈人民

做好“土特产”文章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科技“狠货”、手艺绝活、直播带货

围绕城乡居民的需求升级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

他们用自己的热爱与坚持

走绿色发展道路

改善生态环境

他们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更有甚者带动后辈持续

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打开新思想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实践经验

2023年

是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建设农业强国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蓝图已绘就!

号角已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