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灯会因“太美”登上热搜!彩灯出炉背后有啥故事
转自:上观新闻
最近,每天下午四时,上海豫园灯会的彩灯会准时亮起。九曲桥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游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在100多米开外就围着提前布设好的栏杆开始排队,等待进入九曲桥区域赏灯。华灯初上,九曲桥流光溢彩,薲草、应龙、白鹿、当康……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各色奇花异草、神仙瑞兽,幻化成五彩花灯,矗立在湖水之上,美轮美奂……
过年到豫园看彩灯,是上海人心目中最有年味的活动之一。今年的豫园灯会格外火:甫一亮相就登上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媒体,“豫园彩灯‘赢麻了’”的网络语被送上了热搜,彩灯美图与视频最近还在一些海外社交媒体上频现,很多上海年轻人将豫园作为今年春节必来的“打卡地”……复星国际联席CEO徐晓亮说,上海豫园灯会希望以文化创意来引领与演绎中国故事的可亲、可感、可触。
豫园灯会已举办了28次,为何今年格外“出圈”?记者日前采访了此次灯会总策划、大豫园首席文化官陈佳,听她讲讲彩灯出炉背后的故事。
“沉浸感”怎么来的
每年的豫园灯会仅办一个来月,但策划筹备工作,往往在上一年的灯会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去年4月,灯会的主创团队启动了策划。
首先要确定的,是新一年灯会的主题。首届豫园彩灯开始于1995年,至今已经办了28次,十二生肖轮回了两次有余,新一年的彩灯还能做些什么?
查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数次头脑风暴,主创团队跳脱出生肖造型的局限,将目光最终锁定在中国神话巨制《山海经》上。
“《山海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瑰丽而盛大的想象,体现着中国原始神话时代‘尚善守序’的哲学精神。”大豫园首席文化官、此次豫园灯会总策划陈佳,此前是电视台的国家二级导演,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她说,《山海经》是很多中国文化创作的灵感,在《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都有《山海经》的身影。放眼全球,在日本流行的志怪小说、JK罗琳的《神奇动物在哪里》等作品中也能看到《山海经》中的形象。
最终,今年新春的豫园灯会主题确定为“山海奇豫记”,以《山海经》为蓝本,提炼其中上古神话中的形象、故事,以现代非遗灯彩方式演绎,多媒体、实景结合AR现实增强等技术“加持”,在上海的闹市区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东方美学奇境。
在现实世界中呈现神话中的奇异世界,并不是简单的场景嫁接。结合豫园的环境与文化特点,陈佳带领主创团队大胆地进行了“二次创作”,最大限度地为游客营造“沉浸感”。
九曲桥是豫园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彩灯历来也是灯会的重头戏。步入九曲桥,可以看到两侧高大通透的薲草(也叫忘忧草)彩灯,掩映着入口,给人即将进入仙境的神秘感。这时,白色的烟雾从湖底升腾,湖水与桥面上仙气飘飘,游人宛若置身仙境。仙雾缥缈之间,奇花异草、神仙瑞兽,如画卷般一一展现,让人目不暇接:带着翅膀的应龙,将晶莹剔透的尾巴铺满半个湖面,神气活现;顽皮的胐胐、憨态可掬的当康、七彩的文鳐,围在应龙旁边,好像在嬉闹;灵瑞白鹿踏水而来,浑身通透,神奇的鹿角似“火树银花”般灿烂……
在这里,主创团队借鉴了“传统造园”的手法营造沉浸感。九曲桥蜿蜒曲折,通过高低错落有致的分布,各种瑞兽仙草彩灯在不同区域间隐现,令游人在行走过程中感受移步易景的精彩。九曲桥区域的建筑也成为造景中的一幕。如,百年湖心亭立于九曲桥中央,恰好起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作用。在九曲桥桥头到湖心亭的前段旅程,主创团队营造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神秘感;但一过了湖心亭,瑞兽彩灯跃然湖面,一览无遗,又是另一种景象……“湖中、桥面、天上均入画,游人完全沉浸其中。”陈佳说。
追求细节的极致
漫步九曲桥,各种奇花异草、神仙瑞兽环绕在游人身边。人置身其中,仿佛伸手便可触到这些彩灯,但又不会真的触碰到……主创团队对人与景的空间关系拿捏得当,增强了人在其中的沉浸感,但同时也对彩灯的制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因为人与彩灯距离近,对灯的细部就看得格外清楚。“仙草要有透明感,薄如蝉翼,水滴要晶莹剔透……”陈佳对制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为更好地传递设计理念,今年的豫园彩灯首次采取了“3D建模”的设计方式。“以往设计师拿出来的是平面图纸,到了制作团队这里,有些角度与细节看不到,可能需要制作团队自己发挥。但今年我们用了‘3D建模’的设计方式,可以360度、无死角地呈现我们最初的设计形象。”
彩灯制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凹丝、上色、安装……稍有差池,作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有时候,甚至一个彩灯作品在车间呈现是一个效果,放到现场呈现又是另一个效果了。为达到视觉上的完美呈现,陈佳带着主创团队死“抠”每个制作细节。
在豫园四处建筑的门头,悬挂了代表四季的四组彩灯,其中在老凤祥银楼的门头上是一幅“春神句芒”彩灯。美丽的“春神”展开双翅,伴着祥云而来。即将正式亮灯前的三天,制作好的“春神”挂了上去,白天看着效果挺好,但到了夜里,灯一亮,大家都急了。不知道在上色的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春神”脸部皮肤在灯光下竟然变成了土黄色。“这肯定不行!”陈佳也急了。重新做,来不及了;如何改,制作方要她拿主意。左思右想,陈佳大胆提议:“春神”的脸部皮肤涂成白色,原来脸上的五官颜色加重,再画上稍微醒目一些的配饰。一番努力下,在正式亮灯的前一晚,修改后的“春神”挂上去了。灯一亮,一个眉眼精致的“春神”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豫园彩灯中耐人寻味的小细节有很多,透露着设计团队的匠心。
如,矗立在湖面上的白鹿看似“高冷”,但仔细看,却会发现“她”的热情。经过特别设计,白鹿的眼睛能够张合,游人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向“她”,都能与之眼神对视,很是神奇。
湖面上的薲草,通体晶莹,草身上围绕着数个小灯泡,有意思的是,灯泡会自动调节亮度,忽明忽暗,仿佛在与走过的游人“打招呼”。
豫园老街的上空,安装了一群多彩的锦鲤,细看下,锦鲤的尾巴会微微摆动,好像真的在人的头顶上游弋……
最近,陈佳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此前为了彩灯的上线,她带领主创团队废寝忘食地忙了一个多月。
正式亮灯前的一个月,彩灯开始进场安装调试。为不影响游客白天在豫园的游览体验,彩灯的组装调配都放在了豫园闭门后的夜里。将近一个月,陈佳与主创团队跟着工人在晚上十点进场,忙到凌晨四五点。亮灯前的最后两天,很多人更是48小时没合过眼。
热闹背后的文化传播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认为:“豫园灯会是老城厢年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年俗,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花灯、灯组、演艺活动。看上去眼花缭乱、分外热闹,本质上是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内容,承载和传递历史、文化和情感。”
豫园彩灯亮灯半个多月以来,呈现给游客的不仅是热闹,还发挥着传播历史与传承文化的作用。
《山海经》中描述的奇禽异兽、奇异花木众多,豫园灯会选取了其中13种仙草和11种神兽,都蕴含了吉祥的寓意。如,出自《山海经·西山经》的薲草也叫忘忧草;迷榖防迷路,祝余有饱腹奇效。瑞兽们也各显神通:旋龟疗愈康健,驺吾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白鹿通百禄,文鳐兆示丰年……
这些彩灯形象的名字、寓意以及典故,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经过主创团队的严谨考究。有的内容被做进游园手册,提供给游客细细品读;有的被做成铭牌,置于彩灯旁,还有的被做成了游客扫扫二维码就能听读的电子书。让主创团队欣慰的是,很多游客正是看了这次灯会,第一次了解了《山海经》,激发了对这段中国传统历史的兴趣。
有些彩灯的形象,是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师的想象力被创造出来,但同样有出处、有依据。
九曲桥旁的湖中,有一只模样像小猪的神兽。它身体圆润,长着棕色鬃毛,尽管獠牙外露,看着却十分和善。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当康”。这只“当康”形象就是主创团队创造出来的。
在《山海经》中,对“当康”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其最大的特征是“如豚”,就是长得像猪。但因缺少详细的描述,一度为创造“当康”的形象带来了挑战。
“我们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很多人都创造过《山海经》中的形象,有很萌的、有卡通的、有游戏动漫的,等等风格。我们的花灯需要创造一个新的风格,来更好地传递节庆文化的特征。”陈佳说,主创团队翻阅了大量的《山海经》图鉴、插画和影视作品,确定了“结合美影厂+国潮动漫”的美术基调。
在这一基调上,设计师充分融入了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形象。如,“当康”被设计成“獠牙也不挡圆润趣致”的模样,在游人中总是能引来“可爱、萌”的惊呼;在《山海经》的记载中,白鹿的鹿角能随阴阳变化而消长,设计师参考了动画片《九色鹿》的画风,让白鹿的头顶上延伸出一颗五彩东方神树,勾起了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主创团队还探索采取更多活态形式传播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如,元宵节期间,豫园将恢复老上海上元灯会赐福巡游的民俗传统,邀请天官依例出巡,以表天官赐福,万民欣乐之意;豫园安排了一些工作人员打扮成“玉兔仙子”“花神”“书生”等形象,与游客展开对话,制造了现代游艺般的沉浸式互动场景。
豫园彩灯吸引着年轻游客纷至沓来。统计显示,亮灯半个月以来,到豫园看灯的游客中八成都是90后与00后。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不少年轻人身着华美的汉服、化着精致的妆容,游走在豫园,拍照打卡,分享到社交媒体上。
“豫园灯会,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与对东方生活美学的生动诠释。它保持着传统年味的温暖记忆,却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在视觉、文化和情感的多重冲击下,年轻人自觉地习得一种文化自信。”徐晓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