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泉果无限对话 | 企业市值如何从百亿到千亿,突破成长“门槛”?

市场资讯

关注

“我服务的客户,企业估值多在百亿的规模。也有些企业,我曾陪着它们实现从百亿到千亿市值的跨越。我也总结了一下,一个百亿市值的企业和千亿市值的企业,差别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百亿市值企业向千亿乃至万亿市值企业的跨越呢?”

数月前,贝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韩微文做客【泉果无限对话】,分享了自己从20年管理咨询经验中总结出的企业突破成长“门槛”,并能够持续迭代的精髓。韩微文早在2021年泉果基金的筹备期,就带领贝恩的全球资管专家团队,与泉果基金就“全球资管行业的财富管理趋势”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是泉果基金一路成长的见证者之一。

韩微文是贝恩公司历史上首位来自中国区的全球董事会成员、也是大中华区消费品与零售业务领导团队成员,他既为PE客户提供一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也亲身陪伴了无数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迭代。

谈到自己的职业角色,相比给企业提供诊断咨询的医生,韩微文更愿意把自己看为是健身教练:通过彼此了解、制定目标,从企业的躯体和心理上,共创战略,长期陪跑,携手企业的成长迭代。通过亲历众多企业的生老病死的手感数据,韩微文不仅了解到了不同企业的特性,也归纳出了企业生命周期中共性的问题:从聚焦核心到核心扩张,再到业务转型,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持续增长策略。尤为难得的是,他将认知结构化为一系列的思维框架和模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箱”,既有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也有务实的执行策略。

他着重分享了如下5点体会:

1. 红海里也有蛋糕:

行业无好坏,策略有好坏

2. 竞争优势:

“一只手”缕清企业护城河

3. 专注核心业务:

一步之遥成功 三步之遥失败

4. 规模化新生势力:

不解决内部问题,无法赢得外部竞争

5. 永远在路上:

实现百亿到千亿的跨越

以下是韩微文分享实录精选:

我2002年MBA毕业,加入贝恩,在美国市场干了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就一直在中国。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贝恩咨询和贝恩资本是两个独立的公司,我谈投资是因为我做了很多投资咨询的事情。我这20年来主要干了两件事:

头10年,我做的就是投资咨询,客户是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主要是一级市场;后10年,我基本上是在和民营企业家合作,在消费零售行业做得比较多。

介绍我的背景,就是想说明一下我分享的经验来源于哪里。

说到咨询行业,总有人形容我们是医生,诊断一下,开个药方。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健身教练。我说的是好的健身教练,不是只让你办卡那种。

健身教练是怎么工作的呢?

首先,他要给你做个诊断,比如你的体脂率、肌肉含量是多少。

第二,要谈谈你的目标,是一年三年还是五年,目标是增肌还是减重,或者只是想娱乐一下。然后他就要按照目标给你出一个健身方案。方案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这个方案不仅仅是健身的方案,还包含了饮食、健康等方面的全套管理计划。就像企业除了战略问题,可能还有组织问题、运营问题、资本运作问题等。

但给出方案,这个人就会健身了吗?就算你买了健身卡,你可能也没去几回,家里买了跑步机,可能也没跑几回。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长期陪跑,这是很重要的。比如你偷懒的时候,我们鞭策你一下;动作做得不标准的时候,我们可能派人去先演示一下;你有了一些小进步时,我们会给你摇旗呐喊、给你鼓劲儿。当然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建议,还有心理上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建设更重要。

而且我们现在谈的不是一个人,我们谈的是整个组织。一个组织要做整体的变革管理,涉及的不仅仅是决策层、高管、中层、还包括所有条线。

等你进步了,阶段性目标实现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那我们又要聊聊了,要有一个新的五年战略,你还有没有更大的格局,更深度的事情值得去考虑?

所以简单的讲,战略共创、长期陪跑,就是我们干的事。

今天希望和大家探讨的,就是我在担当企业战略的“健身教练”时,在投资企业和管理企业中的五点体会。

01

红海里也有蛋糕:

行业没有好坏,企业却有好坏

我一直觉得《蓝海战略》这本书值得商榷,它将行业简单地划分为红海和蓝海,结论是如果自己所在的行业是红海,就要出去寻找蓝海。各行各业的平均回报率确实不一样,但实际情况是,任何一个行业中,做得好的企业和做得差的企业,差异是很大的。

这种差距到底有多大?从下图可以看出来。

图1. 行业头部的1~2个企业获得了80%的经济利益

在大多数行业中,头部的1到2个企业获得了80%的经济利益,第一名的经济回报可能占了60%,第二名占了20%,其他企业都在抢最后的20%,简称“六二二”格局。

但同时,在谈行业排名时,行业本身的范围界定很重要,太大或者太小都会出问题。比如联想的PC,供应链是全球的,所以行业范围就应该界定在全球,即使在中国做到了第一名,也算不上真正的第一名;但是永辉超市就不同,因为从地域维度来说,它每到一个新的省,都是一个新的供应链,都要当作一个新的生意来做。

02

“一只手”说清企业“护城河”

大家都在讲护城河,但到底是哪些竞争优势能让企业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我将公司的护城河,也就是竞争优势分成3个维度: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和专有资产。这3个维度从后台到前台可以细分成15项。

图2. 竞争优势源自不同方面

然而即使是再好的企业,也不可能将15项全部囊括。企业应该集中投资于关键能力,而不是使所有能力都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好策略是在其中的3到5项进行“碾压式投入”,将关键能力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所谓的“碾压式投入”,就是如果你是市场老大的话,你的投入比市场老二还多很多倍。

比如耐克就是选择了其中的四项去做碾压式投入。

图3. 耐克的“碾压式”投资领域

首先耐克是干什么的?它的使命是“为满头大汗的运动员打造高性能运动鞋”。它的竞争优势就是上面标红的这四项。

上面这个理论简单讲就是,企业的战略定位必须用“一只手”可以说清楚,其中大拇指就是企业的使命,其他四根手指就将企业的竞争优势说清楚。

我们剖析一下耐克的“一只手”战略定位。

图4. “一只手”剖析耐克的战略定位

首先,“大拇指”,耐克将自己的企业使命定位于“为满头大汗的运动员打造高性能运动鞋。”这句使命中的每一个词都很关键,直接指明了耐克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品牌的价值。在清晰的品牌定位下持续投入,强化品牌价值;

第二,产品开发和创新。不同于“做衣服”,“做鞋”的门槛是很高的,不管是材料还是设计,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做研发,进行“碾压式投入”;

第三,所谓有形资产,就是找体育项目里面全球最Top的运动员或者运动队做代言。这个投入是巨大的,因为需要不同品牌竞标;

最后一个就是高效的供应链。

03

一步之遥成功

三步之遥失败

当希望扩张的企业来找我做咨询,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拓新业务之前,你的核心业务有没有发挥到极致?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生不如做熟”,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用统计学去证明了这个观点,请看下图。所谓的“步数”,就是指为了发展新业务,离我的核心业务是一步之遥,还是两步之遥,或是三步之遥。结论是,邻近业务距离核心业务越远,成功概率越低。

图5. 邻近业务与核心业务距离越近,成功率越大

什么叫一步之遥、两步之遥?可以从下图的五个方面去分析:客户重合度、成本重合度、渠道重合度、能力重合度和竞争对手重合度。

图6. 邻近业务与核心业务的距离

有一些企业家说:“人定胜天,我想做什么都能做成功。”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做的不是赌博、不是博小概率事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长期主义,形成可复制的模式。

举个例子,耐克有一个所谓的可复制模式。

图7. 耐克一直在复制自己的增长模式

耐克一开始关注的是篮球,就把自己的三板斧“研发、明星代言、供应链”先用在篮球鞋,然后是篮球的服装,最后是篮球的装备。

接着干的是网球,同样的模式,先投入做网球鞋,然后网球的服装、网球的装备。

足球就很有意思了。因为美国人都不踢足球,作为一个美国公司进入足球领域是很难的,之前完全是阿迪达斯统治足球赛道。耐克还用那“三板斧”,当时签了梅西和巴西国家队,做碾压式的投入。

之后再复制过去做高尔夫球。

再来说个反例。现在来讲虽然有一点“马后炮”,但像Reebok就是一个没有形成可复制模式的企业。下图是Reebok产品线的发展示意图,其中红色是已经被中止的业务。

图8. 没有可复制模式,随心发展的代价

可以看到,从1982年开始,Reebok先后做过运动鞋、徒步鞋、游艇、NFL的队服等等,其中很多业务已经中止。

我相信当时的每一个投资项目、每一项业务都是有道理的,但是20年之后回头看的时候,Reebok过往存在的问题是找不到可复制的模式。

那么,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能专注于核心业务一件事吗?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对此提出了“721”战略——70%的资源分配给核心业务,20%的资源投入在离核心业务相对比较近的周边业务,剩余10%的资源投入到高度实验性的业务领域。然而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拓展新业务的时候都缺乏系统思维,干着干着就从“721”资源分配变成“127”了,最后导致没有办法挽救。

图9. “721”战略

04

未来属于“规模化的新生势力”

我们之前针对管理层做过一个统计,如果企业没发展好,或发展得没有想象中的好,到底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85%的管理层都回答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

这些内部原因包含资源不足、风险厌恶或者太爱承担风险的企业文化、不断偏离核心的业务、日益复杂的组织架构导致效率越来越低、商业计划薄弱等。

图10. 制约企业增长的内部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从下面这个框架去思考,纵轴叫规模效应,横轴叫创始人精神。

图11. 未来的世界属于“规模化的新生势力”

一般企业创业的时候是在右下角,是创始人在管,还充满着创始人精神,但是企业规模比较小,没什么规模效应。

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逐渐去到左上角,产生了规模效应,议价能力和品牌效应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创始人精神逐渐被磨灭了。

而后企业可能同时丧失了创始人精神和规模效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企业的生老病死大概率会按照箭头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看不到那么多的百年老店,也没有那么多基业常青,绝大多数企业最终都走的是这条路,而只有9%的企业是可持续发展,未来属于“规模化的新生势力”。

05

永远在路上:

实现百亿到千亿的跨越

永远在路上,是指企业在生老病死的不同阶段应该做不同的事情,不能形成路径依赖。有很多企业家,在成功之后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应该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这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个模型。

图12. 企业的转型发展

这个模型将企业分成了4个阶段,并展示了企业在4个不同的阶段应该怎样发展转型。纵轴是赛道的成长性和利润池,横轴是企业在行业内相对的竞争地位和业绩。

右上角叫“壮志腾飞”:此时行业是朝阳产业,企业本身又是行业龙头。要想实现“壮志腾飞”,就要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提前投入,深化自己的护城河。

右下角是“转型重塑”:这时企业发展的还可以,但是行业已经没有成长性了,整个行业的利润池不断缩小。这时要培养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提前投入。

左上角叫“绩效提升”:行业还可以,但企业本身没做好。那就需要先聚焦,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业绩。

左下角叫“大破大立”:如果企业还有主业,要赶快“输血”,并马上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永远在路上的意思是什么呢?企业首先要判断一下你的行业所处在什么位置,再采用不同的手段。

因为我服务的客户,企业估值多在百亿的规模。然后,我就陪着这些企业,实现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我也总结了一下,一个百亿市值的企业和千亿市值的企业差别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百亿市值企业向千亿乃至万亿市值企业的跨越呢?

这个跨越要求多个方面的共同突破。

1. 制胜战略

百亿市值的企业只需要单点打透一个业务,但发展到千亿规模时,大概率会有多条业务线。这时,系统资源配置的能力就很重要。

2. 客户导向

以某个消费品为例,发展初期常常是基于创始人的判断和观察,深入到一线,抓住一些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但想要再往前走,就不能靠一个人的智慧和洞察。消费者洞察和全民共创才是科学可持续的。

3. 卓越运营

百亿市值的企业通常是基于单方面优势,比如说生产、供应链等,但市场具有不确定性,经常需要进行“消防演练”,提升预测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和韧性。

4. 高效组织

百亿市值企业一般是以创始团队为核心搭建班子,决策效率高,但是也容易决策一言堂。我合作过不少企业,就是突破不了百亿市值规模,倒退回几十亿的也大有人在。为此,我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海纳百川,有“融”乃大》,你会发现空降的高管平均在职年限是一年半,多数就是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因此要好好思考怎样从人治到法治,从组合到融合,从限制到机制,去建立高效组织。

5. 公司治理

早期股权结构比较简单,但到了千亿市值、万亿市值,就要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

6. 数字化转型

不只做好与业务相关的应用场景,底层的基础建设也要做投入。

7. 变革管理

最开始的时候,一群人跟着老板的方向,一段时间只能聚焦于一个事情。但是企业变大,一定要培养立体作战的能力,需要有全职的转型办公室,负责有计划有方法地全面推进多项任务。

左右滑动查看

《走向伟大》

Drawn to Greatness

艺术家:约瑟夫·科特

海浪是艺术家约瑟夫·科特(Josef Kote)非常钟爱的主题,因为它的稍纵即逝,因为它的无止无休。

他对这种瞬息万变中的规律和能量感到着迷。每一波海浪的孕育,蓄势,到走向伟大,再回归平静……他曾把海浪比喻为“思考的边境”。

约瑟夫·科特以无尽的耐心,捕捉提炼出饱满的情绪和自然的动量,尤其在阳光之下。约瑟夫·科特说:“太阳的约定,就是明天照常升起,就像大海,亘古不变,这样规律般的确定性让我心安。”

约瑟夫的画作是光线与色彩的交响曲,你会看到大胆的笔触和活力的色彩在画布上横扫。他通常用的是一把托盘刀,在画布其他区域,他会故意让细节缺失,创造出一个注意力的“负空间”,将用户的目光故意推远,去关注画面的整体,而此时,他们会注意到,这些静止的画作,因能量和光泽而在颤抖和呼吸。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