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藏纸】走出“深闺” 走向市场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示厅内,一张张传统工艺制作的雪拉藏纸旁放着钢笔和一盆水。经常有前来观赏的游客,在藏纸上写下字,然后将纸泡在水中,看着写有字迹的雪拉藏纸即便在水中被反复搓揉,字迹始终清晰如新,不禁大呼“神奇”。
这一张张令人称赞的藏纸,是经过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这传承千年、独具特色的藏族传统手工艺,一度因受到新型纸张的冲击,产量太低、成本太高,而险些被人遗忘。
抢救与传承:官方民间齐发力
次仁多杰出身于尼木县当地一个藏纸世家,祖父和父亲都以造纸为生,在他的记忆里,当地从事藏纸工艺的曾有十几户人家,但后来因为原材料短缺、销路不畅等多种原因,逐渐就只剩下了他们一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抢救这些濒危的民族手工业技艺,次仁多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藏纸的抢救工作中来,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念。1988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修复西藏古籍,需要大量藏纸,次仁多杰制作的雪拉藏纸就完全符合需求。此后,他与档案馆签订了为期18年的藏纸供应合同。
拉萨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原拉萨彩泉福利民族手工艺研发中心)的原董事长强巴遵珠(已故)是一位藏族传统手工艺爱好者,眼见藏纸工艺陷入困境,他深感遗憾,希望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保护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1993年,强巴遵珠把包括次仁多杰在内的数名老艺人接到拉萨,一起切磋交流,最终整理出完整的藏纸工艺流程。此后,强巴遵珠开办了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艺研发中心,对几种比较重要的造纸工艺重点学习和保护,收集了不同的藏纸原料,聘请了有丰富藏纸造纸技术经验的老技师,开始进行实际造纸生产。
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藏纸生产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次仁多杰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政府为了保护这种传统手工艺,2010年,尼木县专门成立了一个扶贫开发手工艺园,作为藏纸传统工艺的唯一家庭作坊,次仁多杰和两个儿子搬了进去。2011年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艺研发中心被选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一批手工艺者在这里边学习、边传承。
正因为有国家对传统手工艺不遗余力的挽救,以及次仁多杰和强巴遵珠等老艺人的坚守,让藏纸逐渐走出“深闺”,再次回到大众视线。
市场化、产业化:经济和文化双重效益
随着西藏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外界对藏文化的关注度持续增加,藏纸这门充满藏族先民智慧的千年技艺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关注,藏纸的销量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2015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西嘎门巴村的5户群众,以每户入股5万元的集资方式,共投入25万元成立了西嘎藏纸加工合作社,由有着20多年藏纸加工经验的多登师傅负责。近年来,在多登的带动下,西嘎门巴村的村民一方面学习继承传统的藏纸制造工艺,一方面生产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纪念品,进一步提高藏纸产品的附加值。村民们生产的藏纸不仅在区内热卖,还销往了国内其它省份,取得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2016年,在尼木县政府的帮助下,次仁多杰家成立了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在县城经营了一家集制作、展销和传授为一体的藏纸店。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合作社除了经文专用的长方形藏纸产品外,还研发了不少文创产品。比如,充满异域特色的花瓣夹层纸、绘有精美图案的壁纸、独具西藏风情的藏纸灯罩以及精致的纯手工藏纸笔记本等等。据悉,2021年,合作社经营收入90多万元,带动了十几个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接收20余名学生参与传习实践活动。
除了政府帮扶以及百姓主动加入藏纸生产行业外,企业也在守护这项民族传统技艺的大潮中积极作为。拉萨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创新研发了兽皮纸、树皮纸、绸缎纸等几十种新型产品,还制作出多种藏纸工艺品,如笔记本、灯笼、风筝、收纳盒、相册、面具、吉祥挂件等,这些纸制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大放异彩。西藏优格仓工贸公司负责人龙日江措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巴来到公司进行传授和指导藏纸生产业务。经过几年的学习钻研,公司的藏纸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生产的包括以藏纸为原料的工艺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如今,藏纸技艺不但得以保护和传承,而且进入市场,走上产业化道路,成为很多百姓脱贫致富的依靠。
藏纸的市场潜力巨大,希望赋予传统工艺新的内涵和功能,让更多藏纸手工艺品销售到内地和海外,让西藏传统文化走得更远。(中国西藏网 综合/孙健)
责 编丨王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