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战乱分裂与门阀政治下的魏晋南北朝上计

审计署网站

关注

转自:审计署

战乱分裂与门阀政治下的魏晋南北朝上计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这句开篇之语,描述的是东汉末年三国争霸的纷乱时期,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也延续了这种局面。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之后的360多年,国家虽有短暂统一,但基本都处于战乱不止、分裂割据的状态。

“三国鼎立、三家归晋”,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完成统一,一度出现经济繁荣时期,史称“太康盛世”。然而好景不长,皇族内部爆发“八王之乱”,各少数民族统治者乘机起兵,酿成“永嘉之乱”,西晋王朝迅速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中原地区的“五胡十六国”和由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偏安江左的政权——东晋王朝。

在此之后呢,北魏统一了北方,刘宋取代了东晋,历史进入到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朝指的是我国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而南朝则是我国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从东汉末年起,上计制度已经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这项制度就呈逐渐淡出之势。

起初,在三国和西晋时期,上计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与秦汉时期相同,负责各郡上计的人员仍称为上计吏或上计掾。魏晋时期延续了两汉时期计吏拜官的入仕途径。所谓计吏拜官制度,指的是在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郡国计吏上计之后被朝廷留任为官。当时不少高官和将领,如邓艾、姜维、傅玄、魏舒等都当过上计掾或者上计吏。《三国志·邓艾传》中就是这么说的“邓艾……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这里的司马宣王就是司马懿,很可能就是邓艾在赴朝廷上计时被司马懿看中,从而留任为官的。

然而,东晋以后,受当时政治制度影响,加之那时门阀势大,户口、垦田多隐匿,统计不实不清,上计簿真假难辨,上计慢慢就没了价值,上计制度走向衰败,计吏的地位与魏晋时不可同日而语。

何为门阀?是门第、阀阅的合称,指的就是那些门高第阔、世代为官之家。按旧时制度,这些显赫之家的门前均树立着两根粗壮华丽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柱子上,镌刻着祖辈官爵身份,还有朝廷的封赏,以示家族的荣耀。

门第阀阅之风自东汉初年就开始盛行,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创设“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巩固了门阀士族的社会政治地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统一全国后,对世家门阀十分照顾,世家门阀大多可以免除赋税,不用承担徭役。

东晋之后,门阀势力大大发展,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王、谢等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门阀政治。两大家名人辈出,不说政治人物,单说文化名人,就有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等书法和文学名家。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的就是两大家族衰败后,原址南京乌衣巷的情景。

南北朝时战乱不止,各政权存在时间多数较短,地方州郡权重,有所图则“上计”,否则就不“上计”。这时候上计的形式虽存在,实质却已经发生变化,成为皇帝或朝廷向地方官员讨取贡物的一种形式,称为“贡计”、“贡献”或“献奉”。在宋孝武帝时就有规定,刺史任满还都,都要求“献奉”钱。可以说,此时的上计已经完全达不到考核监督地方财政经济的作用,只是地方官员向皇帝及其代理人贡献的一种形式。

而随着上计制度的淡出,包含在上计中的审计监督大为削弱。一个新的监督机构的勾检职能逐渐明晰,开始在中国审计历史舞台上发挥作用。这是哪个机构呢?敬请关注下期节目。

文字:欧立坤

拍摄:王易欧

剪辑:王易欧

播讲:张弛

素材来源:李金华主编《中国审计史》等,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