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好的基金产品是“养出来”的 而不是靠营销“发出来的”

媒体滚动

关注

如果坚信优秀的基金产品是“养出来”的,而不是靠营销“发出来的”,就应该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其管理规模都有边界,这个边界应该与投研能力相匹配。为了维护客户利益,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必须将管理规模控制在能力范围之内

2022年,对于绝大多数基金经理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受各种因素影响,偏股型基金业绩整体表现不佳,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业绩“翻车”。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2月15日,今年1月1日之前成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净值平均跌幅接近20%,今年1月1日之前成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净值平均跌幅同样接近20%。具体来看,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有67只股票型基金跌幅超过30%(AC份额分开统计),有24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净值跌幅超过30%。

基金净值下跌叠加遭遇赎回,今年以来千亿级基金经理已不见踪影,500亿级基金经理数量也在持续减少。在基金投研体系和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管理大规模资金之前,管理规模的适度回归应该是件好事。

近几年A股市场演绎结构性行情,从消费升级独领风骚到生物医药板块崛起,再到新能源行业不断超预期上涨,造就了一批风格明晰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要么重仓消费,要么大手笔布局医药,要么押注新能源。当基金经理的能力圈与市场风格高度契合时,当所管理的基金业绩足够亮眼时,就开始了“造星”运动,基金规模大幅增加,最终超越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

有明星基金经理曾私下坦言,管理规模的大幅增加对其投资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依旧要持续发新产品,甚至在市场高点时发规模很大的基金。从此前券商测算的数据来看,管理规模过大,确实会影响基金收益。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就曾表示,公募基金要从此前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从客户利益出发,坚持长期主义,树立适当的逆向思维,如在市场底部推动产品发行,在市场火爆时自我约束。公募基金要从“卖方销售”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投顾”转变,重视客户体验。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在市场高点发行的爆款产品往往业绩平平,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没有多少基金公司能真正做到从客户利益出发,在市场火爆时自我约束,慎发新产品。

如果坚信优秀的基金产品是“养出来”的,而不是靠营销“发出来的”,就应该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其管理规模都有边界,这个边界应该与投研能力相匹配。为了维护客户利益,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必须将管理规模控制在能力范围之内。

那么,如何“养”出好的基金产品?首先,基金经理需要做出好的业绩。其次,不能在业绩表现良好的时候让基金规模急剧膨胀。最后,要做好投资者的教育和沟通工作。

以中泰星元价值优选灵活配置A为例,截至2022年三季度,该基金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连续八个季度份额稳步增长。同时,伴随净值的稳步上涨,该基金从最初成立时的一只小基金被逐步“养”大成为一只规模中等的绩优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经理非常注重跟持有人交流,取得了投资者的充分信任。

蚂蚁基金总经理林思思表示,管理规模和投资者体验不存在跷跷板效应,而是支撑公募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两个机翼,缺一不可。倡导规模克制和规模适配,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是资产管理机构改善持有人投资体验的一种责任。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