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明年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媒体滚动

关注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琪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12月16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提到,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支持下,高技术产业克服困难挑战、实现较快发展,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更加积极的带动作用。1至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比规上工业增速高4.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4.6个百分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表现亮眼。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在“攻难关、稳增长、促转型、强基础”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在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明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家发改委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资源安排方面把高科技产业发展摆在更显要位置,不仅能推动中国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能助力中国应对愈发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和核心技术垄断。”

2023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高技术产业。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针对2023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攻难关、稳增长、促转型、强基础”四条要求做出具体指导和部署。

国家发改委表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因此,产业链安全至关重要。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强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和苗头性问题分析研判,及时处置潜在风险,打通痛点堵点卡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稳增长方面,国家发改委提到,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方向,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数字化转型作为近几年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至关重要。国家发改委提倡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探索构建数据要素基础性制度,出台若干配套政策,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为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突破“卡脖子”专业,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创新产业内部运营,包括提升高技术工作人员工资、加大投入等等。此次发布会上,发改委再次就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机制提出要求。发改委表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吸引凝聚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推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性制度。

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存困难

在党和国家的积极推进和部署下,十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2.46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14万家。

高技术产业研发方面也交出了满意答卷。十年来,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实现了“从低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0.23个百分点,到高出0.23个百分点”的重大转变。

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方面发生了得到了重大进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之路也逐渐清晰。然而,当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困难。梁明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为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虽对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难点也显而易见。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重规模轻基础,重投资轻研发,研究考核重论文数量轻质量等原因,导致当前高技术研究以跟踪为主,缺乏原创性和引领性研究,因此还应在研究投入上增加力度。”

梁明海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国家发改委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资源安排方面把高科技产业发展摆在更显要位置,不仅能推动中国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能助力中国应对愈发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和核心技术垄断,通过科技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协助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暖、能源枯竭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