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氢风正起,上海电气抢滩氢能赛道:“制储加用”多环节发力

澎湃新闻

关注

氢能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路径,被视为未来主要的清洁二次能源。国内的氢能应用以往侧重于燃料电池,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电解槽制氢的重要性和设备市场迅速崛起。

12月8日,上海电气制氢装备下线暨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氢器时代公司)揭牌仪式在沪举行。澎湃新闻了解到,该公司是上海电气布局氢能赛道的重要平台,将基于在碱性与PEM电解水制氢领域的技术积累,向市场提供制氢产品及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仪式上,上海电气发布了两款制氢装备新产品:单体产氢量1500N㎥/h(标准立方米/小时)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以及单体产氢量达到50N㎥/h的PEM电解水制氢装备。此外,氢器时代公司与上海浦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上海岚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上海浦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签订了首套制、储、加氢系统设备合同。

制氢是氢能产业链的最前端环节,也是氢能战略版图上的必争之地。近两年的电解水制氢领域尤其热闹,能源央企、地方国企、可再生能源企业、跨国能源巨头等均瞄准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展开深入布局。

这种争先恐后源于市场蛋糕的迅速增大: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调研统计,2021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规模超9亿元,出货量350MW。预计2022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需求有望达到730MW,到2025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需求量将超过2GW(1GW=1000MW)。

据澎湃新闻观察,在日益激烈的制氢设备市场竞争中,作为国内最大装备制造集团的上海电气谋划的是一套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市场打法。氢能将与其既有的传统能源业务、新能源业务、工业业务协同发展,形成新的业务增长极。

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上述两款制氢装备新产品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电解水制氢装备,实现了国产制氢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成本的大幅下降。上海电气将在氢能源技术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全面发力,逐步构建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副总裁、氢器时代公司执行董事丘加友对澎湃新闻称,从整体业务结构来看,上海电气拥有完整的上游能源装备和齐全的下游工业装备,未来氢能将起到桥梁作用,连接不同业务板块,促进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绿色工业耦合的“深度”碳减排。

“今天下线的碱性电解槽产氢量达1500标方每小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个单体电解槽的产氢量,PEM电解水制氢装备也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产品。”氢器时代总经理助理王冬福对澎湃新闻介绍说,两种技术路线适合的主要应用场景有所差异,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的单槽容量较大,适合国内新能源大基地等连续性大容量制氢场景,下游适用于大型化工、交通等领域。PEM电解装备的单槽容量较小,动态响应速,更适用于较为灵活的分布式应用场景,比如应急电源、制储加氢一体站等。

碱性电解水制氢是现阶段发展最成熟的电解制氢技术,与其他技术路线相比经济性优势更突出。王冬福说,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短期内将是氢器时代的主打产品。同时随着制氢产品的技术迭代和规模化应用,氢产业链设备端的成本将持续降低。

“我们已经在2023年规划了500MW的碱性电解槽产能,相当于能生产2000标方的碱性电解槽50台;在2025年规划了百兆瓦级产能的PEM产线,相当于能生产100台200标方的PEM电解槽。”氢器时代副总工程师吴亮说。

今年3月公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据澎湃新闻了解,依托能源与工业装备基础优势,上海电气将目标定位于在氢能产业链核心装备上取得突破。 具体包括:在制氢领域,成立专业化的制氢公司,重点攻克低成本高性能电解槽装备;在储氢领域,以建设上海市储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依托,构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在加氢领域,以旗下国控环球在加氢站系统设计能力和业绩为牵引,重点攻克“卡脖子”隔膜压缩机核心技术装备,向市场提供可再生能源“制储加”一体化加氢站解决方案;在用氢领域,以掺氢燃机和“电氢化”一体化应用为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绿色原料用能规模化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