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回暖,普华永道预计2023年香港IPO规模重返全球前三
香港的IPO市场表现有望在明年迎来反弹。
12月5日,普华永道发布2022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表现及前景展望,预计2023年香港IPO总融资额可回升到1800-2000亿港元,重新跻身全球前三大融资市场之列。
随着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提高上市门槛,很多中国企业把香港作为上市首选地。特别是新经济企业(包括生物科技及其他特专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活动将继续保持活跃。
富途研究团队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随着市场情绪修复、流动性释放,市场赚钱效应将进一步强化,在市场曲折修复过程中,整体市场估值会不断提高,进而吸引市场资金的不断涌入,带动二级市场相对一级市场出现估值溢价,IPO热度也会相应增加,进而IPO整体回暖。
普华永道认为,香港为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而增设的上市规则“第18C章”,将会吸引不少科技公司去香港融资,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第18C章”的施行意味着尚处于初步商业化(收益达到某个门槛)或未完成商业化阶段的特专科技公司也可在联交所申请上市。特专科技行业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该机构预计2023年大约将有10至15家特专科技公司通过“第18C章”赴港上市,集资约500亿至600亿港元。
此外,港交所计划重振GEM(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融资平台。
修改完善上市规则是港交所登上全球IPO冠军宝座的关键一招。2013年,阿里巴巴上市,但当时的港交所没有放开同股不同权公司的上市通道,错失了阿里等一众互联网巨头。直到2018年4月,港交所正式公布了“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及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新机制,缔造了港交所成立25年的最大一次改革。
同年,小米、美团登陆港股,掀起一股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潮,甚至一度上演神奇一幕:一天内有8家公司同时在港交所上市,敲开市钟的锣竟然不够用了。
2019年,港交所有165家企业首次主板公开发行,募资总额3128.89亿港元,蝉联全球IPO募资冠军,而仅阿里巴巴一家互联网公司募资就达到1010亿港元,几乎占全年总额的三分之一。
截至目前,科技行业上市公司是港股市场最大的行业,医疗保健和信息科技行业合计占香港市场总市值超过三分之一。
普华永道香港企业客户主管合伙人黄炜邦表示,若未来特专科技公司赴香港上市形成趋势,不排除港股市场将以A股科创板及美国纳斯达克来对标。
2022年,A股IPO领跑全球,不论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远远超过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截至12月5日,上交所、深交所的IPO数量分别为140家、176家,IPO融资额分别为3351亿元、2009亿元,融资额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
按融资额计算,科创板和创业板将分别以超过2300亿元和超过1700亿元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占A股总融资额过七成。
A股之外的其他主要新股市场则显得颇为冷清,截至11月3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年度IPO集资额分别约合443亿、1227亿港元,较2021年全年IPO集资额9179亿、15431亿港元急减95%及92%;伦敦交易所同期的IPO集资额亦重挫91%,由2021年全年1773亿港元降至今年首11个月的155亿港元。
港交所的融资额排名在过去三年逐年下滑,分别从2019年的第一名滑落至2020年的第二名,2021年的第四名,今年可能在第四或第五名。
2022年,受到疫情持续、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影响,香港IPO集资活动放缓,虽有中国中免、天齐锂业等几家大型企业赴港上市,仍没有改善其流动性。普华永道预计2022全年香港市场将有80只新股,融资额为105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的数量减少19%,融资额减少68%。
今年港股新股频现破发,部分新股已经成为烫手山芋,机构投资者参与港股IPO路演的积极性也不高。
市场种种现象也直接体现在了港交所的业绩上,其今年三季度的收入与利润齐降。不过,即便如此,港交所依然表示,已经为迎接市场回暖做好准备。
截至11月底,已向港交所递表拟上市的公司数量有132家,受近期港股市场升温带动,香港新股市场有所回暖,普华永道预估,12月将累计有11只新股在香港挂牌。12月6日,港交所股价突破330港元/股,创近三月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