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务院:2023年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北京商报

12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普查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23年年度资料。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将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各类单位基本情况,掌握国民经济行业间经济联系,客观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的新进展。

业内分析指出,全国经济普查可以对政策的有效性作出真实评估,也将让数字游戏无处遁形,从而对国家的经济效益做到心中有数,更客观地安排后续经济政策。

“查查账本”

全国经济普查查什么?根据《通知》,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能源生产和消费、研发活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交易情况,以及投入结构、产品使用去向和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情况等。

本次普查在手段方式上也将有所创新,如广泛应用部门行政记录,推进电子证照信息等在普查中的应用,采取网上填报与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普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数据处理效能。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培训,支持普查对象通过网络自主报送普查数据,科学、规范、高效推进普查工作。

在进行普查人员的构成上,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将成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编办、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各部门负责各自对应的业务,如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财政部负责和协调。

“挤挤水分”

值得关注的是,将于明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

“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可以对政策的有效性作出真实评估。”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道,“调查投资了多少钱,产出多少钱,这可以弄清楚我国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做到心中有数。”

“调查投入产出的时候,会涉及到效率问题,比如是不是有的钱浪费了,好钢有没有用在刀刃上,有没有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吃空饷、水分大等现象。”徐洪才说道。

据徐洪才介绍,国家统计局每个月都会公布宏观经济调查数据,但这些数据大多是以抽查或由各地方主动上报的形式进行,中间可能会因人为包装或技术等原因存在一定偏差,诸如“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这样的“数字游戏”屡禁不止。而全国经济普查由中央派遣调查小组,对各地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尤其是对税收这些真金白银、无法作假的内容进行调查,可以得出更真实的结果,也可对作假、人为虚报等行为产生威慑。

事实上,以往经过经济核查后“挤水”的现象发生过不少,2018年的天津滨海新区GDP缩减便是典型案例。2018年1月11日中午,天津广播发布微博称,“从正在召开的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了解到,滨海新区2016年的万亿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2017年预计7000亿元,同比增长6%。此次调整让滨海新区2016年GDP缩水3348亿元,缩水幅度达三分之一”。

虽然天津广播将该次GDP“缩水”主要原因归为统计口径的修改,但业内分析指出,以往滨海新区GDP统计是以公司注册地为标准,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在滨海注册的公司,其实际生产都在外地,导致了GDP虚高。

“新官不查旧账,核查后一方面会产生‘挤水’现象,另一方面也会让后续的增长量更好看,更低的GDP基数带来更高的同比增长数。”徐洪才说道。

曾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李晓超在职期间公开表示,尽管近一个时期以来,地区与国家生产总值数据不衔接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不利于正确把握各地经济形势,不利于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还影响了政府统计公信力。

“摸摸家底”

“在普查过程中,可能出现GDP缩水的现象,也可能会因许多新的产业涌现而出现GDP增值的现象。”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总之,客观地普查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同时数据科学技术应用可以赋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从2004年至今,我国已经先后完成了四次普查,分别在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每次都是前一年准备、第二年统计、第三年发布、第四年出版。其中,主要是对第二、三产业进行普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普查则是采取每十年专题普查一次,不在这次普查范围内。本次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也是在时隔五年后的一次例行普查。

“第二、三产业是新时代发展最快、最复杂、比重最高的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是对象最多样化的产业,至今我国生活服务业都没有完全的数据统计资料。如快递业、美容美发业、沐浴沐足、修理业、家政业、再生资源业、照相业、直播业等,完全是行业协会在进行统计,缺乏统计规范,且许多新兴的行业根本就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导致国家出台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缺乏依据。这也是及时开展全国经济普查的必要性所在。”洪涛分析道。

洪涛所提的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变动现象,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公布时便有所体现,当时的结果专门强调了五年以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经济质量的明显提升。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企业法人6.6万个,比2013年增长了37.9%。有11.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新产品开发,比2013年增长97%,申请专利数量增长了70.7%。

洪涛认为,在当前疫情背景下,真正搞清楚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职业的涌现,促进疫情后经济可持续、高质量、绿色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