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前还有一次震旦纪大灭绝?

北京日报

关注

在南澳大利亚一个国家公园的砂岩中间,发现了已经灭绝的震旦纪生物化石——狄更逊水母。

叶倾城

地球上曾经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这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第一次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又称奥陶纪生物大灭绝;第二次发生于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又称泥盆纪大灭绝;第三次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又称二叠纪生物大灭绝,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第四次发生于2.08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又称为三叠纪生物大灭绝;第五次是发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它造成了恐龙家族的整体覆灭。

据国外媒体《生活科学》杂志报道,古生物学家们一直在讨论,在这五次地球生物大灭绝之前,是否还存在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科学家早就知道5.5亿年前化石多样性的骤然下降,但不清楚这是否与一次突然发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相关。

大约5.5亿年前,当时正处于震旦纪的鼎盛时期,也是地球海洋生命的繁盛时期,形状像羽毛的花瓣水母从水中吸取营养,像鼻涕一样的金伯拉虫吞食微生物,但在很短的时期里,地球80%的物种灭绝消失了,且未留下任何化石记录。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斯科特·埃文斯称,这代表了动物化石记录中已知最古老的重大灭绝事件,它与所有重大物种灭绝一致,都与气候变化有关。

存活下来的物种拥有一个共同特征:相对于体积而言,它们拥有表面积较大的身体平面,这将有助于它们应对低氧环境。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5.5亿年前大气氧气含量下降的化学证据,从而表明震旦纪物种灭绝事件可能是海洋中氧气补给不足导致的。

但震旦纪末期氧气含量为什么急剧下降仍是个谜团。埃文斯指出,板块构造运动和小行星撞击都可能是诱因,此外还有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解释,例如海洋中营养指数的变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