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蔬菜种植让果村村民腰包鼓了
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自从坚定了发展特色蔬菜种植的路子,于家务乡果村靠种芹菜博出了美名,成为“京郊芹菜第一村”。目前,村内种植的蔬菜超20种,主要以北方地区家常菜为主,年产量达700万斤,有力保障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沿着笔直的乡村公路进入于家务乡果村,路两侧大棚、小棚、露天菜地连接成片,村民们有的忙着砍白菜,有的钻进大棚忙活。在自家大棚里,60岁的蔡金剑正忙得不亦乐乎。经过高温消毒的土地已经翻整,一棵棵芹菜幼苗正被他从育苗盒移到地里,看着土地被幼苗覆盖,蔡金剑长舒了一口气,“一个大棚能种2.5万棵苗,得赶在这几天移完,要是市场行情好,明年又能卖个好价钱。”
老蔡种芹菜已经有30多年,在果村,像他一样有着超过30年种植经验的菜农还有不少。“70年代起,我们村就以种菜为主,主要是芹菜。”村党支部书记赵士生说。这几年,随着芹菜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果村芹菜也从最初的只种本土品种,慢慢发展到种好销、高产、抗病的优质品种,村里的芹菜种植从最初的产量低、品质差到如今的远近闻名,成为“京郊芹菜第一村”。“不少人就认咱果村芹菜,都说我们的芹菜脆爽、不柴,有真正的芹菜味儿。新发地、八里桥都有我们的菜,别看我们卖得比别人贵,但照样供不应求。”赵士生骄傲地说。
果村芹菜产业发展得顺风顺水,还离不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十年来的结对帮扶。
十年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果村租地用于实验,果村也享受到了“近水楼台”的优势,遇到啥问题都找这些农业专家问一问。“他们见识的新品种多,我们有时候拿不准,就会向他们请教,这个品种的芹菜产量怎么样,那个品种抗病性怎么样。”赵士生说,专家把种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科普给村民,果村芹菜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也成为科技助农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村里芹菜产量增加了两成,菜品也得到了提升。
种菜带来的利润,应验了那句俗语“一亩菜园,十亩田”。果村不仅依靠产业走出了振兴乡村的路子,还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现在,果村除了芹菜,还种植了西红柿、豆角、黄瓜、圆白菜等20余种北方地区家常菜,也开始尝试种植甜瓜、草莓等水果,年产量达700万斤,主要销往京津冀三地,有力保障了三地市民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