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努力20多年,只为了把高粱秆变矮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努力20多年,只为了把高粱秆变矮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哲雯

秋收季节,大兴安岭南麓,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九三分公司鹤山农场的黑土地上,收割机驶过种满火红高梁的农田。

与人们通常所见的高粱不同,这块地里的高梁没有高高的秸秆,而是高度都不超过1.3米,但就是这样的高粱,产量却远超以往的高秆高粱。

在这里种植的,是黑龙江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焦少杰团队经过20多年努力选育而成的矮秆高粱品种龙杂17。与传统高粱相比,它们不但保持着原有的品质,而且还抗倒伏、耐密植、适宜机械化种植,是高粱机械化种植的标配品种。 

而为了让高粱由高变矮,科学家们付出了20多年的辛勤努力。

为什么要把高秆作物变矮?其实,在整个禾本科的作物育种史中,变矮是普遍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是最重要的革命性育种成果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小麦开启“绿色革命”,使得全球小麦产量大幅提高,几乎在同一时期,水稻也完成“绿色革命”,实现了产量显著增长。而在“绿色革命”众多的技术成果之中,矮秆化无疑是最重要的。

刁现民研究员介绍说,矮秆对禾本科作物抗倒伏、提高产量有关键的作用,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科学家就开始了高粱矮秆化的研究。20多年过去, 我国主要高粱产区之一的东北,今天的高粱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漫山遍野的高粱都遮不住人了。过去把高粱地叫做青纱帐,是因为高粱很高,普遍超过两米,人进去就看不到了。经过改良和选育,目前大部分高粱品种已经降到一米五以下,用青纱帐来形容高粱地已经不合适了。 

据了解,高粱矮秆的秘密藏在四个特殊的基因中。刁现民团队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四个矮秆基因,并利用有性杂交等育种方法,创制了一批矮秆的育种核心材料,以这些材料为基础,育成多个适合各地种植的矮秆高粱品种。在鹤山农场种植的龙杂17,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品种。 

和高秆高粱相比,矮秆高粱的优势有三个,即抗倒伏、产量高、适宜机械化种植。

不管是小麦还是水稻,不管是玉米还是高粱,长得高就容易倒伏,尤其是生育后期,遇到大风大雨,很容易成片倒伏,不仅影响产量,还会影响机械收获。刁现民说,“矮秆不仅是株高矮,茎秆也比较粗壮,不易因风雨造成倒伏。”

在产量方面,矮秆高粱品种具有耐密植的特性,单位面积的株数显著增加。传统的高粱品种不耐密植,每亩只有三四千株,但矮杆品种可以达到两万株左右,“密度上去了,生物量增加了,产量自然也就高了。”刁现民介绍,今年鹤山农场公开测产的数据显示,高粱品种龙杂17平均亩产达到了600公斤,在东北黑土地上大面积种植的中矮秆高粱品种亩产都可以达到600公斤左右,比传统高粱的产量提高20%—30%。甚至在个别管理、水肥好的地块,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以上。

适宜机械化种植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要求,中矮秆高粱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优于传统的高秆品种。刁现民说,“以前株高两米多的高粱完全不适合机械化种植,但在今天,有条件使用机械的地方,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