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邯郸日报

涉县花椒基地

肥乡区河渠绿化

峰峰元宝山竹林寺

馆陶县羊洋花木小镇

摩天岭

本报记者 孟令卫 通讯员 史佳杰 王倩

这是一座灯火璀璨、日新月异的现代都市,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

这是一座和森林相拥相抱的城市,把满眼绿色留在了身边;

……

在太行山上,在滏阳河沿岸,在城市街道和公园,绿树成荫,人在景中,城在树中。一阵风吹过,一排排、一行行树木摇曳生姿,仿佛在初冬的季节里,诉说着邯郸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壮举。

2013年,我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经过近10年的攻坚打磨,共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0个,逐步实现全域创森。日前,我市正式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生态立市,合力共建美丽家园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全面统筹指导创建工作。结合邯郸地域特点、资源特色和人文底蕴,我市编制《邯郸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森林城市总体建设布局;相继印发《邯郸市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邯郸市国土绿化规划》等细化文件,明确具体任务、时限和责任,科学系统推进。

创建过程中,市创森办牵头抓总,设立综合协调、宣传科普、技术指导、督导检查4个专项工作组,定期调度创森工作;各县(市、区)成立了创森领导机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市直有关成员单位主动担当作为、密切协作,形成了部门协作、市县联动的创建格局。

加大生态投入,完善“政府主导、规模造林,企业投资、绿化荒山,连片开发、政府奖励”等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发展建设资金。全市累计用于森林城市创建投入50多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近1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40多亿元,100多家企业、大户积极参与造林绿化事业。

广泛宣传动员,通过举办生态节日宣传、网络图标征集,创森主题摄影、绘画比赛、书法展、短视频大赛等多种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以及在户外公园景区、单位社区、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生态科普栏、宣传小品等多种形式,阐释创森重大意义,传播创建成果,讲好创森故事。加强古树名木的宣传科普和精细保护,涉县固新国槐、临漳县圆柏、磁县大果榉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结合丛台区紫山、复兴区康湖等八期义务植树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植树造林,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2%以上,形成全民知创森、群众广参与良好氛围。

以创森为抓手,持续增绿扩绿

我市连续10年每年造林52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从23.2%提高到“十三五”末的35.1%,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6.48%,不断丰厚绿色底蕴。

——飞封结合绿深山。秉持“近自然”理念,我市对太行深山区实施集中连片荒山规模化治理,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面积200余万亩,实现涵养水源1亿立方米,减少林地地表径流70%。

——发扬愚公精神治荒山。创新造林模式,我市深入推进困难地带工程造林;实施荒山规模治理,争取河北省唯一的国家首批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投资3亿元,营造林总面积12万亩,完成新造木823.3万株,建成万亩以上片区4个,5000亩以上片区7个。

——生态修复美矿山。坚持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建设结合,实现绿化、美化、景观化相统一,变废弃矿山为绿美青山。主城区周边实施了滏阳河全流域生态治理、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市级重点工程,建成了丛台区紫山、丛台区大磨山、武安九龙山、永年佛山、复兴区康湖、复兴区沁河、邯山区渚河源等一批城郊森林公园。借势全市旅发大会,武安市实施太行高速两侧矿山绿化规模治理,建设绿美景观带;峰峰矿区在南响堂山一二三道沟,实施生态修复与建设人文景区相结合;磁县实施“郝式造林法”,破解生态脆弱区绿化难题。

——精心编织生态网。依托高速高铁、国省干道、县乡道路,我市科学选择常绿、长寿和彩叶树种,培育珍稀树种,打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防护林网。我市以滏阳河全流域生态治理为重点,依托大运河、支漳河、沁河、输元河等主干河流,在河道两侧宜林地范围内,采取乔灌搭配、花草点缀的绿化模式,实施景观绿化,沿途构建游园、采摘园,打造水系景观林网;依托乡村道路、田间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全市道路绿化率达到93.9%,水岸林木绿化率为85.61%。

打破条块分割,推进城乡一体绿化

我市打破城乡绿化条块分割局面,着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城市绿化美化“绣花”。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园中,房在景中”作为城市绿化基本要求,在主城区实施“拆墙透绿”、公园植树增绿、园博园周边绿化提升、“鲜花扮城”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各道路、公园、广场及500余个单位小区增植大叶女贞、木槿等乔灌木22万株,增植大叶黄杨、月季等模纹植物162.6万株,改造、新建绿地花卉27万平方米,营造了“三季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景观效果,实现了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全市休闲绿地、口袋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让人民切实享受到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构建森林生态圈。在主城区和各县(市、区)建成区周边,倾力打造精品公共绿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环城绿带,高标准建设了丛台区紫山、复兴区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沁河郊野公园、肥乡区凤湖湿地公园等90多个形式多样的精品游园、亮点工程,构建起了环绕城市的森林生态圈。

——实施乡村绿化改造。启动村庄绿化大攻坚,开展“千村绿化”工程,对村庄主要进出村道路、空隙地、庭院、街道、村庄周边、房前屋后、闲散荒地全部绿化,累计完成村庄绿化美化面积16万亩以上,东部10县全部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57个,省级森林乡村138个,打造了“春有花、秋有果、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景观。

提升森林质量,拓展综合功能

我市将造林绿化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花、草搭配,实施科学精确提升,充分发挥森林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依托森林资源,做大涉县“太行最绿”品牌,做足武安“最美旅游线路”文章,建设太行红河谷、东太行景区,打造太行天路、圣福天路、云中天路。围绕漳河源、峰滏河源、沁河源、溢泉湖、青塔湖、朝阳湖、永年洼等湿地资源,建设水源涵养林,林水结合,实现“山一带、水一派”。启动实施南响堂山、西山、老槐山、凤凰山“四山同治”,打造“响堂名片”。采取经济树种与景观树种混交,实施景观绿化规模治理,建设天宝寨景区。

——建设特色乡村。建成峰峰药王谷、涉县王金庄万亩梯田、永年王边溪谷画家基地等一大批优秀森林旅游景点。邱县“文冠庄园”田园综合体,成功入选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邯山区小堤村、峰峰响堂水镇东和村、馆陶粮画小镇寿东村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2021年全市森林旅游游客量达910万人次。

——建设特色主题公园。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大中型生态休闲场所建设,设立参与式、体验式生态科普场所73处。在公园景区、主要道路和水系两侧,建设新型绿色出行城市绿道和休闲山水绿道,全市居民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0.8千米,引导市民享受绿色生活,亲近感受自然。

——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种、养、游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涌现出武安智寿源、涉县台北、峰峰绿坤、磁县善元等一批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典型。发展富民产业,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120万亩,太行山区核桃、花椒、连翘等优势产业含金量不断增加,肥乡区精品月季,邱县玫瑰、文冠果,广平林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兴林和富民双赢目标。

抓机制建设,实现“林长治”

我市大力推行林长制,完成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责任体系,乡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片、包地块、包山头,划定责任区域,构筑“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林草资源管理责任体系。目前,全市总计有47名市级林长、438名县级林长、2100名乡级林长、10870名村级林长,国有林场林长47名,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林长44名。各级林长在责任区域内实地开展巡林督查活动,通过“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健全灾害防控体系,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空、天、地一体化的林火监控防护体系,建成330个林火视频监控点,建设防火隔离带360余公里,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全市多年未发生较大规模以上火灾。定期实施森林病虫害飞防作业和地面防治,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

我市加强资源管理,加强16个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违建别墅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相继开展了“金钺”“金网”“金盾”“昆仑”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击乱砍滥伐、乱捕乱猎、非法侵占林业用地等违法行为。

本版图片由市林业局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