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水运文化 | 寻觅涧河古迹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水运报

在苏北灌溉总渠淮安区石塘处,汹涌的河水急速地流进涧河涵洞进水口,流水穿过堆下的洞槽,涌入30—50米宽、40多公里长的古老涧河,然后流进马家荡、绿草荡、射阳湖等湖荡。多年研究大运河历史和淮安城史的文史专家对我说,关注大运河文化不能忘记涧河。于是,我去寻访涧河,寻找涧河记忆。

邗沟的初始北段

秋分节气前夕,我寻访涧河,车到涧河涵洞东处右拐下苏北灌溉总渠大堤,走上淮流线公路,两边树木葱绿,路内侧是一幢幢两三层漂亮农家小楼耸立在绿荫丛中,收割机奔跑着收割沉甸甸的稻子,路外侧便是水流急行的涧河。

《清一统志·淮安府一》:“(涧河)在府城东门外,上流自运河灌城中市河,出东门直达射阳湖。旧为盐城运河。”“相传系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所开邗沟北段,南宋重开,名菊花沟。”

邗沟是大运河开凿最早的一段,系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进攻齐囯而开挖。初期路线,由今扬州市长江边向东北经武广湖(即邵伯湖)、沙湖、樊良湖(原为高邮湖湖群中的一个湖泊,即界首湖)至今界首附近,转东北入今宝应县境经博支湖、射阳湖入今淮安境,由夹耶(为涧河故道)向西北至淮安城东南,绕过城南、城西转向东穿联城折北至新城(当时无城,以上系按后期地理位置而言)末口与淮河相接(当时淮河流经淮城北侧)。邗沟入淮口高于淮河,为防沟水尽泄入淮,筑北辰堰(北神堰)与淮河相隔。这条河道,史称邗沟东道,亦称中渎水。

邗沟为唯一沟通江淮的航道,东汉末期,即用于漕运。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东南成为主要粮赋基地,邗沟成为全国漕运的动脉。邗沟东道迂远,湖中行船,又多风浪险阻,经过三次裁弯取直,形成邗沟西道。汉初,吴王濞循东道线路过界首,切开樊良湖、白马湖间旱段,由白马湖至黄浦,由黄浦溪入射阳湖再循东道路线至淮安末口。邗沟西道虽顺直,但黄浦以北,多系人工开挖,河身浅窄,水位无保证,枯水时期仍需由东道行驶,东、西道长期并存。有研究邗沟历史的文章说,邗沟东道至南宋时期行船才逐渐减少,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年)《顺风射阳湖》诗中,所记行程系经行邗沟东道。

由此说来,涧河全段作为大运河的邗沟北段,发挥了1600多年的作用,即使后来运河改道,还沿用了涧河的部分河段,直到末口作用的结束。可见,涧河在大运河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时的涧河可有百里之长,而整个邗沟东道全程约380里。

《淮安市志》载:“北宋是古代漕运的旺盛时期。太平兴国元年到至道元年(976—995年),岁漕300万石,至道三年以后,经里运河北运的漕粮年达600万石,有时高达800万石。北宋时,盐运量也相当庞大。淮安年外销盐数十万引(每引约100公斤),除漕粮、盐产以外,经由淮安北运的物资如茶叶、丝绸、布匹、海货、瓷器、漆器、药材等。”这样说来,涧河作为邗沟的最北端,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古城的重要运道

记得1967年的夏天,我正好放暑假,家船和其他家的15条船,接到淮安县木船社的调令,让进入苏北灌溉总渠装运护坡石。家船在父母的撑行下,从马家荡入涧河,行到涧河涵洞出水口东边,翻堤进入苏北灌溉总渠。

后来,阅读《1949年淮安县水系图》,可见涧河从淮安城向东南延伸,直至射阳湖。1952年,涧河在今朱桥镇石塘北首被苏北灌溉总渠分隔成南、北两涧河。南涧河,由朱桥镇石塘至流均镇头桥入马家荡,全长42公里,现在还全程通水。北涧河,大部分已改为圩內沟渠或平毁,不成水系。

史料记载,涧河不仅是邗沟的重要河段,而且还是淮安“民田赖以灌溉,兼世城中积水”之河。历史上的淮安城,由旧城、新城,通过夹城联结而成,三城并联,构造独特。淮安城内的河渠旧有两条,一条叫市河,一条叫文渠,现今通称文渠,是贯串旧城、新城、夹城的城内河流。原分别由西水关矶心闸(在西门大桥南)、兴文上闸(在南角楼之南)、解阜洞(在河下西北罗柳河)引运河水入城,形成“巽亥合秀”之局。出水一从新城东入涧河;二从出巽关经龙光闸入涧河。

《明天启淮安府志》卷三《舆地志·山川》载:“涧河,治东南,上泄三城潴水,下通滨海舟楫,岁久湮淤。钜工不易举,黄流一泛,沙漫平陆。督抚王公宗沐乃环城筑长堤,长数十里,黄流不复入,而三城内涝水不可泄,乃浚涧河,长三十里,东通射阳,建闸河澨,备蓄泄,及委人守之,岁各饩金二锾,岁取府榷金二百两,为缮修之费,先后莅土者,加意深浚,各有碑记存。乃食货大通之区也。河两旁沟洞灌田,岁久积淤,天启四年,知府宋祖舜挑深为民。”从中可见,因督抚王宗沐修筑环城长堤,阻碍三城积水的排泄,故疏浚涧河,涧河对泄三城之水的重要作用。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冯景在《上总漕徐公开涧河书》中叙述了涧河是淮安三城泄水的主要通道外,还指出:“犹闻长老言,畴昔涧河通时,米薪百货,辐辏东关之外,道便而民利。兴文闸不闭,故阖闾血脉通而生计盛,则是河之所系。”古邗沟改道后,涧河仍然通航。万历二十二年(1594),淮安知府马化龙《重修涧河碑记》:“看得今岁河工告成之后,适值秋霖,城无停浸,沿海一带,鱼盐萑苇之利,连楫而来,业有成效。可见,涧河又是沟通盐阜地区至淮安的重要运道。”乾隆《江南通志》中也记载道:“盐城县漕运自涧河,迳淮安府北出口。”可见,涧河的及吋疏浚治理,确保上游蓄水,下游未被水淹,事关盐城(时属淮安府管辖)的漕粮运输、东乡的水利。

我的老家在涧河尾南溪南村,爷爷在涧河上弄过“夜帮船”,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时,涧河被切断后才停运。“夜帮船”通称为“帮船”专营客运,在夜晚往来于淮安城东门外的闸口和流均头桥(涧河出水口)之间。帮船也有白天开建湖、盐城的叫日帮船。涧河最兴盛时,帮船有上百条之多,轮班开船,顺风时树桅升篷,乘风破浪。逆风时,拉纤、摇橹、撑船、划棹。其时涧河上的货船、帮船和渔船交相穿行,船帆翩翩,形成“涧曲归帆”的胜景。

历经车桥战役

车桥战役全面组织指挥者粟裕同志在《对车桥战役的回忆》文中说:“车桥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2华里,南北1.5华里,河道上有5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故以得名。”车桥战役时为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在《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苏中车桥战役》文中说:“车桥西北的打援地点选择在芦家滩一带,南岸东西涧河,宽20余米,流水湍急,河岸险陡,不可徒涉。”

阅读《车桥战役示意图》会发现,当年的车桥战役就是在涧河线上从固庄镇至泾口镇几十里的涧河两岸进行的,许多兵员、武器和后勤补给物资也是通过涧河运到前线的。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车桥战役纪念文集》中,无论是车桥战役指战员回忆文章,还是研究车桥战役研究文稿,都多处提到涧河。我父亲生前也曾多次说到,车桥战役那年,他在家乡流均溪南村抗日组织的带领下,随他父亲和乡亲们曾用船从涧河运送新四军和后勤补给物资到前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