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永定门变迁漫谈

北京晚报

关注

▌王 越

前段时间,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亮相后,吸引了众多市民到此“打卡”。永定门公园北门北侧的67米仿古御道与永定门公园现有御道全线连通,形成南中轴线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通透的绿色视觉廊道。

永定门公园建于2004年,北起南纬路,南至永定门,属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漫步在永定门公园御道上,向北能看到正阳门,可以直观感受中轴线的壮美,体会它和谐的意境以及有序的乐章。

上世纪二十年代拍摄的永定门

《康熙南巡图》中的永定门

威严的礼仪之门

永定门位于外城南垣正中,是北京外城七门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城门。明清两朝皇帝龙驭回銮、往南游幸等活动时必经此门,它也是官商市民南来北往、进出京城的重要关卡。

明清时期,永定门作为外城的正门,能抵御外敌入侵,兼具军事堡垒的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北京城中轴线空间序列的起点,它又是封建社会关乎国体和国威的礼仪之门,永定门也因此成为北京中轴线最南端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明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宣布正式迁都北京,但当时并未兴建外城。随着内城和元大都南城(即金中都旧城)商业的发展,城南地区居民日增,逐渐形成大片市肆及居民集中区。到了嘉靖年间,由于行会制度的推广,加上大量士子来京考试的需要,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前三门”外,建了很多行会会馆和各地会馆,致使“城外之民殆倍城中”。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兵科给事中朱伯辰进言:“臣窃见城外居民繁夥(huǒ),无虑数十万户,又四方万国商旅,货贿所集,不宜无以围之。矧(shěn)今边报屡警,严天府以伐虏谋,诚不可不及时以为之图者。”朱伯辰进一步说道:“臣尝履行四郊,咸有土城故址,环统如规,可百二十余里。若仍其旧贯,增卑培薄,补缺续断,即可使事半而功倍矣。”

朱伯辰所说的土城,指北京西南的金中都旧城,元朝时称旧城或南城,到元代至正年间城内住着不少居民。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的“北京保卫战”中,兵部侍郎于谦率兵抵抗,部署明军于金中都故城彰义门迎敌,同时在西南街巷堵塞路口,埋伏神铳短枪以待策应。也先兵至土城,当地居民皆升屋呼号,投砖石击之,接着援兵至,也先兵乃退去。

明嘉靖年间修筑外城后仅仅7年,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外城已有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崇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八坊。可见此前金中都故城这一带与前三门外,早已发展为繁盛之区,并成为京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外城的修建,使得从正阳门向南有一条笔直大道穿过东西并列的天坛和山川坛(今先农坛)之间,直抵永定门。外城城垣轮廓,与内城协调对接,同样是东西对称,在形态上形成新的城市整体。从此,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出发,向北穿过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最后止于鼓楼与钟楼,全长7.8公里。这根中轴线统领了北京全城均衡而对称的平面布局,除了皇家建筑,沿中轴线还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等建筑,致使中轴线上的街巷胡同,成为帝王巡行、商业贸易、文化传播的集中区域。

明嘉靖帝对北京城的改造典型地体现了封建帝王对都城的设计思想,而且奠定了北京旧城的规模和格局。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永定门也有关帝庙

永定门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当时未建瓮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弧形瓮城,瓮城南面辟有券门,与城楼门洞相对应。后来老照片中常见的永定门城楼、瓮城和箭楼,是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重建永定门时修建的。这次重建提高了永定门的规格,使得永定门城楼在外城的七座城楼中最为高大壮丽,形成了持续近两百余年的典型式样。

1957年永定门城楼被拆除。2004年3月10日在原址复建,2009年落成。

旧时,北京城的城门除了具有军事防御、联络内外交通等作用外,在城市管理中还负责稽査出入、交纳课税等机制。明清两代的宵禁制度“晨钟暮鼓”,是每日的五更三点即寅时五刻,敲响晨钟,打开城门;一更三点,即戌时五刻,敲响暮鼓,这时各个城门关闭,除非疾病、分娩、死丧等特殊情况,禁止岀行。

永定门作为外城的正门,也遵照宵禁制度,控制人员出行的时间。对于进出人员及随身携带物品进行检查,如遇紧急情况,例如抓捕罪犯或抵御外敌,也可提高盘査的力度甚至可以暂时关闭城门。另外,永定门作为商贾出入的城门,也对交易的物资收取关税。

现在人们很难想象永定门在乾隆重建前的样子。所幸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康熙南巡图》,有早期永定门的样貌。《康熙南巡图》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时的盛况。第一卷“出警”,描绘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初八,皇帝从京师出发的情景。画面开始即为永定门,玄烨坐在一匹白马上,由侍卫前呼后拥,沿途有舆车及大象,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宫门口。第十二卷“入跸”,画卷从左至右由永定门直至紫禁城太和殿。

画卷中的永定门,仅有单层城楼和瓮城,并无箭楼,在永定门外的城门西侧也只有一个值班房。此图为乾隆重建前永定门的写照,其卑小的形制与京城正南门的地位不相称。

现在见到的清末民初老照片中,永定门由二层的城楼与单层的箭楼及瓮城组成,即是乾隆时期重建后的完备形制。根据记载,清末永定门部署神威炮4门,台湾炮5门,神机神枢炮108门,由4名正蓝旗汉军官员,60名士兵管理。在永定门北侧,东西各有一座值房,正房面宽三间,前部有廊,两侧各一间,均系圆脊硬山顶。

过去北京内城九门的瓮城之中,皆建有庙宇,其中多为关帝庙。乾隆《京城全图》上,永定门东北角也建有关帝庙。永定门初建时没有瓮城,所以关帝庙建在城门口,供过往官民烧香礼拜,祈求平安。

清末永定门外民居成巷

清末民初,永定门城门口两侧的寺庙周围,始有民居成巷。在关帝庙北头,有人开设旅店,取友直、友谅、友多闻之意,名三益店,成胡同后名三益里。一些破旧平房向南扩展,形成永内东头条、永内东二条、永内东三条等狭窄小巷。1933年,南侧设有官府税务局处,后称税务局胡同,1965年改名为永内东四条。

永定门西北角为佑圣庵(也叫佑圣寺),与关帝庙隔街相望。《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佑圣寺位于永定门内大街11号,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该书所记有误。北京图书馆藏佑圣寺碑拓片,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李戴撰文,上写“都城永定门内之西偏旧有佑圣庵”,并有“重修庙宇”四字,由此可见,此碑是1604年重修佑圣寺时所立。此时与永定门的修建时间1553年,相隔不到50年,佑圣寺初建时可能与永定门为同时期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佑圣寺部分建筑被毁。佑圣寺现在向北异地重建,重建了主殿、二进院南北配殿、油饰彩画、院墙等。

佑圣寺北侧,先农坛东墙处有永寿庵,再北为观音庵,亦称观音寺。观音寺山门外设有“木影壁”,院内东西两厢各有配房。居中的观音殿为三开间,内中除奉祀观音外,还有“华祖神像一尊”。正殿后五开间的建筑,为“娘娘殿”。紧邻西侧房屋的古树旁竖有一碑,上有咸丰年间重修观音寺的碑记。《宸垣识略》记载:“观音寺在先农坛南,近永定门,建于明万历中,崇祯时王应魁凿井施茶。”观音寺如今已在原址保护起来,整修一新。

清末,佑圣寺北侧形成佑圣寺北巷,寺南形成佑圣寺南巷,1965年佑圣寺北巷扩展为粉店胡同、南粉店胡同。佑圣寺南巷并入西坛根,称永内西胡同。

民国时期,观音寺与佑圣寺之间开设有粉房,称粉房店西口。后来这里居民逐渐增多,因观音寺内有水井,这里得名水井胡同;西段因胡同内有较大的庭院,称西大院;东段有蒋姓大户人家,称蒋家胡同,1965年统称粉店胡同。

2003年,永定门内大街进行大规模改造,拆除大街两侧房屋。位于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内大街也由一条街道,改为分别沿天坛西坛墙和先农坛东坛墙的两条道路,中间即为永定门公园,公园绿地呈船形,公园的修建使这一带成为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