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华门遗址保护现状如何?文保工程团队“把脉诊疗”
01:10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摄影报道
厚重的泥土、成堆的砖石、遗留的木构……在距离成都市天府广场仅500余米处的东华门遗址,一眼可看尽2000多年的成都。
9月29日,记者从中铁科研院西北院获悉,为配合城市建设,该院文保中心负责的东华门遗址外场保护工程已接近尾声。文保工作人员对外场遗址土体遗存、砖石遗存、木构文物等运用了科技保护措施,目前正在进行原址回填工作。
站在时光之外,文保工程建设者利用科技手段将历史遗存存储,让千年后的人们也有机会感受“扬一益二”的风采。未来,这里还将建设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覆罩展览馆,市民可以通过现场部分还原展示,一睹东华门遗址真容。
壹
遗址本体材质病害发育严重
文保团队为遗址“把脉诊疗”
9月29日上午,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东华门遗址外场保护工程现场,面朝宽阔的遗址,一眼可观数千年。文保队员就在此处打捞历史,为遗迹“把脉诊疗”,开出合适的处方。
沿着步道向前,来自汉、唐、宋、明等年代的砖石堆叠在工地两侧,等待着进一步清理工作。往前走,遗址西南侧是一处唐代院落遗迹,庭院基址、排水沟、道路依稀可见,工艺精致考究。遗迹的一侧,一溜来自宋代的拼花石子路十分夺目,两侧用青砖丁砌包边,中部微拱起,大小不一的卵石拼筑成多组团花图案。遗址东偏北则是一处明代人工水道遗址,红砂石筑起1米多高的人工河道,上以青砖砌有护坡,河道内仍存木构残留。
中铁西北院文保中心东华门遗址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捷介绍,今年4月开始,该院在此开展遗址本体保护工作。本次开展的文保工程集中于遗址外场,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
含水率测试 图据受访者
微观形貌检测 图据受访者
由于东华门遗址考古发掘后大部分处于露天保存状态,受雨水、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遗址本体材质病害发育严重,土体及砖石遗存主要存在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表面风化病害等。因此,中铁科研院西北院的文保本体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几大部分:微生物治理、砖构文物表面污染物清除、防风化加固保护及部分坡体稳定性加固工作。目前本体保护已基本完成,正进行原址保护性回填工作。
贰
采用动态保护方式
用现代技术手段抵抗时间磨损
被泥土掩埋多年后再次被揭露,历史遗迹、文物都面临着许多保存难题。在东华门遗址,如何更好的保存历史文物的本来面目,最大程度的展示文化遗产,也是整个考古、文保团队要解决的问题。中铁科研院文保专家王逢睿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动态保护”值得关注。
东华门遗址外场区域进行整体保护 图据受访者
对现场考古梁进行清理保护 图据受访者
比如,在王捷主要负责的本体保护方面,文保队员首先需要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文物本体赋存环境的变化等适时调整保护施工方案,利用现代化保护手段进行动态化施工。举个例子,在文物微生物的防治工作中,根据最早设计方案可能需要使用3遍药剂,经过现场测试后,文保队员发现3遍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就再次调整方案,检验效果。
再比如,受限于目前露明展示对遗址本体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保护古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发掘现场常常会被回填。何时回填?如何回填?这也是动态保护过程中的一环。最后,在东华门遗址外场,文保团队采取的是保护性回填的方法,主要是为了将来遗迹有机会被重新清理出来时不被损坏而采取的措施。
叁
砖石文物原地再利用
工程团队首次与考古团队密切配合
“东华门遗址文保工作对我们来说也存在挑战。”王逢睿说,比如,这是文保中心第一次与考古团队进行密切的配合。
从前,在工程人眼中,文保工程首先就是对土、石质等物质遗存进行加固。现在,工程文保工作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的保护需要更多的向文物、文化信息的留存方向转变,使它们能‘延年益寿’,并且想办法让历史遗存与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好的联系,让文物活起来。”王逢睿说。
对砖构文物进行表面清理 图据受访者
清理后的明代道路排水沟 图据受访者
使用高压蒸汽清洗机清洗杂质 图据受访者
不仅仅是东华门遗址,国内大多数的土遗址的可视度并不高,历史遗存展示的信息量相对稀薄,相比博物馆内精致的藏品,这类遗址并不那么吸人眼球。因此,文保人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挖掘遗址的价值,让其展示增值。
王逢睿举例说,这一次的东华门遗址保护工程中,他们计划将散落留置在场地内多个朝代的砖石再次利用起来,把这些历史的原件纳入后期展示保护中,在原地重获一席之地。“这个建议也得到了考古部门的认可,多家单位联合提出了建议意见,今后它们将在遗址实体、标识展示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王逢睿说。
新闻多一点
东华门遗址考古发掘已持续多年。2013至2019年,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青羊区东华门街至成都体育中心一带,发掘揭露出大面积的古代城市遗存。主要包括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等收获。它的发现,为研究长达2300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珍贵参考依据,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