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文红解读北京“十四五”金融路线图:培育壮大数字金融领军企业

贝果财经

关注

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金融业正在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期公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提出建设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业的目标。

针对这一规划,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红在向《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进行政策解读时透露,“十四五”期间北京将通过培育数字金融产业主体、进一步培育壮大数字金融领军企业。并通过研发、场景、监管体系、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创新,进一步发展现代化数字金融体系,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重点突出首都特色和时代主线

官方数据显示,当前北京市金融资产总量超过了19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20%;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了1/5。在此基础上,亟待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质量、扩大优势。

记者注意到,《规划》重点提出了10个方面共55项主要任务,计划到“十四五”期末,建成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国家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在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方面,重点进一步强化对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在京重要金融机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

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充分发挥北交所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功能。围绕北交所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市场。

在金融科技方面,重点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加快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在金融服务社会民生方面,重点推动金融更好地为科创民营小微企业、为乡村振兴、为老龄群众、为“新市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在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是服务“四个中心”建设、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城市更新等。

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规划》单列一章,涵盖了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对绿色金融发展做出全面概括。

在金融开放方面,重点围绕“两区”建设,在外资市场准入、人民币国际化、跨境金融服务、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在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方面,重点从监管法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机制、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打击非法集资、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做出部署安排。

具体指标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将实现1万亿元左右,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1000家左右,金融机构不良率的目标为“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李文红透露,面对新形势下首都金融的任务,在《规划》编制中,注重突出了首都金融的重要特征、紧扣改革开放时代主线——特别是紧抓“两区”建设历史机遇,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金融改革开放,特别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撑,并突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

五方面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针对下一阶段如何更好推动金融发挥支撑功能,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李文红透露,一是将进一步提升融资对接机制和服务平台功能。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民营、科创、小微、专精特新等重点领域。

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发掘资本市场潜力。不断发挥北交所作用,推动各区建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基地,与北交所建立更紧密的服务对接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数据对接与共享。推动政务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共享应用,提升融资对接效率。

此外,在巩固扩大金融科技的发展优势方面,针对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李文红在现场透露,下一步将从五个方面推动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数字金融体系,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看,一是培育数字金融产业主体,激发金融数字化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数字金融领军企业,支持数字金融领域的高成长初创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在京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在京联合设立数字金融研发中心、应用中心、创新中心等。

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创新,促进数字金融成果转化。鼓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数字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和大数据、隐私计算等前沿底层技术攻关。

三是拓展金融科技场景应用,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深化应用场景发布和对接机制,聚焦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农村金融需求,在公共服务、生活消费、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提升金融科技服务成效。

四是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治理和金融安全新机制。探索完善金融科技创新常态化管理机制,巩固推广“监管沙箱”北京经验。

五是完善数字金融产业布局,优化数字金融产业生态。进一步支持金融科技特色园区发展,服务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落地。

(编辑: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