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国总储量不到俄罗斯4%,年需求增长超30%,泥炭也是卡脖子领域?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经济日报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执行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教授孟宪民预测,未来10至20年,我国泥炭需求将上升到每年5000万立方米。但2021年我国实际进口200万立方米,如何扩大进口满足市场需求?近日,孟宪民做客《中国花卉报》直播间,就“全球泥炭分布与我国泥炭供应链建设”话题进行了分享。

我国为什么要进口泥炭?

“目前,我国很多人把国产泥炭称为草炭,把进口泥炭称为进口草炭,这种叫法是不准确的,不仅混淆了泥炭类型,也会影响到进口泥炭的报关清关。”孟宪民强调。

泥炭是煤的前身,是幼年的煤。为了区分泥炭和煤炭,学术界把尚未转化变质的未成型煤叫作泥炭,把转化为褐煤、烟煤、无烟煤的成型煤统称为煤炭。并不是说含泥多才称为泥炭,含草多才叫草炭。

实际上,按内含的植物残体类型划分,泥炭分为藓本泥炭、草本泥炭和木本泥炭三种类型,藓类植物和木本植物都不属于草本植物,所以简单地把泥炭称为国产草炭或进口草炭,是完全错误的,这会引发因名称不统一造成商务交流和学科讨论混乱的问题。

“我国的藓本泥炭和木本泥炭储量极少,草本泥炭总储量46亿吨,相对中国14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远远不足的。泥炭在替代和修复土壤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我国恰恰是泥炭资源稀缺国家,所以就不得不大规模从国外引进,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需求。”

孟宪民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泥炭的优势。

一是物理性质。泥炭的低容重、高孔隙度、高吸水特性,是其他资源或物料无法媲美的。泥炭是基质制备的最佳材料,虽然椰糠、木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泥炭,但其全球增长潜力有限,潜在产量满足不了全球市场对基质制备原料的需求。并且椰糠和木纤维的性质特征与泥炭相比,还略显不足。 

二是化学性质。泥炭主要由贫营养植物构成,发育过程中植物完全靠大气降水补充营养,矿物质输入很少,所以泥炭的电导率和pH值很低,有利于基质制备过程中根据种植植物需求灵活调整。

此外,因泥炭形成过程以淹水厌氧分解为主,所以有机质分解轻微,腐植酸积累含量较高。藓本泥炭和木本泥炭的有机质含量可高达90%至95%,草本泥炭有机质含量也达到60%至70%;泥炭所含成熟有机质含量比业界公认的优质有机肥鸡粪、羊粪有机质含量还高2至3倍,腐植酸含量比鸡粪、羊粪腐植酸高10至20倍。因此泥炭是改良修复土壤健康的绝佳材料。

三是生物学特点。泥炭中没有病菌、虫卵和草籽,没有抗生素、激素和重金属问题。作为基质和土壤调理剂原料,泥炭具有耐分解、结构稳定、后效期长的显著优势。

从瑞典和芬兰的泥炭、作物秸秆、厩肥、休耕根系等有机质还田措施长达百年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经历20年土壤耕作,泥炭的有机物碳残留仍有63%,而秸秆、厩肥和休耕试验区的有机物碳残留只剩20%。100年后,泥炭仍可残留14%,而其他物料早已分解殆尽。

四是经济学特性。泥炭形成根据水位高度层层叠加,所以质量也呈层状分布。同一层位泥炭质量变化稳定。国外泥炭普遍采用平面开采方式,保证了泥炭性质稳定一致。而其他非泥炭物料如秸秆发酵后,堆内与堆外、层外与层内差别很大,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基质和土壤调理剂质量稳定均一。此外,泥炭材质疏松,压缩回弹性能优异,6立方米原料可压缩到2立方米,减少了运输体积,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用户的经济效益。

泥炭在我国主要利用方向是替代土壤和修复土壤。“目前我国进口泥炭2%用于有机肥或土壤调理剂生产,用量虽然不大,但未来潜力巨大。” 孟宪民说,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的一个副会长单位,从印尼进口木本泥炭生产土壤调理剂,已形成了年产100万吨的规模,取得了农业农村部首张泥炭土壤调理剂登记证,市场前景和企业利润看好。

进口泥炭的来源在哪里?

全球泥炭资源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等冷湿气候区,泥炭地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其中86%属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泥炭地,7%已经开垦为农田,4%植树造林,3%的热带泥炭地经排水改造种植棕榈。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园艺泥炭和能源泥炭的开采面积只有0.1%,全球泥炭开采面积不到4万平方公里。

按全球泥炭资源储量排序,储量最大的5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芬兰。对我国来说,俄罗斯泥炭储量巨大,运输距离短,是进口的较好选择,但该国泥炭开采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低,产能有限,供应量明显不足。

俄罗斯特维尔州一泥炭企业的老旧设备多为上世纪80年代产品,急需改造升级,提升产能。

“全球园艺泥炭开采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两大区域,北美虽然以前也向中国出口泥炭,但与欧洲相比,其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我国重点关注欧洲泥炭市场。”孟宪民说,欧洲泥炭储量较多的国家是爱尔兰、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德国,其中我国进口泥炭最多的国家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

据孟宪民分析,一方面,泥炭开采靠天吃饭,因开采过程需要利用日光辐射和自然风将泥炭晒干再使用机械设施收集入库。如果当年降水过多,泥炭得不到有效干燥,其开采量就会降低。所以不同年份的泥炭产量波动非常大,价格和供应量都会受相应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在原料不足时先供应欧美国家,只在原料充足时才会供应给中国。

经历疫情打击和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国际泥炭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泥炭供应却因爱尔兰停产而下降,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泥炭市场供需出现了明显变化。

2012年,欧洲的泥炭年产量还可达到6400万立方米,但到2017年下降到了4636万立方米,这主要是由于能源泥炭大幅度减产所致,从而造成园艺泥炭占比不断增加。据预测,到2023年,欧洲园艺泥炭比例将上升到72%,到2030年将增长到82%。

从世界各国进口欧洲泥炭排序来看,德国每年进口量最大,其次是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中国排第五,前四个国家泥炭需求变化较小,但中国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在以同比上涨35%的速度递增,泥炭进口量已经从2015年的60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近200万立方米。 

2021年是气候非常糟糕的一年,泥炭产量降低。2022年,俄乌冲突又提高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泥炭生产成本,使全球泥炭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对中国市场来说,泥炭供应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未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我国如何发展泥炭供应链?

“针对欧洲泥炭供应市场的剧烈变化,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在保证传统供应商稳定供应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供应源。”据孟宪民介绍,因为我国泥炭资源有限,质量不佳,所以必须采取“资金技术走出去,资源利润带回来”的国际化泥炭供应链战略,大幅提升泥炭供应链保障水平,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泥炭需求。

首先,俄罗斯泥炭总储量1800亿吨,占全球泥炭总储量的40%,泥炭开采和出口是俄罗斯振兴经济的重要方向。同时,该国开采政策开放,是外部资本进入泥炭开采领域的最好时机,可以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泥炭资源来源。

其次,热带海岛地区可供开采的木本泥炭面积有3900万到4900万公顷,其中已有12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泥炭地经排水改造用于棕榈种植。这些排水泥炭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棕榈种植土地,废弃多余的泥炭有可能成为我国土壤改良的优势原料。

我们应该如何获取这些泥炭资源?孟宪民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投资入股获得资源和企业经营权,然后增加设备,改善开采方式,提高包装容量,增加泥炭产量。目前俄罗斯多数泥炭企业集中在西部地区,依靠铁路运输,价格比海运高,为降低运输成本,应尽可能选择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投资合作扩大泥炭开采,建议以投资大型企业为主。

第二,打造新的运输环境。与俄罗斯、中国铁路运输部门紧密合作,建立顺畅及时、经济合理的运输渠道,保证供应链快捷便利。同时,重新梳理国内的清关问题,比如俄罗斯进口的泥炭,新疆、内蒙古海关无法报关清关,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建立方便泥炭进口的海关机制,以保证内陆地区对泥炭的需求。

第三,通过与沿线国家铁路、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合作,优化车皮集装箱调配、泥炭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和统计信息合作,加强泥炭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降低泥炭非关税壁垒,简化泥炭通关条件,降低泥炭贸易成本,提高泥炭贸易便利化水平。

第四,重新研究设计全新泥炭开采方式,解决靠天吃饭问题。虽然欧洲泥炭设备非常先进, 现代化水平很高,但仍然解决不了天气控制问题,需要开动脑筋,从设备、工艺、环境、气候、工程多角度多层次协同努力,开发出全新泥炭开采技术,确保效率提升,产量稳定,满足我国对泥炭不断增长的需求。     

粉状开采

块状开采

(本文图片由孟宪民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