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渔阳郡与渔阳太守
▌于书文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怀柔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备受世人瞩目。怀柔科学城坐落于燕山南麓、长城脚下,其南侧与怀柔区北房镇的汉代渔阳郡旧址接壤。渔阳郡是秦汉时期北方最著名的郡治。
前段时间,怀柔区北房镇举办了渔阳文化节,笔者到北房镇,切身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底蕴。在这里极目远眺,北部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默默地注视着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世事变迁,诉说着风云激荡的前尘往事。
怀柔区北房镇的渔阳遗址公园
1989年北房镇南房村东鱼池出土的汉代陶灶
1987年北房镇新房子村东南出土的青铜镜
秦汉时期的北方名郡
明万历《怀柔县志》记载:“渔阳城,县东三十里,秦发闾左戍渔阳。”
渔阳郡始建于战国时期的燕国,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史籍记载,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国大将秦开击退东胡,收复北方大片土地,设立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此为渔阳郡历史之始。
2013年11月,为了编写《天下怀柔》系列丛书,我曾拜访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尹钧科。尹老先生告诉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业师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在主持编制《北京历史地图集》时,编研组的专家学者曾到怀柔与密云间的广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在怀柔县梨园庄东、密云县统军庄南,发现一处地势稍高的古聚落遗址,从遗址的面积之广大和地面可见的大量秦汉砖瓦碎片判断,这是一座古城遗址。对照如上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经过编研组专家学者的反复研究论证,认定这里就是古渔阳郡城,并落实在有关图幅上。
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渔阳因在渔水之阳,故称渔阳。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渔水就是今天的白河,其实不然。《水经注》中有明确记载:“沽河从塞外来……沽水又南,渔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径渔阳县故城南。”可见,“渔水”不是白河(沽河),只是白河支流的一条地泉溪流。我曾经为此多次察看过梨园庄附近的地势,也曾向水利部门的专家请教,我认为从地理位置上判断,渔水很可能是从大水峪出山的沙河,它在汇入附近的牤牛河后,又在梨园庄村南部汇入白河。这条河流当初水量较大,由于千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如今已经断流,但古河道尚存遗迹,与《水经注》的描述大体相当。
关于渔阳郡址曾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在怀柔,也有人认为在密云、平谷或天津蓟县,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矛盾,因为渔阳是个大概念,它的属地范围很广,此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其郡治也数次迁移。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渔阳郡即为其一。《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东汉及三国时期,渔阳郡治所没有变化,东汉末年,幽州刺史统辖十一个郡、国,县、邑、侯国九十所,其中渔阳郡有渔阳、狐奴、潞、平谷、安乐、厗奚、犷平七个县。西晋时,渔阳郡废,渔阳郡地属燕国;北魏时移治于“雍奴”,即今天津市武清区以北。北齐时迁“渔阳”于幽州东,即今北京市通州区;隋、唐、辽时又迁“渔阳”于无终、蓟州,即今天津市蓟县。
渔阳郡,在秦汉时代具有相当大的范围,“统县十二”,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的密云、平谷、怀柔,天津的蓟县等地,北到长城,南至渤海滨。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众赴渔阳戍边,中途遇雨误期,揭竿起义。时间为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被征发到渔阳屯戍的闾左(指贫苦老百姓)九百人,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戍所。按照秦律,失期当斩,所以人人惶恐,进而爆发起义。
这次起义的发生地虽然在远隔千里的大泽乡,但他们戍边的目的地就是渔阳。当时渔阳郡为北方的战略要地,背对的正是“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匈奴铁骑。怀柔梨园庄城子地,就是当年的渔阳郡治所,与陈胜吴广起义一起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留下了数千年的历史印记。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同年封其弟司马机为燕王,仍称燕国,隶于幽州。晋武帝咸宁年间,废除了渔阳郡,以渔阳属县入燕国。位于怀柔的渔阳郡从此消失,秦汉时期,前后共存续了九百多年。
郭伋美名传怀柔
作为怀柔历史上行政级别最高的渔阳郡,如今只是一片农田。渔阳古城遗址位于怀柔梨园庄村东南、郑家庄村北,所以梨园庄人称它为“东城子”,郑家庄人称它为“北城子”,还有一种称呼叫“城子地”,可见都与城墙有关。前不久,我约摄影协会的袁维忠一起到实地探访,来到村头的“渔阳古郡遗址公园”,除了一面刻满刀币的文化墙之外,还有一尊三足宝鼎雕塑,标注着地理位置。
前些年怀柔文物部门在附近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秦汉时期的陶器、日光镜等,我们来到博物馆一饱眼福。博物馆的那枚铜镜引起我们的注意,那是一块圆形的青铜器,钮为半球形,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活泼生动。日光镜是古代贵族才能享用的生活用品,堪称古代的“奢侈品”。在普通人家,一般会用铜盆盛水,以此照面,称为“鉴”。而日光镜在镜面对着日光或其他光源时,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能映射出镜背纹饰或铭文的字样。
沧桑有迹,岁月留痕。翻开历史,在渔阳郡最鼎盛的时期,记载着十几位渔阳太守,其中东汉时期的郭伋、张堪等治世能臣,曾先后到渔阳郡就任。
《怀柔县志》载有康熙时江南文士潘其灿游历怀柔时的一首诗《午日游龙王山》:“午日方同醉,龙山试共游。烟光通帝里,景色入边州。父老歌陶令,儿童颂细候。清风满邑郭,夏日亦如秋。”
龙王山即今天怀柔水库旁的龙山。诗中不仅描述了龙山景色,还通过“细候”的典故,歌颂了怀柔淳朴的民风。“细候”即东汉渔阳太守郭伋。当时汉王朝北部边境还不太平,郭伋初任并州牧,到任不久,就带着属下的官员们到所辖郡县视察,访问民间疾苦。一天,一行人来到西河郡美稷县(今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还没到县城,就看到一群小孩子骑着竹马,三五成群地在路边迎接。小孩子们看见郭伋来了,一个个向他行礼。郭伋问:“你们的家在哪里?这里是郊外,跑来这里做什么啊?”孩子们回答:“我们知道您是个好官,到了哪里,哪里的人就能过太平日子。所以我们来欢迎您!”
郭伋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孩子们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办完公务,郭伋又察访民情,慰问贫苦。所到之处,百姓欢欣。对于馈赠的礼物,则一律不取。在离开时,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并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郭伋告诉了孩童归来的时间。不料郭伋归来时比原定日期早了一天。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就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才入城。郭伋以州官之尊,为了不失与孩童的约定,竟夜宿山野小亭,真是个至诚至信的人。所以“郭伋待期”也就成为古人重守约信的经典。
虽然,“儿童颂细候”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在怀柔,当时的“细候”郭伋还不是渔阳太守,但是在建武五年(公元 30年)郭伋迁任渔阳都尉,随后转任为渔阳太守后,他的故事渐渐在怀柔广为流传。现在被列为非遗名录的怀柔民间花会竹马,其起源便可追溯于郭伋的故事。
郭伋在任渔阳太守期间,他示以信赏,纠戮盗贼,安抚百姓,人民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当时北方的匈奴仍数次劫掠郡界,郡民为之惊恐,难以为业。郭伋深深体恤郡民之苦,整饬兵马,深入燕山腹地,设攻守之略,使匈奴畏惮远离,不敢再轻易入塞,郡民才得以安业。郭伋在渔阳任职五年,渔阳户口增倍,被朝野上下誉为“贤能太守”。
张堪惠政青史留名
《后汉书》记载,郭伋之后,东汉时期第四任渔阳太守张堪,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太守。张堪字君游,南阳人,东汉大科学家张衡的祖父。公元39年到46年,张堪被任命为渔阳太守,此时天下初定,汉光武帝刘秀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但燕山外面的匈奴屡犯边境。一次,一万多骑兵杀入渔阳,张堪带领几千部队快速反应,迅猛出击,使匈奴不敢再犯,从此边界地区得以安宁太平。他主政渔阳期间,政绩显著,美誉度极高。渔阳惠政,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张堪任职期间的最大贡献,是发展经济,推动生产,劝民耕桑,使郡中殷实富庶起来。两千年来一直为人民津津乐道、众口传诵。当时潮河与白河的水量丰沛,支流纵横,郡城以南今怀柔、密云、顺义一带沼泽密布,恍若江南水乡。《后汉书》和《水经注》都记载:渔阳太守张堪于狐奴县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文史专家考证,张堪在任期间,征集民工,修渠导狐奴(今顺义东北)之水入雍奴县境(今香河县东),集无业游民开稻田八千顷,此地人烟渐稠,民多富庶。为此,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由此可见,张堪在渔阳的惠政深入人心,麦穗两歧则为嘉禾,祥瑞之象,百姓殷富以致乐不可支。水稻本为南方水田产物,在相对寒冷的北方苦寒之地引种成功,张堪的创举功不可没。
张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渔阳太守八年,卒于任上。渔阳群众自发修建一座祭祀张堪的庙宇,称作张公庙,庙内绘有开渠种稻等壁画,张堪因为仁德惠及百姓,青史留名。邓拓在《燕山夜话》中也曾提及张公庙,他还提到了张公庙所在之处:潮白河畔的狐奴山下(今顺义木林、北小营两乡交界处)。只不过,当邓拓找到时,张公庙早已毁坏无存。
渔阳城的历史在怀柔存在了九百多年。从2017年至今,北房镇渔阳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每一届都红红火火,颇具声势。当一百面战鼓同时响起,舞龙舞狮欢腾跳跃,广场上挤满了欢乐的人群。在古装剧《渔阳郡守赋》中,渔阳太守张堪身着汉服,深情地吟诵诗句,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本版图片 于书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