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在京启动
致敬小剧场戏剧40周年,“我与我的小剧场”
风云际会,粉墨登场。小剧场戏剧与东城间,亦有着紧密的联系。1982年,当代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戏剧作品就诞生于坐落在东城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年,一出《绝对信号》拉开了中国小剧场话剧轰轰烈烈的发展历程。为适应话剧形式的新发展,为拥有新思潮的年轻艺术家们开辟出全新的戏剧阵地,1993年2月,剧院决定将首都剧场南边的老食堂改建为小剧场。
1995年11月,剧场落成并投入使用,命名为“北京人艺小剧场”。剧院以美国剧作家萨姆•谢泼德的《情痴》作为小剧场的开幕演出,一演就是20场。当年的北京人艺小剧场使用面积45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260名观众,可调节数目的坐席为剧场带来灵活使用空间的同时,也为剧目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为北京最早建立的小剧场,许多先锋、实验戏剧人从这里开始了创作生涯,书写过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历史。林兆华、孟京辉、任鸣都在其中。
1982年11月,《绝对信号》在原首都剧场三楼宴会厅正式公演,开创了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的先河,北京人艺小剧场艺术的探索由此开启了序幕。 图片自北京人艺公众号
1995年11月,北京人艺小剧场正式投入使用。开幕演出为话剧《情痴》。 图片自北京人艺公众号
此后,一代代小剧场戏剧创作者和实践者在东城的舞台上成长发展,走向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舞台,为戏剧观众奉献出众多实验性、创新性、探索性兼备,传得开、立得住、叫得响的精品剧目。近十多年来,东城区积极扶持原创剧目创排,孵化了一大批小剧场戏剧作品。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以“扶持原创、百姓参与”为宗旨,扶持了一大批小剧场戏剧创作者,演出场次超过1200余场,观众超过28万人次,为东城、北京乃至全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原创发声,玩转“东城•戏剧大道”
据悉,此次展演季“城•会演”板块由13部戏、26场戏剧展演组成,分为“人间烟火”“童真梦想”“致敬经典”三个单元。“人间烟火”单元延续“东城剧场演东城原创戏”的特色,推出《生逢灿烂》《“头”等大事》《鼓楼一拐弯儿》《小院故事—蓝朋友》《春风习习》等一批优秀的东城原创剧目,通过演绎北京百姓的生活,展示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新北京的万千气象;“童真梦想”单元包括《花猫三丫上房了》《听见梦想》《酷虫学校2》等,着重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呈现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代际亲情;“致敬经典”单元包括孟京辉经典之作《恋爱的犀牛》、黄盈导演改编话剧《我这半辈子》、易立明导演演经典作品《我是哪一个》等,对国内外古典、现代经典之作的致敬与再创造,彰显文学对戏剧的滋养与支撑,体现当代小剧场的全新语汇。
为了加强东城剧场资源联动,让戏剧融入城市,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本届戏剧展演季“城•会来”版块重磅推出“东城•戏剧大道”,通过剧场打卡活动,表达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祝福和热爱,将戏剧艺术融合到城市发展中,打造戏剧城市意象。“东城•戏剧大道”点位包括首都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中国儿童剧场、中山公园音乐堂、吉祥戏院、先锋智慧剧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等多家剧院。
以今年六月底、七月初正式开幕的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为例,该中心就位于东城区东单北大街82号。大华的艺术总监,导演易立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曾对周边的文化、戏剧氛围十分感慨:“我们中心正对着协和医院,这附近还有同仁医院、北京医院等多家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医疗机构。不妨再再想一想,当年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也在这附近,现而今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也都在这附近相互守望。可以说,长久以来,在首都北京的政治、文化核心区内,也是医疗机构和戏剧院团荟萃的中心重镇。”正式有了此一层考虑,为了突出环境特色,同时也希冀在剧场里跟观众一起共同探讨人类生命的价值取向,他们此番特意策划了“医学胜利三部曲”——《科诺克医生》《弗兰肯斯坦》和《我是哪一个》。其中,《科诺克医生》还是中心的揭幕大戏。
可以说,东城区自提出建设“戏剧之城”理念以来,逐渐形成了梯度化的剧场空间,聚集了一批高水准的戏剧机构和戏剧人才,孕育和积累了一批原创剧目,形成了“原创作、小剧场、社会化、重扶持、有特色”的戏剧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