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

媒体滚动
转自:南湖晚报


阅读亲情
N胡慎之
“原生家庭是伤痛还是礼物?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2022年7月,心理学家胡慎之积二十多年一线咨询经验成果的总结之作《走出原生家庭》由天地出版社推出。“原生家庭”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的一生,在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胡慎之认为,“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人生姿态和关系模式。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发现积极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赋能。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必修课。”
《走出原生家庭》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情绪阴影,结合个案,拨开迷雾,为读者分析了家庭冲突背后的真相,并追根溯源,探讨原生家庭塑造人们的方式,分析家庭角色的缺失和错位的原因,提供修复家庭关系的方法,鼓励大家走出原生家庭困局,与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遇到更好的自己,活出更有力量感的人生。
太懂事的孩子:容易形成低价值感
在我国,“乖巧听话”常常是对一个好孩子的定义。小时候,我们在父母面前可能特别乖巧听话,等做了父母,我们又总是希望孩子是乖巧听话的。其实,乖巧听话的背后是孩子在喂养自己父母的情绪。孩子过于乖巧听话反映出亲子关系很有可能是不够健康的。
我在网络上看过一个视频,夫妻吵架之后,各自在房间里闷闷不乐。小男孩看到妈妈不开心,就跑到自己房间拿出小丑面具来逗妈妈。可是,这次妈妈没有像以前那样露出笑容,只是静静看着前面发呆。于是,小男孩来来回回换了好多次面具,拼命在妈妈面前扮鬼脸。一个小时过去了,妈妈终于笑了,小男孩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不知道你看到这个场景的感觉怎么样,是羡慕这位妈妈有个懂事的孩子,还是同情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去哄父母?也有可能,你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经常因为要去照顾父母的情绪而心力交瘁。
父母情绪不稳定,常常眉头紧锁或发脾气、哭喊等,会给孩子带来非常焦虑的感觉。过去,我们常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实际上这些孩子都是非常焦虑的。因为他们不仅要干各种原本不应该由他们去干的活儿,还要面对终日劳苦忧愁的父母。他们被逼着变成“小大人”,表面上特别懂事、独立,心里却经常感到悲伤,甚至已有创伤。他们一方面感觉到愧疚,觉得自己没能照顾好父母,或是给父母带来了负担;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自怜。
这些“小大人”内心也向往做无忧无虑的任性的孩子,当他们长大了,其中一些人可能会变成“大小人”,反过来需要被人照顾,这就是一种补偿心理。即便最后没有变成“大小人”,他们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也会纠缠不清,双方都没有办法成为独立的个体。当他们成年后要发展自己、做事情或者定目标时,会不由自主地看父母的脸色。他们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父母高兴。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在我年幼的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妈妈每天为了生计忙碌担忧。学校要开运动会,我必须要有一双白球鞋才能参加。我为这个事情焦虑不安了很多天,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向妈妈开口,说要买一双白球鞋。这时妈妈忽然就哭了,责怪学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看到了妈妈的脆弱,觉得自己特别不懂事,于是就安慰妈妈说没关系,我不去参加运动会了。当时我表现得特别乖巧懂事,但是现在的我总是会心疼当时的自己。后来,妈妈还是借了钱给我买了白球鞋,但是每次我穿上那双鞋都会觉得很内疚,觉得给父母带来麻烦了。
其实,像这种“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会很大,毕竟这同时也会激发孩子自立和奋斗的意识。对孩子负面影响更大的是与经济条件无关的那种不得不去“哄父母”的行为。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是让孩子来迁就和适应自己。这种反过来需要孩子照顾自己感受的父母,本质上是在用愧疚感来控制孩子,会给孩子的自我价值带来破坏。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孩子总是乖巧、听话、懂事,哄父母开心,这里面既有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有害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让人心疼的生存策略。当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不开心,情绪不稳定,每次都要孩子妥协、改变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并不是很爱自己,只有迎合父母、哄父母高兴了,才可以得到父母的爱。这是很可悲的。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没办法让父母开心,他就没办法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
我有一个关于成年人的个案。他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每次进咨询室时都会先盯着我看,说要看看我到底喜不喜欢他,或者会不会很讨厌他。后来他告诉我,很小的时候,他每次回家前都要调整一下情绪。因为他的妈妈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忙碌地操持家务。他从来没见过妈妈很开心的样子,哪怕是吃饭的时候,妈妈都是吃完就默默转身一个人去厨房了。所以,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
他记得有一次,他得了一朵小红花,开心地回到家,可是叫了妈妈几次,妈妈都没听到,她好像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说那一刻他觉得好绝望,甚至很担心妈妈会死掉。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去替妈妈做很多事情,但是因为妈妈特别挑剔,觉得他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他总是能看到妈妈嫌弃的表情。这让他觉得来到这个世界很没有意思。在这个家庭里面,妈妈似乎不是一个发光体,而是一个黑洞。无论他在外面多么兴高采烈,只要一回家走到妈妈身边,他就感觉身上的能量全被吸光了。
其实,孩子成为父母情绪上的照顾者,是中国文化里面常有的现象。在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戏彩娱亲》讲的是一个70岁的老头还在通过扮小孩来逗父母开心,当他摔了一跤很疼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还躺在地上故意学小孩子哭。这个老头儿是很孝敬父母的,可是我从中多少看到了一些心酸。
……
接受、修复、阻断,三步疗愈童年创伤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创伤性体验,有些会推动你成长,但有些则会让你停滞。在被伤害的那一刻,你会产生一种应对姿态,如果没有换来你期待的回应,你就很容易一直处于这种状态里,并用这种姿态去处理其他人际关系。
举个例子,小时候,我在吃饭时经常会被爸爸惩罚。因为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我们才会见面,而爸爸的惩罚方式就是让我面壁,不让我吃饭。慢慢地,我就有了创伤——每当我不能准时吃饭时,我都会很愤怒,那种因被惩罚带来的羞耻感和无力感就会出现。我甚至炒掉了一个助理,就是因为他没有准时帮我订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童年创伤会影响到我们如今对生活、人际关系和对世界的看法。而且,我们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重复曾经不好的体验。
从伤害的严重程度来排序,童年创伤通常包括期待性创伤、分离性创伤和忽视性创伤。其中,期待性创伤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期待性创伤是让人感觉最无能为力、对人影响最大的一种创伤,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待。它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如果说一个家庭一直期盼一个男孩的诞生,可出生的是女孩,那么这个女孩就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男孩,甚至连自己的女性身份也无法认同。因为她最原始、最基本的价值被剥夺了,所以她会不断跟男性去竞争,还会把很多问题都归咎于男性。因此,这种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包括其对人际关系和整个世界的看法。
分离性创伤对人的伤害比期待性创伤低,但这种创伤会直接摧毁一个人的安全感,它主要来自养育环境或养育者本身的不稳定。所谓养育者本身的不稳定,就是指养育者的情绪波动大,或没有情绪波动,甚至根本不具备对应的父母功能。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在童年时期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如果是在婴儿时期遇到这种情况,人就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体验,而这种体验类似于死亡。这样的成长环境会让人处在一个安全感缺失的状态里,这样的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联结都很敏感。为了保护自己,这样的人只能一直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自己有多厉害,从而断绝与他人的交流来往。
忽视性创伤,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意愿或声音没有被真正看到,真正注意到。忽视性创伤的影响程度是最小的,但遭受此创伤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且这种忽视性创伤还会影响到两性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经历这个情景,我们摔倒了,父母为了让我们学会坚强,叫我们不要哭,说哭是一件羞愧的事。但其实,这种做法就是不允许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的内心是很愤怒的。而这也导致了长大后,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应自己,或自己心情不好,对方还在嬉皮笑脸时,我们就会特别愤怒。
这种创伤还会导致我们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一个很重视自己、时刻关注自己的父母角色,因为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很多女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是自己肚子里的一条蛔虫,只要一个眼神,对方就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但这并不现实。因此,过分渴望得到关注,其实是忽视性创伤引起的反应。
总的来说,童年创伤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通过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又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性体验。
……
◎ 作者介绍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爸爸发起人,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二十余年的咨询实践经验,一万五千小时的个案经验,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著有《如果父爱缺席》《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高情商沟通术》等心理学图书。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