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东海岸畔新城起,看临港新片区三年之变

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关注

转自:新华财经

2022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挂牌三周年,也是新片区“五个重要”第一轮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是“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9 年至2021 年,以“五个重要”为指引,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 %。

经济指标只是一个结果,在“开放新高地,改革试验田——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全媒体访谈”中,5位业内人士齐聚访谈间,畅谈临港新片区发展过程中的新举措和新亮点,展望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前景。

从“五自由一便利”看制度新

在访谈中,“五自由一便利”成为业内专家在讨论新片区制度建设成果时频频提及的热词。“五自由一便利”,是指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是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的核心。

“‘五自由、一便利’的政策制度设计,针对的就是全球范围内人才、数据、技术、信息高端要素资源。”商务部国际经贸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说,在集聚高端要素资源上,临港新片区可以凭借制度优势,发挥引领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表示,临港实行“五自由一便利”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加持,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资源流动和高效配置,同时由风险防控机制进行保障。他以“首单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业务落地”为例,表示这项业务的首单是我国国际航运领域开放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制度建设下“自由”的一个具体体现。

据8月20日临港新片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消息,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78 项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60 余项,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 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 个。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可以在国际竞争新格局中集聚资源优势,打造特有的竞争力,而这也正是临港新片区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

从“特斯拉速度”看产业新

“如果说张江是全球科创中心的原创发动机,那临港就是产业化的承载地。”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涌指出。

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下,三年来,临港的产业布局越来越清晰,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遥相呼应。

数据显示,新片区新注册企业超6.4万家,日均新设企业约90家。据介绍,新片区产业体系已升级为“4+2+2”——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优势产业,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未来产业。

8月15日,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整车破百万。从开工建设到产量破百万,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开外资股比后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在短短三年时间,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飞速发展。随着“特斯拉速度”成为常态化的“临港速度”,动力电池、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等零部件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加快集聚,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成为新片区首个突破千亿级规模的产业。

“我们在这一领域引入一条鲶鱼甚至是鲨鱼,搅动一池春水,让整个产业进入良性竞争和快速发展通道。”普华永道上海主管合伙人黄佳在访谈中说。

在黄佳看来,临港吸引企业的魅力在于,不只有容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物理空间,还有大量跟金融、知识产权、研发、人才相关的施展空间。“企业过去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现在更看重价值链、供应链的安全性。”黄佳说。

从“五个重要”看新方向

成立三年来,以“五个重要”为指引,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金融创新实现有机互动,临港日益成为一座让年轻人向往的独立城市。制度政策逐步完善、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高端人才近悦远来,临港发展前景更具有想象空间。

“临港是自贸试验区中首个把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作为单独任务提出来的。上海以及周边长三角地区可以支撑临港开展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等类似高水平的改革探索。”崔卫杰表示。

“在数字经济治理进一步加强全球的连接,建立新的科技金融产业的循环,期待临港在这两件事上有更大突破。”陈昌盛说。

张涌认为,临港未来将会拥有独立的功能,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临港新片区一定要凸显差异化、高端化的定位,体现开放的新版本、创新的新成绩,成为引领区域的新动能。”刘元春表示,相信临港能够利用其在税收、资金交换等领域的制度优势,集聚优质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配合,从而进一步引领创新,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动其他区域的全面改革。(邓侃)

编辑:赵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