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如何迈过“卡脖子”技术这道坎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上观新闻

《大国的坎: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一书,从历史的视角梳理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大国崛起案例,总结大国崛起的经验,对科技、资源、交通、规则、平台等5个“卡脖子”难题进行系统分析,剖析理论实质,解读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为中国寻求破解之道。

作者们的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非常多元,使得这本专著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大视野,加上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案例,将“卡脖子”问题论证得深入浅出,非常有可读性。

他山之石,历史之镜。“卡脖子”问题的本质是国家垄断,大国的崛起是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崛起。这一宏观视角告诉我们,中国要解决“卡脖子”问题,绝非仅限于制造出几纳米的芯片、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更不仅限于解决所谓“35项前沿技术”,而是要全方位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对工业和信息产业领域内的前沿技术形成突破。这需要国家层面在科技创新体制和投入方面有持续的努力与作为。

从产业发展、企业壮大、新技术研发的角度出发,结合世界500强的案例可以看到,前沿垄断技术的产生,首先源自一个国家的强大产业集群,其次源于一些世界级的大企业。这一中观视角告诉我们,寻找“突破口”必须结合本国的产业发展实力和现有企业的规模及实力。因为大部分技术创新最终都来源于某个具体的企业,即使科研机构解决了基础问题,应用开发也还是要依靠富有实力和前瞻性的企业。这就需要针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制定中期规划,引导和扶持一批技术领先、有国际竞争力、有长远目光的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技术进步。

尽管“卡脖子”领域有5个,但技术“卡脖子”无疑是核心。从专著第二章《技术“卡脖子”》在全书中所占的篇幅(全书共计八章,第二章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一)得到了体现。在这一章,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与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在工业机床、集成电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微球和种植养殖业种源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短板,又指明了可能的突破口乃至发展策略。

例如,中国是工业机床的世界第一生产国和消费国,这本身就构成高档数控机床的良好“孵化基地”。一个“极端工业技术”,不仅离不开基础研究,还离不开广阔的应用场景、产业应用,更需要与之相关的完备产业链。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大市场”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等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打破应用壁垒,加大与新技术的融合。这是中国技术的突围之路。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重趋势来看,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延伸和拓展,广泛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助力数十亿人口脱贫致富。

可以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是经济规律使然。

我们要有这样的战略定力:只要坚持弘扬合作精神,弘扬合作共赢原则,而不是像西方少数国家那样搞霸权主义,就一定能赢得更多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读完这本专著,想来很多人对中国能否迈过这道“坎”会有同样的答案: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不仅全方位卡新中国的脖子,甚至还想颠覆新中国政权。然而,经过70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所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回顾过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能从一穷二白、积贫积弱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展望未来,只要设计好激励和创新政策,协调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就一定能突破种种“卡脖子”技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国的坎: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金海年 顾强 巩冰 等著中译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