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代巨轮中年轻生命的凝视——评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转自:河北日报
对时代巨轮中年轻生命的凝视——评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周思明
在纪实文学作品《我的二本学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中,作者黄灯从自身教学日常写起,通过任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及“导师制”等渠道,尤其是在接受学生求助和咨询等琐碎职业体验中,获得身居高校的学生群体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一部纪实作品,该书是对这些学生成长和困惑的体认,并结合作者自身际遇对学生毕业后境况进行跟踪和思考,折射出当下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勾画出新时代普通高校毕业的年轻人坎坷曲折的成长路径。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10年的跟踪走访,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处,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使这本书也成为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入学指南。那些师兄师姐的汗水泪水积攒下来的经验教训,使得更多人能够了解到二本学生的困惑与艰难、挣扎与奋争。
出生在湖南农村的黄灯,自小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生存状态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纺织厂,后成为下岗女工,从而得以观照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而后,不甘命运的她重回学校,先后在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时代转型过程中,普通民众的生存世相,让黄灯一直保持着对安逸城市生活的警惕,自觉直面现实,保持与人民群众、与时代的血肉联系。难能可贵的是,她关注教育、关注乡村命运、关注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突围可能,愿意同当代大学生以及广大青年就其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交流。
在广州近二十年的生活以及调入深圳某高校任教以来,黄灯作为在场者,切身感受到转型期中国的节奏之快和变化之大。她感叹,社会的巨轮裹挟着个体命运的流转,在时代的烟尘中滚滚而来,也终于奔涌到象牙塔中的课堂。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她见证了无数年轻人命运的变迁,对比黄灯本人曾经拥有的机遇和缝隙,她坦言自己无法沉湎在因为代际幸运所获的充盈中,无法对讲台下的群体视而不见。在此意义上,《我的二本学生》可谓黄灯职业日常的内在召唤,是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一群需要关怀的年轻生命的凝视和关切。
深入分析,书中的“二本学生”绝非一个被标签化的命名,也不是一次简单归纳和分类。如同黄灯的阐释,“二本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与作者曾经共处同一时空,彼此分享了很多成长的秘密。黄灯不希望“二本学生”在媒体的关注和网络的泡沫中,定格成一个描绘时代症候的热门词汇,而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个群体背后链接着的无数家庭、无数村庄,看到他们背后父母的期待,看到他们的坚韧、付出、耐心和善意。因为,这些孩子是中国的真实底色,也是关乎未来的重要力量。他们作为一个为数众多的当代青年群体,不该是一堆在弹幕上擦肩而过、意义模糊的字符,而应是在现实中被裹挟着前进的拥挤人群。因而,黄灯在相关的思考与写作中,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他们的奋斗和挣扎。作为过来人和获益者,黄灯更表现出了一种时刻警醒自己的意念与决心,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如写作、社会调查等见诸行动。
知易行难,行动远比文字更具直接的力量。黄灯由衷地希望,这个群体的奋斗和挣扎,不但需要被看见,更需要看见后的共同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