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俊雅:43年育成“华西牛”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人民政协报

本报记者 高志民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为了选育“华西牛”,我国科学家则整整花费了43年!随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培育的“华西牛”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更标志着我国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返。

破解“役用”到“肉用”难题

“牛位于六畜之首,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农耕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耕牛已经退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但牛的肉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李俊雅研究员说,居民的牛肉消费量和肉牛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把牛从过去的“役用”转变为“肉用”,推动我国养牛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肉牛产业的跨越,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世界难题。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但肉牛生产水平低、良种覆盖面小、肉牛主导品种的核心种源70%以上依赖进口……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小餐桌,更影响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肉牛产业形成较晚,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萌芽。二是我国本土黄牛长期的役用性能选择,导致国内牛品种肉用性能长期受到忽略,产肉性能偏低。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自主培育品种多为乳用或乳肉兼用类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牛肉产量提升,但其生产效率与大型的专门化肉牛品种仍有较大差距。四是目前已培育的几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其推广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育种群规模小,供种能力有限,所占市场份额小,不足以带动促进全国肉牛产业发展。

2002至2003年,刚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毕业的李俊雅带领课题组走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湖北、山西和新疆等养牛大省,综合调查了母牛存栏头数、改良记录情况及工作配合积极性等,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肉用西门塔尔牛”(2018年更名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基地,并将“三高两广”(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立下了“破垄断局面,兴民族品牌,丰百姓餐桌”的理想。

育种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华西牛”的培育之路上李俊雅团队遇上的第一个巨大难题,就是由于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为此,李俊雅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最终实现了肉牛育种核心技术的“跟跑”到“并跑”。

“从2007年参考群组建至今,团队测定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胴体、肉质、繁殖等共6类87个重要经济性状,创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我国肉牛育种方向。”李俊雅介绍说,考虑到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评估的770K高密度基因芯片成本较高,团队针对华西牛选育方向和育种目标,研发了一款专门化110K全基因组育种芯片,既降低了基因分型费用,扩大了基因组技术的应用范围,又兼顾了主要经济性状基因组育种值评估准确度不低于60%的要求。

育种初步成功后,李俊雅团队又迎来了新的推广难题,就是“华西牛”的育种群规模较小,严重制约了育种效率和育种进展。怎么样才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育种群体规模呢?团队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创新性地把解决方案定为联合育种。

从2003年起,团队与合作意愿强、群体稳定、育种基础好的15户养殖户建立了合作。2018年,成立了有22户成员的乌拉盖管理区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含2家企业),负责“华西牛”基础母牛群和核心牛群的管理。到2022年,纳入全国肉牛核心场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不断将先进育种经验推广至全国。

为做好“华西牛”后裔测定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牛自主育种体系,2015年,成立了我国首个肉用牛联合后裔测定联盟,开创了我国肉用种公牛联合后裔测定先河。2018年,在牧医所的指导下,成立了“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联合会(北京联育肉牛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围绕肉牛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联合后裔测定、分子育种技术和遗传评估等工作,建立了肉牛生产性能测定平台、肉牛育种大数据平台、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平台、遗传评估平台和优质种牛推介平台,切实服务全国肉牛育种工作。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牧医所和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为研发中心,全国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扩繁群积极参与的“华西牛”联合育种体系,实现了研企紧密结合,种牛遗传评估和遗传交换等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应用的发展新格局,并在联合育种的推动下,逐渐健全完善了“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高效繁育的育种体系。

综合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华西牛”的育成能显著提高我国肉牛的生产性能和有效提升育种群供种能力,打破了肉牛业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依靠进口的局面,为肉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下一步参与种业国际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俊雅介绍说,“华西牛”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净肉率高,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适应面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既适应全国所有的牧区、农区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带,也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地区。与国际同类型肉牛品种相比,“华西牛”的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现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改良后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提升了约1.5个百分点,犊牛死亡率平均下降约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累计新增活牛头数约4.57余万头。按断奶犊牛平均1万元/头出售价格计算,新增产值约4.57亿元。经“华西牛”改良后的蒙古牛育肥犊牛出栏重平均提升34公斤,按照每公斤32元计算,养殖户平均每头牛可增产1100元左右,生产效益共计提升约27.5亿元。

此外,“华西牛”培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品牌建设,通过种公牛拍卖会、网络拍卖等形式,积极打造推广“华西牛”品牌,提高品牌价值塑造。中试推广表明,2016至2019年“华西牛”推广期间,累计新增收益52.07亿元。通过品牌建设,极大增强了国内肉牛繁育企业、育种合作社和农牧民参与肉牛育种的积极性,推动了优质肉牛业的发展进程。

据测算,到2025年,“华西牛”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李俊雅认为,按照当前遗传进展推算,“华西牛”再经过5-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澳洲等顶级肉用西门塔尔牛核心群。“华西牛”优秀个体冻精可以对外出口,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