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变局把握机遇 智慧航运向新而生
转自:中国水运报
港口是连接水陆交通的枢纽。
中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也是港口大国。港口是支撑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2021 年在全球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七席。2022年上半年,面对疫情挑战,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5.2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在一定程度上,航运功能的稳定发挥,确保了上海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战略链接中的重要作用。港口的安全、高效运行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坚实基础。
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更智能、更绿色的港口是航运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性环节。
一、变局之中,航运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今天的航运业处于变局之中。
航运关乎国计民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微小变化,都会传导至航运界,使航运发展出现波动。
1. 航运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俄乌冲突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冲击,航运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WTO时代许多国际贸易规则正在改变,越来越多地缘政治的因素、大国博弈的因素即将或已经参与到贸易链、供应链变局的博弈中。全球贸易链、供应链格局正处于明显的变革期。
例如一些国家制造业回流,提出重塑供应链布局;一些局部争端正在导致不同航线运力、价格短期内冰火两重天。
这些问题叠加疫情带来一系列波动。从航运业的管理角度来说,会有不少企业面临:船租更高了,过境费更贵了,航线更长了,对银行的资金占用更久了等等一系列问题。
概括来看,当下航运业的可靠性出现了波动,在频次、安全、成本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可靠、安全、高效的港口对航运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为港口大国,确保港口运行的安全、稳定是航运业应对高度不确定国际贸易环境的基础性支撑。
2. 港口竞争力提升,不仅在硬件,更在软件。
我国各港口的货运码头非常多,仍有不少港口功能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发达的物流产业链,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货物的装卸、仓储、运输,发展层级较低。还有不少港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比如临港工业、港航服务业、旅游业等没能实现高度融合,导致港口没能将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与现代化国际综合性港口仍有较大差距。
沿海港口作为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枢纽,汇聚着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当今的港口功能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港口的竞争正在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之间的全方位竞争。互联网、跨境电商、现代物流已成为港口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手段。未来,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智慧型港口,将成为沿海各大港口抢占新一轮港口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港口枢纽作用,不仅在深水港、大泊位、大堆场、集疏运体系等基础硬件之实,更在港口供应链和物流服务等软实力之强。
抢占智慧港口建设制高点是我国从港口大国走向港口强国的重要发力点。
3. 绿色智慧港口,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港口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但通常也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高影响区域。港口建设运营占用岸线、滩涂,消耗淡水、煤、油等资源,产生污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粉尘、废气等。以 PM2.5排放为例,停泊在码头的一艘8000标箱集装箱船柴油发动机每小时排放的PM2.5大约相当于1000 辆机动车的排放量,再加上装卸作业过程中各种设备的尾气排放,会对空气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发达国家已将建设绿色港口作为港口发展的目标。绿色港口是既节约资源、满足环境和生态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港口。其核心目标是实现港口、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绿色港口建设相关政策方针,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港口产业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借鉴国内外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进经验,推动绿色航运发展,加大航运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强新基建与航运产业融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港口与智慧港口相辅相生。绿色、智慧港口是港口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升级,是港口能级提升的一体两面。智慧港口实现的高效正是最大的节能环保,绿色港口建设必然采用大量先进的智能技术。
二、智慧港口发展正当时
航运科技发展是我国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最大动能。各种航运科技、港口科技的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井喷期。
1. 航运大国,研究基础扎实,技术环境良好。
我国是航运大国,随着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我国无人化船舶领域、智慧港口等领域日益形成了完善的监管体系与服务网络,积累了大量数据,为系统研究与开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智慧航运相关领域,我国的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为航运科技、港口科技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例如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我国科技能力不断提升。屡屡打破世界纪录的高铁、自主完成的深海探测工程等项目都证明我国在关键技术方面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技术集成方面拥有领先优势,这些工程可从经验与体制层面为航运发展提供支撑,航运科技从跟跑发展为领跑指日可待。
2. 路径清晰,转型升级内驱力强劲。
在“一带一路”倡议及海洋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随着交通强国及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智慧航运是航运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智慧航运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航运业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进行自我改革,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响应交通强国建设,还能构建起新的技术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智慧港口的发展还有助于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交通网络的构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利好智慧港口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7 年 1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通知》,首提 " 智慧港口 "。2020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2021 年 9 月与 2022 年 1 月,交通运输部与国务院分别发布《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 — 2025 年)》与《" 十四五 "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都对具体港口的智能化改造要求进行明确,多项政策落地,使得我国智慧港口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逐渐清晰。
三、夯实基础,提升软实力,抢占航运科技发展制高点
挑战与机遇共存,在智慧航运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有几点值得关注。
1. 引领智慧港口建设技术,提升技术软实力,减少技术壁垒对我国航运发展的影响。
应认识到随着航运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各国针对航运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可能处于“高频”变化期。
立足国家战略布局和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结合航运中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各国政策、要求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对可能形成的形式各异的“技术壁垒”,要加强研判,早做准备。
例如,当前航运业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各国对于节能减碳的政策要求各有不同。各国和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各有各的侧重点。而对于航线遍布全球的航运业来说,企业很难根据某个具体标准来对其使用的燃料和技术进行提前规划。对于港口建设企业来说,各种港机设备已经走出国门,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警惕各种技术壁垒对业务发展的影响。
针对这类现象,要多做研究,跟踪各国政策,多做预判,加快培养更多懂得相关规则、善于应对此类争议的高端人才,提高应对能力,减少各国政策变化对航运业的影响。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要苦练内功。不要怀抱侥幸心理,在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尽快抢占各项技术制高点,提高标准引领力,避免受制于人,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技术壁垒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是要关注智慧航运建设带来的大量新安全问题。当港口无人化后,我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可能不是一个塔吊不安全导致的伤人事件,而是由于数据安全问题导致的运行瘫痪。
数据安全问题,专业性强,较为隐蔽,很多管理者容易忽视。随着通过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码头生产、经营及管理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为码头生产服务进一步赋能,更加精细、柔性、智能的新型生产服务体系的脆弱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数据安全升级为确保港口正常运行的基础性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其产生的危害可能是系统性的。
在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问题容易被忽视,还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高度重视。
三是要注意到航运业作为基础性行业,其蕴含的风险和城市安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要加强相关行业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提高对“黑天鹅”式风险的识别能力。航运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港口具有枢纽性特征,其中蕴含的风险会关联到上下游企业。加之各行各业都面临一些新问题,事实上,我们对其中的风险恐怕还很难识别。因此要保持警觉,在关联行业加强信息联动,加强协商、开展系统研究。
四是面临的变化越多,挑战越多,对各项安全基础工作就越要予以重视。过去的安全生产问题影响的大多是“围墙内”,但今天安全事故产生的影响一定波及“围墙外”,波及产业、波及城市、波及海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安全问题还关乎市场、公众的信心、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各项安全相关的基础工作就越发不能忽视,针对操作人员流动性强等问题要加强培训,对各种老化设备要加强管理,对各类操作规范要加强落实,织密安全责任网。基础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扎扎实实去完成。
总之,带着发现风险的眼睛去看待一个行业,就看到一些问题,也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应对变局中的一系列挑战,实现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运网
作者: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孙建平,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宣教中心主任 苑辉
责编:尹宇龙
审核: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