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区域出现“关店”,业内人士:别慌!商业消费逐步回暖,首店品牌仍然布点积极
转自:劳动报
近期,有不少市民在逛商场时发现很多熟悉的店都关闭了。上海商场关店是不是成“潮?今年上海商场空置率属于历年来什么样的水平?造成商场关店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带着这几个问题前去做了调查。
商场空置率升至7.2%
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疫情之后的上海商圈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例如徐家汇美罗城、港汇等商场客流恢复情况良好,商铺接近满租,但同时,浦东、浦西都有一些商场出现较为集中的关店情况。
在徐汇区天钥桥路上的星游城,记者初步数了一下,从地下一层到五楼约有78家店铺,有35家店处于关门状态。有的店铺已经搬空店里的东西,有的店铺大门上锁。记者发现关闭的店铺大部分是餐饮类的店铺,其余为培训机构和美妆服饰店。
头图和此图均为徐家汇星游城内
在浦东新区正大广场内,记者发现也有不少店面没有开放。以3楼为例,正大广场的三楼一共有53家店面,15家处于关闭的状态,但其中10家用统一贴着“升级改造,商场正常营业。部分店铺品牌升级,敬请谅解。”的告示。另外5家都贴着品牌名和八月盛大开业的壁纸。
今年上海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疫情管控,根据CBRE世邦魏理仕的数据显示,截止二季度末,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为7.20%。
从克而瑞资管监测数据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重点城市开闭店比(开店数量/关店数量)均小于1,其中上海开关店比数据为0.88,关店数量已明显大于开店数量。
CBRE报告显示,上半年上海零售物业市场没有新项目入市,一些业态门店暂停营业。受此影响,市场租金也承受压力。全市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较去年年底下跌了1.0%,报每天每平方米34.4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空置率的上升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对于餐饮类、服装类租赁需求强度有所下降。同时,一些老旧商业因为自身还在探索转型,所以也导致了数据的变化,但从数字上来看,7.20%的空置率谈不上“关店潮”。
CAIC的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爆发的第一年,上海商业购物中心空置率一度达到12.2%。至2021年下半年,空置率下降到6.9%。随后,上海各个季度的空置率在6%-8%里摆动。
品牌及商场均在积极调整
“近期关店现象的出现,和品牌策略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BRE华东区战略顾问部资深经理宋媛慧认为,受疫情的反复,传统零售品牌受影响较大,餐饮类需求也略显放缓,但品牌自身都在积极转型调整中,且市场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
浦东正大广场内部
一些品牌因为经营重心转移而调整,如某传统美妆品牌陆续关闭线下门店,重心转移到线上销售。但有多家国际化妆品巨头公司在中国内地首店落地上海,设计师买手店、备受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的时尚品牌也已选址上海。
她还认为,一些相对老旧的购物中心因为设施设配老旧,动线及公共空间有待优化,品牌更新的速度也较为缓慢,在疫情冲击下整体受影响较大。“疫情加速‘优胜劣汰’,老旧购物中心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改造后的城市更新项目近年来也受到市场追捧。如上海新天地广场,在传统百货购物中心基础上成功改造为淮海路商圈地标商业项目;港汇恒隆广场的升级加固了其在徐家汇商圈的优势地位,同时提升了区域活力;锦沧文华广场已开出四大旗舰首店,作为南京西路商圈2022年新增入市的重点项目也备受关注。”
已逐步迎来转机
记者了解到,从6月1日以来,上海的商业已经大踏步地开始复苏当中了。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有一批商店关门,但优质商业项目“填空”的速度也相当快。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帮助下,有消费券发放,各种节庆活动的开展……这些都能促进消费。”宋媛慧认为,政府的支持对上海商业的恢复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上海由于其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强大的消费环境与优质购物中心项目,依然是品牌拓店选址的首选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6月1日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之后,至7月底,短短2个月时间,上海已开出三十余家全国首店。而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数据则显示,2022年上半年上海引入366家首店,领跑全国。由此看来,上海品牌吸引力与零售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她还表示,商业的复苏同样有赖于购物中心的“进化”。“很多购物中心更注重向生态绿色体验等方向的转型和调整。如植入更多绿化、增加户外体验区、与运动休闲相结合等,同时购物中心也更加注重服务功能提升与消费环境改善。优质购物中心项目对上海的消费动力恢复‘功不可没’。”
复苏正在进行中!据CBRE的统计,2022年下半年上海零售物业市场预计将迎来约51.3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大部分位于苏河湾、北外滩和南京西路等板块,将进一步激活上海的商业活力,助力上海作为国内消费高地的市场引领作用和国际消费影响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