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在诗和远方中铺就共富路
转自:嘉兴日报
■撰文 陶 玮 沈欣悦 本版图片由海盐县风貌办提供
盛夏时节,走进千年古县海盐,目之所及皆是美好,让人流连忘返。古朴雅致的绮园、动感激情的水世界、宁静闲适的北团村……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在省、市风貌办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海盐县聚焦“城乡风貌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三项共富基本单元,紧扣“千年古县、江南水乡、滨海新城”特色定位,通过创新、赋能、融合等手段,围绕绘就“水乡味、滨海风、未来感”的共同富裕美好图景,既造经济之“富”,亦谋生态、社会、文化之“裕”,努力推动“蓝图愿景”与落地实践“精准对接”“高效转化”,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为共同富裕描绘了一幅幅别样风景。
▼从量变到质变 城乡风貌形成整体大美
当前,海盐的城乡风貌,来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如何形成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整体大美,从而提升海盐未来的高品质,展现海盐特有的气质?
“这些年,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后,海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绝不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重要节点和重要区域建设,坚持风貌提升与功能提升、生态提升、治理提升一体化推进,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海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盐凝心聚力,聚焦重点任务,实施以“党建+”、自然格局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品质服务完善、基层治理改革为重点的五大行动,全面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海盐县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获市一等奖、省级优秀。梳理2022年风貌区外项目北大街文化旅游街区、天仙湖公园、主城区道路综合改造等6个项目,总投资约22.7亿元。
结合自然禀赋,海盐科学谋划“8+4”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创建计划,首批申报的2个城乡风貌区(杭州湾文旅城特色产业风貌区、通元—秦山“共富示范”县域风貌区)全部入选全省首批创建名单,均已完成建设方案编制,建设项目有序开工。
作为浙江省首批城乡风貌区之一和浙江省最大的文旅项目,杭州湾文旅城特色产业风貌区位于海盐县东侧滨海区域,总面积145公顷。该样板区的风貌定位为“滨海魅力新窗口、文旅产业新标杆”,将打造为全国滨海欢乐度假人气圣地、长三角文化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杭州湾产城人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杭州湾北翼旅游圈协同发展典范样板,致力展现杭州湾最具魅力的滨海风貌和文旅体验、智慧旅游的新场景。
通元—秦山“共富示范”县域风貌区总体定位为“红色基因、川上田园、美丽蝶变”,涉及通元镇和秦山街道2个镇(街道),串联丰义村、雪水港村、丰山村、北团村、永兴村5个行政村,依托优异的自然禀赋,塑造山水田园、诗画江南的魅力乡村新风貌。北团村、雪水港村等连续参加飞地抱团投资项目,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增收,农民人均收入超当地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间,海盐还将建设以“国际化智造产城融合基地”为主题的集成家居特色产业风貌区、展示千年古县文化底蕴的海盐千年古城传统风貌区、体现城西湖荡绿芯和文化艺术的天仙湖城市新区风貌区、展现全国唯一的山海湖城一体的澉浦—通元“湖光山色”县域风貌区等10个城乡风貌区。
新时代县域“富春山居图”,正在海盐大地徐徐展开。
▼以人为核心 打造未来社区新空间
社区是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三大板块之一。海盐县以未来社区为抓手,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海盐县坚持全域覆盖定规划、定布局、定计划,加快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制定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计划,明确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建立“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规划设计条件”传导实施机制。突出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社区类型探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模式。制定《海盐县城镇社区生活圈配置标准》,聚焦健康、教育、养老、体育等民生需求,分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特色引导型,明确5至15分钟生活圈设施配套要求,助力形成设施完备、服务便捷、环境宜居、治理健全的海盐特色共同富裕城市基本单元。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的理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强什么”,打造城镇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区。
目前,海盐已列入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名单的有3个,其中海盐县首个旧改类未来社区——北荡未来社区,交织着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与现代科技,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社区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营造,将公共服务资源汇集到居民身边。按照规划,北荡未来社区三面观景,充分营造生态舒适的居住感受。在功能设置上,北荡未来社区则以“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布局配套设施,打造社区公共服务、邻里交流、教育医疗等需求,打造全龄覆盖、设施完善的10分钟生活圈。
“北荡未来社区将是一个‘无围墙’概念的开放式社区,就是说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辐射半径是可以向外延伸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共享开放的理念。”该负责人表示,“北荡未来社区建设主要包含邻里、低碳、创业、教育、健康、建筑、交通、治理、服务九大场景,并将红船精神充分融入其中,以党建带群建,结合数字化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如何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更是未来社区建设的重头戏。
针对照顾好“一老”,呵护好“一小”,北荡未来社区将实施企社联动普惠养老、普惠托育,完善全龄服务,提升社区生活服务品质。“一老”包含三个层级的养老配套设施,即九九颐家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小”即社区内现有的爱宝宝托育园、新华幼儿园及海盐县向阳小学等,配套设施完善。
眼下,“数智”成为未来社区实现“宜居”的好帮手。
北荡未来社区将通过开发智慧养老服务软件系统,充分利用北荡社区“微嘉园”微信小程序,在“云上”为物业管理、社区治理提供高效集成的管理基础,建设首个“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让居民享受全新的数字生活。
未来社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海盐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推进、迭代优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动诠释了“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三个关键词,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探索了新路。
▼在希望的田野上 描绘未来乡村新图景
未来,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代表着重塑,意味着变革。
未来乡村什么样?在“杭州湾北岸璀璨明珠上的第一抹亮色”海盐,会让你看到一种可能。
走进浙江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道路平坦整洁,农家别墅错落有致,文化礼堂、健身场所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数字乡村实验室等多个项目正加快建设……孕育出家家和畅、处处智慧、人人幸福的田园图景。
以“绿色共富、零碳未来”为品牌,雪水港村谋划建设16个未来乡村项目,总投资5970万元,已完成建设13个项目,完成投资4530万元。
“一键开关,加减号就是调整火力大小,简单方便,比烧柴干净卫生,也不再烟熏火燎!”雪水港村村民徐五囡熟练地操作着新装的电灶,说话间一盘香喷喷的糖醋藕片已经炒好。徐五囡用的灶头就是海盐创新研发的家用凹面式电磁灶,其外观跟土灶一样,但锅底加装了电热体,配上控制系统和电路,受热均匀、加热更快,省时又省力。
这样的“柴改电”设备在雪水港村早已实现全覆盖。雪水港村已建成光伏装机容量16兆瓦,全年发电量约1728万千瓦时,碳减排1.66万吨,累计推广“柴改电”639户,减少柴火消耗约10.15吨,碳减排18.61吨,每年为村民增收13.89万元。雪水港村“推广土灶柴改电”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以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为建设定位,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雪水港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的原则,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
“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平台,我们引进农旅产业,还利用村里的山体、土地资源等,发展茶叶种植、家庭农场,把米酒、青团、香囊制作等民俗统一包装,进行农旅和文旅结合,让村民不出村就能致富。”雪水港村村委会委员宋艳红说。
村民崔金良以前在县城打工,自从村里引进融禾项目后,他就第一时间参与报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最近夏季水果上市了,每天都要采摘,还有一些秧苗需要打理,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园区提供免费午餐,一个月能拿到近4000元。”崔金良笑着说。雪水港村有300多名村民和崔金良一样,在村里的北山北农场、农业产业园等处上班。
2021年,雪水港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157.61万元,经常性收入245.6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39万元,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2.5万元。
未来乡村建设是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抓手”。围绕“花园海盐·未来嘉乡”主题,海盐通过试点先行,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以高品质生活为核心,突出数字化改革,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体,构建“品牌+主题”的未来乡村推广模式,特色化、差异化打造未来场景代表作。雪水港、茶院、丰山、北团4个未来乡村列入省级前两批创建试点。
如今,走进这些未来乡村,在很多个“不一样”里,真切感受到,未来已经呼啸而来。
今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一周年,也是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初见成效之年。海盐县将以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为目标,继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做好城乡风貌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各类项目按照既定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以实绩实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聚焦“共同富裕”,强化党建引领
牢记“三个示范”嘱托,坚持以“党建+”持续推进城乡风貌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美丽城镇等全领域共富,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培育美丽经济,加快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党建引领擦亮共富底色。今年,海盐还将申报创建3个城乡风貌区、5个以上未来社区;加快推进北团村、丰山村、茶院村3个省级未来乡村和沈荡镇、百步镇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创建。
二是聚焦“双碳”,探索绿色发展
依托核能供热、氢能等在地资源和风能、光伏等绿色能源,以低碳未来社区建设为示范,推进“零碳未来城”建设。总结核能供热建设经验并制定相关规范,探索研究掺氢管网供气系统的技术规范和应用实践,力争形成一批减碳减排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聚焦“数字赋能”,创新智慧管控
抓住数字化改革契机,推进县级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全场景下沉。探索拓展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县级平台应用范围,围绕城乡风貌管控、智慧城市等内容,强化城市运行技术支撑,提升城乡建设长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