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7月或新增人民币贷款约1万亿元 月末“冲票据”下信贷或结构欠佳

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关注

新华财经北京8月8日电 7月末票据市场再现“零利率”,银行“冲票据”的背后常暗示实体有效融资需求或仍偏弱。继5、6两月金融数据接连回暖后,7月信贷及社融数据走势又将如何?

分析认为,7月信贷数据或呈现“总量一般、结构欠佳”的特点,预计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1万亿元、新增社融规模约1.2万亿元,月末M2同比增长11.5%。

7月或新增人民币贷款约1万亿元 票据融资占比料较高

具体来看,在新增信贷方面,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在1万亿元。“7月本身为信贷小月,疫情反复叠加地产修复进程放缓,或导致信贷需求再次走弱,同时6月信贷放量也可能存在一定透支,预计7月信贷增量面临回落压力。”

分部门看,居民贷款中,受益于利率下行、促消费等政策效应,信用卡、消费贷等短贷有望延续回暖;但当月房地产风险事件或影响房地产链有效融资需求,按揭贷款增量投放或出现不足,中长贷料难有明显改善。

而在企业贷款方面,当月对公中长期贷款投放的看点在于政策性银行的投放强度。在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推动设立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助力下,对公中长期贷款或维持企稳状态。

不过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同时提示到,在商业银行层面,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对公中长期贷款料将回落明显。

此外,7月末票据市场一度再现“零利率”,“抢票行情”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月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仍然偏弱,信贷结构或欠佳。具体看,7月末票据利率再现大幅下行,当月最后一个交易日(29日)1M转贴利率降至“0”附近,3M、6M和1Y转贴利率也大幅走低。

“6月份信贷高增的基数效应加大了7月‘稳信贷’的难度,为满足狭义信贷额度管控要求,银行在月末再度通过票据转贴进行冲量。极低的票据利率失去了商业性意义,票据融资占比在7月份料较高,反映为信贷增量‘结构欠佳’”。王一峰说。

而根据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数据,去年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同比多增905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405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33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74亿元。

社融规模增量或在1.2万亿元 政府债券为同比多增主要助力

而在社会融资规模方面,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7月社融规模增量或在1.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6万亿元多增约1400亿元,其中,政府债券为同比多增的主要贡献项,而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或可实现同比少减。

具体看,据统计,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约在2900亿元,同比多增1000亿元。“而票据贴现量加大常意味着表外未贴现票据规模将为负值,但预计此项逻辑较去年同期偏弱,未贴现票据大概率可录得同比少减。”李超说。

表外融资方面,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非标压降任务大部分均已完成,年内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存量压减速度得以放缓,且稳增长环境下监管政策边际小幅松绑,表外融资或持续好转。

而在M2增速方面,温彬认为,在国内稳经济的大背景下,市场流动性供给充足;7月财政支出继续发力、信贷维持基本平稳、非标融资压降放缓,对M2影响积极,结合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预计7月M2同比增速在11.5%左右。

当前7月已过,后半年信贷走势又将如何?人民银行在8月1日召开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下称“会议”)中明确,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对此,温彬认为,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的“头雁”作用,落实好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设立30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既保持信贷在月度、季度间的平滑,避免过度上下波动,影响预期稳定,也保持信贷总量平稳,为稳经济、稳就业提供保障。

“在金融和财政加强协调、政策督导力度加大以及信贷利率下行下,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维持在21.5万亿元左右,增速11.2%。各项结构性再贷款工具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力,将成为下半年信贷的重要支撑。” 温彬说。

而针对会议强调的“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未来人民银行或通过深化市场利率改革来引导实质性降息,在阻力最小的方向上实现降成本目标,LPR非对称下调的可能性较大,有助于银行更多向中长期贷款让利,释放中长期贷款需求。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16%,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1月至6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32%,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

编辑:刘润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