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海黄芪种植加工“领跑基地”:生态种药,土地“生金”
中新网西宁8月5日电 题:探访青海黄芪种植加工“领跑基地”:生态种药,土地“生金”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年坝村的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工人或筛选、或清洗、或切片,沾满泥土的黄芪,变成了经典的“指甲片”。
“现在还不是采收、加工最高峰,前几个月,厂区里摞着密密麻麻的黄芪,几乎没有一片空地,看着都震撼。”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守林不无骄傲。
杨守林与中藏药材“打交道”,还得从2003年谈起。当年,他去甘肃“取经”,听到一个意外惊喜——“种植中藏药材,每亩年收益能有2000元。而当时在湟中地区,普遍种植小麦,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更别提靠种地能有好的经济收益。”
“当时我们这里撂荒土地比较多,”杨守林在自己的轿车后备厢里,采购了一些中药种苗,“我发动亲戚们先尝试种了半亩地,最后刨除成本,测算亩产大概能赚一千多元。”
之后,杨守林发动亲戚朋友广泛种植中藏药材,大家都尝到了甜头。趴在地里的杨守林先后实验了12个品种,但总体来说,种植黄芪、党参、当归、大黄等品种效益最明显。
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此时,成了中藏药材种植行家里手的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2012年,我想在湟中的贫困村大面积推广,如湟中拦隆口镇的卡阳、尼麻隆村,共和镇王家山,多巴的加拉山村,我包食宿发动种田能手和村干部,到甘肃农户的田间地头直接取经、对接。”
“我想让大家看看,种植中藏药材到底能不能挣上钱,”杨守林说,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我承诺,让大家种植,采挖后我收购。”憨厚的他,取名“守林”,但更看重“守信”。但村民们犯了难,万一贴了本,可咋办?
杨守林下了决心,“购苗资金,村民们出一半,我出一半。”可杨守林自己也不富裕,“我把一套房子卖了,卖了48万元,拿出其中的资金,投到村民手里。”
“我跟所有农户没有签一个字,全部是口头承诺。我相信他们,他们也相信我。”那一年,是杨守林最难的时候,每当回忆这段岁月,他的眼眶不免湿润,“要卖房,媳妇根本想不通,这项工作差点没法干了。”
破釜沉舟后的杨守林,种植大获成功,而销路又成了问题。在大家伙的牵线搭桥下,他接触到杭州振德中药饮片公司,产品可以直接对口销售。
解决了后顾之忧,当地12个贫困村村民,跟着杨守林一起种植中藏药材。没过几年,在当地,中藏药材种植遍地开花,撂荒土地“生金”,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法宝。
2016年,杨守林在湟中县土门关乡年坝村成立青海正德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与杭州振德中药饮片公司合作,由青海省中医院、青海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江苏省南京市对口帮扶,专业开展中药材种植、野生药材收购、粗加工、销售,年加工黄芪900吨、当归330吨,成为青海省黄芪种植、加工“领跑基地”。
青海省中医院科研所药师王双玺说,在国家项目支持下,青海省中医院在当地实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骨干培训、建立道地药材生态化种植示范基地、产品信息填报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平台等,“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把育苗、定植、除草、施肥、采收、晾晒、仓储、加工、销售等情况,全部记录填报在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平台。”
“近几年,包括西宁市在内的青海省很多地区,中藏药材种植取得很大进步。”青海省中医院科研所所长贾守宁表示,青海省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部分中藏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种植基地周边土地、水源污染程度低,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相对较低。此外,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保证了青海省中藏药材种植相对其他地方更具竞争优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