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热评!别让其他物种成为下一个白鲟

媒体滚动

关注

7月21日晚,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这条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特有物种,从常见走向灭绝,仅40余年。

而且,并不只有白鲟遭受到生路难寻的困境。中华鲟野外种群岌岌可危,鯮鱼、鲥鱼已多年不见,白鳍豚更是早在2007年便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就连长江里最为常见的四大家鱼繁殖数量都下降多达90%……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图片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

造成这些物种生存环境四面楚歌的原因,有繁殖困境、过高的捕捞强度,也有长江航运频繁、沿岸采砂作业、排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长江病了,病得还不轻。而且多种病因叠加,治疗起来难度很大。

最后一尾有记录的白鲟活体,出现于2003年1月。13年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出;17年后,长江“十年禁渔”开始;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对于白鲟来说,这些已经为时已晚,但对于长江流域其他物种来说,还不算太迟。

“十年禁渔”、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长江中华鲟、江豚拯救计划的开展,不仅给长江生物带来了改善生存环境的机会,也给长江生态修复带来了良好契机。2021年长江流域干流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消失多年的四川白甲鱼已经重新出现,江豚戏水的珍贵场景又回来了。成效初显,带给我们无限希望与信心。

白鲟的离去令人扼腕叹息,但痛心之余,我们总要留下一些对于过去的反思,以及对于未来的警示。基于白鲟的历史教训,加快对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有针对性的保护,才能避免其他物种成为下一个白鲟。而且,保护长江濒危动物不单纯是保护物种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保护濒危动物生存和繁衍所依赖的环境,就是要拯救脆弱的长江母亲河。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