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国重器丨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推动富民兴藏

媒体滚动

关注

编者按

青藏高原有最壮丽的景色,也有最复杂的地质地貌。2022年6月25日,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世界屋脊”上平稳运行一周年,累计安全运营突破100万公里,运送旅客113.7万人次。铁路畅通了西藏高山峡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萨、林芝等城市三小时经济圈的初步形成,不断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一列列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以下简称“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奔腾在“世界屋脊”之上,穿越格桑花海和广袤草原,一日千里。2022年6月25日,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已安全运营一周年,这一年,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实现了百万公里零故障运营,运输旅客超过113万余人次,运送货物4.78万吨。

中国中车负责人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原“绿巨人”复兴号行驶在拉萨到林芝的铁路上,在推动着富民兴藏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铁路的“新名片”。铁路畅通了西藏高山峡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萨、林芝等城市三小时经济圈的初步形成,在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

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壮丽的景色,但在“世界屋脊”上建设铁路工程,难度非常大,但建设铁路的“铁人”们克服了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等挑战。2021年6月25日,高原“绿巨人”复兴号驶出拉萨车站,奔向435公里外的“雪域江南”林芝,这意味着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正式运营。

如今,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已经成为西藏民众和进藏游客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铁路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民生、促进互联互通也具有重要意义。

川藏铁路海拔在2800米至3700米之间,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其中,拉萨到林芝段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西藏南部谷地高山区的铁路,中国中车专门研制的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是高原内燃、电力双源的动车组。

与普通列车不同的是,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可以适应零下40摄氏度的高寒地区和海拔5100米高原地区等环境,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采取组合创新和专项技术突破的方式,多项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原复兴号“燃”动“世界屋脊”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有哪些技术创新?中国中车负责人表示,该动车组对高原的环境适应性有所提升,针对高原低气压、缺氧、强紫外线、风沙、雷暴、长大隧道等运用环境进行适应性优化设计。对机车防火性能、绝缘性能、独立进气系统也进行了专项提升,解决了同一列车在拉林电气化铁路线和拉日非电气化铁路线混合运营的问题。

此外,高原“绿巨人”复兴号还创新采用了智能保温系统,在电力车牵引控制时,内燃动力车处于停机状态。当柴油机温度降低到保护设计温度时,智能保温系统自动控制,为柴油机辅助系统进行保温加热,实现停机状态下“热整备”效果。同时,在全世界首创内、电双端双控策略,可根据运用需求切换内燃、电力动力模式运行。首次实现整列动车组“弥散式+分布式”供氧,满足在海拔4000米时,车内氧浓度不低于23.6%的供氧目标。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行车安全监控、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以及检修维护方面进行了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在行车安全监控方面,首次采用基于贯通全列的安全监控网,用于在动力车与拖车之间进行综合安全监控相关信息传输。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面,首次采用柴油机健康监测系统,能实现故障预警和运维指导。在检修维护方面,整车采用全数字化网络控制的以太网络,柴油机、列车供电等各子系统均具备完善的数据监测和自动诊断功能,整车配有大存储容量的数据记录仪和机车远程监测和诊断系统的数据终端,可为检修维护、故障处理、问题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远程技术支持提供技术保障。

复兴号自如穿梭有充沛动力

据记者了解,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牵引动力方面集合了多项技术。

中国中车株洲电机研制的专门适应高海拔、高寒环境的牵引电机,采用耐低温材料及防风沙设计,满足青藏高原地区高海拔、低温、多风沙等环境运行要求。绝缘能力相比普通牵引电机提高38%,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均满足在海拔4000米的应用要求。

考虑到高寒、空气稀薄、高风沙、雨雪等高原环境的影响,中国中车永济电机在研制主发电机过程中,对同步发电机电气间隙等进行适用性设计,实现了在海拔5100米下仍能正常工作的能力,具有高可靠性、高适应性等特点,为高原“绿巨人”复兴号自如穿梭在“世界屋脊”提供了充沛的动力能源。牵引电动机设计时速176公里,可满足该动车组在高海拔地区复杂环境下的运行要求,适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的环境。

复兴号正在成为“世界屋脊”上的一道“绿光”,从拉萨坐上复兴号,三个半小时即可抵达“雪域江南”。目前,西藏形成以青藏铁路为主通道、拉日铁路和拉林铁路为东西两通道的“一主两翼”铁路交通格局,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随着列车的飞驰,西藏民众正在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中国中车:“世界屋脊”上的中国速度和“温度”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青藏高原有最壮丽的景色,也有最复杂的地质地貌,随着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以下简称“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世界屋脊”上平稳运行一周年,中国速度翻开了新的一页。

2021年6月25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高原“绿巨人”复兴号从拉萨站驶出,至此,中国中车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实现了在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穿越广袤的草甸,跨越高耸的山巅,一年来,高原“绿巨人”复兴号累计安全运营突破100万公里,运送旅客113.7万人次,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出行体验。

“全能型选手”

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统一部署下,中国中车组织旗下中车株机公司、中车大连公司、中车浦镇公司、中车株洲所、中车四方所等公司在内的联合研制团队,共同生产研制了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的最高运行时速是160公里,采用2动8拖编组型式,并具备扩展到12拖的能力。该型动车组的研制充分利用机车、动车组装备发展的技术成果,以运输需求引导,采取组合创新和专项技术突破的方式,实现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适应电气化与非电气化不同线路,高原“绿巨人”复兴号采用全球首创的“内燃+电力”双动力的牵引模式,可实现在川藏铁路全程牵引顺畅不换车,是动车组中名副其实的“全能型选手”。总功率12000千瓦的“内燃+电力”动力一体化设计,具备加速性能和牵引制动冗余。同时,4种不同组合的控制模式,既可实现“内燃+电力”牵引在线灵活快速切换,又能在动车组出现故障时,实现故障单元自动隔离和转换,使得列车安全性更高。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首创了动车组内、电分置式编组型式,解决了同一列车在拉林电气化铁路线和拉日非电气化铁路线混合运营的问题,内燃动力车在电化区段运行时均处于“热准备”状态,可随时投入牵引运用,强化拉林铁路电气化区段运营的安全保障。

为进一步降低故障率,中国中车持续做好细节为安全保驾护航。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辅助供电、控制诊断、安全监测等方面开展了一体化设计优化,随车机械师可在机械师室内实时监控整列车的运用信息,并可实现对所有拖车的制氧、空调等装置的集中控制,提升动车组的运用安全可靠性和使用便利性。

中国中车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是在我国铁路装备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由需求牵引取得的最新成果,是民族工程的成果。它的成功研制进一步丰富了复兴号动车组系列,巩固了复兴号动车组的领跑优势,引领铁路移动装备高质量发展。

有速度还有“温度”

随着高原“绿巨人”复兴号的投入运营,一年来,复兴号飞驰在藏东南谷地,在拉近西藏和其他省份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让更多老百姓体验到了中国中车的“技术温度”。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采用车体及断面一体化、司机室一体化、车端一体化、网络系统一体化、制动系统一体化设计,在外观、内饰、人机界面、可维护性、智能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提升,并设计融合了藏族文化特色,如在车辆内饰中使用藏文化图案,旅客标识及播音系统均采用藏汉双语,方便乘客出行。

为适应多隧道运用,高原“绿巨人”复兴号采用气密性焊接,增设压力波保护装置,进一步提高车体密封性能,避免隧道活塞效应对驾乘人员耳膜的伤害。

据中国中车负责人介绍,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拖车采用了全密封车体设计,同时,参照时速200公里以上速度运行的动车组设置了压力波保护装置,外部压力变化对旅客基本无影响,保障了旅客乘坐的舒适性。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还首次实现整列动车组“弥散式+分布式”供氧。在正常情况下,动力车与车厢内通过弥散式供氧为司乘人员提供浓度适宜的供氧环境。而在紧急情况时,司乘人员可通过应急分布式供氧口呼吸高浓度氧气,全面保障了人员在高海拔、缺氧环境中的身心健康。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展现中国铁路“新名片”的同时,还展示出了中国中车的“技术温度”。中国中车负责人表示,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打通了驰骋在“世界屋脊”、体验西藏美丽风光的第一站,未来,中国中车仍将持续惠利便捷百姓生活、深化复兴号列车自主创新,助力中国速度继续领跑世界。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