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打通民间投资的“最后一公里”

贝果财经

关注

文 赵志疆

受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等影响,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为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关部门和地方频频施策,降低准入门槛,推介民间投资项目,创新投融资方式等,不断拓展民间投资新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近日表示,今年1~5月,民间投资增长4.1%,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6.9%,在整体投资中仍占大头。与此同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整体投资增速水平。由此不难看出,民间投资的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增速却放缓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仍有待进一步激发。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投资依然是疫情下稳定经济的“压舱石”。作为投资的主力军,民间投资对于稳投资、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发挥民间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首先就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稳定企业投资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在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提出,“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数据显示,国内小微型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约70%的专利发明和80%的就业机会,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疫情之下,小微企业普遍遭遇了困难和挑战,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高度出发,从撬动更多民间投资、推动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拓展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市场活力的直观反映。决定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投资能力、投资意愿、投资项目。其中,投资能力是前提。现实中,民营企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利润为主的内源性融资。因为疫情影响,不少民营企业出现利润下滑,进而导致内源性融资能力不足。以此为背景,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负压力,拓展金融信贷为主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的公告》,明确自7月1日起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七大行业纳入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范围。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巩固经济恢复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退税为企业经营雪中送炭,通过融资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多措并举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在多地推出的纾困解难政策中,无一例外提出减轻税费负担、增加资金支持。一增一减之间,体现的是对小微企业全方位的关怀。

解决了投资能力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投资意愿。因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普遍代表着对市场前景的真实判断,而这样的投资意愿,往往由投资项目来决定——稳定民间投资的预期,才能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由此需要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渠道,打通民间投资的“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指出,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层面的态度,很快落实在各地的行动中。上海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市域铁路、新型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广州提出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推动城市停车设施高质量发展;河北明确,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准入,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外,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除此之外,北京、天津、四川等地陆续发布一批面向民间投资的推介项目,旨在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项目、产业转型升级、高技术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积极性。

在促进民间投资的过程中,项目是稳定器,金融是加速器。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确保民营企业能够积极投资、放心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需要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金融政策环境。一方面,通过优化金融服务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支持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回收资金用于新项目投资。精准施策、有的放矢,才能确保民营企业有能力和意愿持续扩大投资。

过去十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稳住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是稳住就业和民生的基本盘。助力民营企业在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升级壮大,就是推动共同富裕目标早日成为美好现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