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动摇了日本制造业“品质立国”的根基?

中国经营报
文/李玲飞
6月7日,日本川崎重工公布的一份报告,再次引起人们对日本制造业品质造假问题的关注。
此报告缘于2021年8月,川崎重工子公司川重冷热工业售后部门负责人发现,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检验报告等文件数据与公司内部测试结果存在差异,他向上司报告后,川崎重工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内部调查。
报告显示,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除了在出厂检验报告中虚标制冷能力测试条件外,更为严重和恶劣的是将不符合日本产业规格(JIS)的产品标示为合格品出售。
1986年,日本产业标准调查会制订并出台了吸收式冷冻机的日本产业规格,当时川重冷热工业在售的部分产品并没有达到该规格中的性能(制冷能力和能效)标准,但是,川重冷热工业没有停产不合格机型,而是选择在产品目录中虚假标注其符合日本产业规格,继续销售直至2009年停产。目前,涉事产品仍有近3000台还在运行和使用。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不断爆出篡改质检文件或检测数据、检测人员无相关资质等品质“不祥事”(丑闻),涉及的企业都是日产、马自达、东丽、三菱、神户制钢等这样的行业翘楚。
与这些企业相似,川崎重工在品控上数据造假、检测违规问题,除了有公司内部无法实现质量与成本、效率三者平衡、缺乏监管以及公司治理体制导致问题出现后“下情无法上达”外,长达几十年向客户销售不合格品而未被发现甚至没有遭到质疑,反映出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对“日本制造”品质的盲目信任。
“品质立国”是日本制造业的口号,高品质是日本制产品全球竞争力的来源。对品质的追求,使日本制造业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质量标准体系,最大特征是“品质过剩”:企业内部标准高于行业标准,甚至高于客户需求。
“品质过剩”是战后日本制造业赢得国际声誉和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之一,助力日本在汽车、精密仪器、高性能材料等产业击败欧美国家而异军突起。然而,随着中国、韩国等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品质过剩”给日本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效率压力。面对生产线上出现的大量符合JIS产业规格但达不到企业内部标准的“规格外产品”,出于节省成本、减少浪费并避免交付期违约的考虑,企业通常会与客户沟通,以较低价格或其他优惠条件出厂,而出于对“日本制造”品质的信任,很多客户选择接受这种虽未达到合同约定但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的“规格外产品”,这就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特采”(特别採用,トクサイ)体制。
逐渐地,日本制造企业在“特采”机制道路上越走越远,之前“规格外产品”的判定、申请、审决或二次加工等流程,还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人力与客户沟通,后来制造企业直接在出厂检查上做手脚,更改数据让“规格外产品”变成合格品。
“品质过剩”和“特采”机制的存在蒙蔽了客户的眼睛,导致长年不加质疑地使用“规格外产品”甚至不合乎产业规格的产品。另一方面,当一线员工对不合规格产品能顺利出厂习以为常时,企业内的自查和监管机制必然失灵。
对“日本制造”品质的盲信也造成日本制造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的自满、傲慢与失误。成立于1933年的寺町(テラマチ)以生产农机螺丝起家,对技术和品质的坚持,使之逐渐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零部件制造商之一,其客户遍布建筑机械、机床、军工等多个领域,日本小行星探测计划隼鸟2号采集小行星样本使用的装置,也含有寺町加工的部件。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韩等国家在制造业上逐渐崛起,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对手。面对竞争,寺町的社长仍坚持自信:“我们不会输给中国和韩国的工厂。”他这种典型的心态和此后亚洲制造业迅速的发展态势让寺町对品质的执着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竞争导致订单减少,对技术能力的强调在小批量、短交付期订单上的效率低下,优势变成劣势。
企业领导者的盲目自信和傲慢心态导致发展战略上的失误,尤其是过度投资带来了严重的债务负担。2005年第三代社长接管公司时,公司债务与营业额基本持平,约为20亿日元。尽管新领导人开始改革生产系统、出售利用率较低的机器、减少负债,但为时已晚。2016年,寺町申请进入破产程序,2017年,黎明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收购寺町,并将其更名为黎明机械科技。
尽管没有最终挽救公司,但寺町第三代领导人的改革思路是正确的,即集中发力于技术优势项目,避开与中、韩等国存在激烈竞争的产品,转移生产线以降低成本。实际上,多数日本制造企业也在进行同样路线的改革,将高性能、高精密、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同时高成本的产品生产线保留在国内,而高度相似、高竞争的产品生产线则向海外转移。这样既能保持拳头产品的性能与品质,又可避免低端产品出现不必要的“品质过剩”而丧失竞争力。
此外,很多日本制造企业也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尤其是增加质检流程的自动化设备。比如精工爱普生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将打印机组装和装运前检查流程由原来的人工替换为自动图像检查设置,这不仅可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流程的自动化也可以降低做假和隐瞒的可能性,质量控制更加彻底。
日本制造的“神话”早已破灭,但日本在高精尖产品制造上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和竞争力,“品质立国”的精神仍然没有过时。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我们应该把日本一桩桩“品质丑闻”当作警示,避免蹈其覆辙,除了兼顾质量与成本、效率三者平衡外,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所有行业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要保持警觉和危机感,以长远眼光制定发展战略。
作者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