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江亿院士:我国建筑节能、暖通空调制冷的引领者

媒体滚动

关注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他是我国建筑节能、暖通空调制冷、人工环境等领域发展的重要引领者之一,也是我国建筑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他的成果应用在人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如研究苹果、大白菜等农产品储存保鲜问题,解决城市集中供热、民用建筑空调供暖及建筑节能问题,解决地铁通风问题等。

他就是近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荣获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亿。

多年来,江亿凭借敏锐的目光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从未终止过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心和热爱,为人民百姓衣食住行的健康环境保驾护航。

从解决纺织厂工作环境要求、解决地铁通风问题到发明间接蒸发冷却方法、改进溶液除湿法、研究苹果、大白菜等农产品储存保鲜再到解决城市集中供热、民用建筑空调供暖及建筑节能疑难问题,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非典肆虐,他带领团队深入重灾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展开现场实测,深入分析研究病毒传播规律,在世界领域率先为应对非典通风空调系统的安全运行指明方向。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室内环境安全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视,江亿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专家小组”,为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的空气传播献计献策。

40余年来,江亿负责主持多项技术研发,完成了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怀仁堂等百余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他建立了建筑热环境动态分析模型并率先提出随机过程;提出“室内热环境系统营造热学”原理,以“火积”参数为基础的系统分析优化方法;发明了群智能架构,实现了建筑机电系统扁平化无中心管控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热环境和能耗模拟软件DeST是该领域的国际通用三软件之一;提出的建筑“光储直柔”新型配电方式成为建筑实现零碳运行的有效途径;主持开发的利用核电余热进行水热同产和同送技术,解决了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淡水资源和冬季零碳供热热源需求。

周六,参加全国碳交易论坛;周日,博士生毕业答辩;周一上午,主持中国工程院项目-中国建筑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并做两场专题报告;下午,与国家电网研究团队研讨“实现建筑零碳电力运行技术和政策路径”;周二到周三,参加全国绿建大会,并做大会主题报告和两个专题报告;周四,四节本科课程;周五,主持“光储直柔”项目认证会并做报告……这就是江亿的日常。

“我自己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年清华大学里一句‘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标语,让自己有了深深的社会责任感。”江亿说。

他几十年如一日,严谨求实,勤勉敬业,“多长本事,给社会、给人民干好活”也是他教育学生的口头禅。

下乡,上学,工作,又回到清华求学任教。江亿奋斗在教育、科研第一线已经40余年,培养出博士50多名,硕士30余名。

春华秋实,如今他的学生们也都奋战在科研、高校、企业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暖通空调领域重要的科研及生产力量。

清华任教期间,江亿组建了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创建并主讲建筑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过程模拟分析、建筑热环境系统热学原理、城市能源系统等课程,其中“建筑自动化”获清华大学精品课和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称号。他主持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出版专著20余部,拥有70项发明专利,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出版的《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已发行15卷,是行业公认的指导性著作,并在国际建筑节能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从业四十余年来,从“在新中国阳光下哺育成长”到“心系天下冷暖”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研究,江亿亲历了从“冷”到“热”的过程,是我国建筑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而今,他又在为实现能源的低碳发展努力奋进,积极为我国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北京市科协供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