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际博物馆日丨走进阿曼国家博物馆 感受绵延千年的丝路古韵

央视

关注

国际博物馆日丨走进阿曼国家博物馆 感受绵延千年的丝路古韵

它是郑和船队三次踏上的土地,是《一千零一夜》中航海冒险家辛巴达的故乡,是地处中东却和平得有点不太像我们印象中的“中东国家”,它就是海湾六国之一的阿曼,低调而平静。在这里,平原、沙漠和山地纵横交错,1700公里海岸线绵延风光旖旎。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我们邀请大家一起来参观阿曼国家博物馆,共同探索阿拉伯半岛的文化遗产,感受四千年前的造船技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繁华。

阿曼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马斯喀特市中心,与皇宫为邻,通体洁白庄严如城堡宫殿。博物馆2013年建成开放,共分两层,建筑总面积13700平方米,设有海洋历史、乳香之地、武器盔甲等14个展厅,收藏文物7000余件。

独具中东特色的阿曼短剑

△赛义迪式短剑,圆头剑柄由犀牛角制成,银线皮带和银带扣引人瞩目;剑鞘背部另设一个皮鞘,插了一把备用小刀;剑柄和剑鞘上有凿刻、压印、贴花、透雕和凸点纹饰。

馆内藏品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的,要数阿曼短剑。阿曼男子自古以来就有在腰间佩戴短剑的习惯,兼具礼仪性和实用性,它也被用在国徽上,象征以武力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早期的短剑多为直刃,大约在公元15至16世纪时,适合骑乘时挥砍的弯刃短剑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现在阿曼短剑的标准样式。

2011年,为庆祝时任苏丹卡布斯即位四十周年,阿曼打造了一把世界上最大的短剑。这柄短剑长91.5厘米,最宽处为21.6厘米,现在悬挂在展馆二层的玄关处。

流传四千多年的阿曼香炉

△石灰岩香炉被发现时旁边另有一件已破损的香炉,说明在当时香炉可能已经成为常见的生活用品

石灰岩香炉出土于拉斯金兹,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至前2500年,是阿曼出土最古老的香炉,上面还残留着火烧的熏香痕迹。四千年前就开始熏香,足以证明阿拉伯人对香料的深深喜爱。

乳香是当地最有名的香料,它一直是阿曼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曼南部的佐法尔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生长乳香树的地区之一。五千年前,这里的乳香就远销至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埃及等地。目前,阿曼境内有四处和乳香贸易有关的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老木船再现辛巴达传奇

我们在馆里还能看见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各式船模,反映出不同时期阿曼木船的特点和不同的装饰纹样。

△四千年前的初代阿曼木船模型,由棕榈树龙骨绑上芦苇束、涂抹沥青制成。

作为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阿曼就开始广泛进行海上和陆路贸易活动,并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造船中心。

△“苏哈尔号”模型,采用阿曼传统造船技艺,不用一根铁钉,以椰棕搓成的绳子将造船用的木板连结。

阿曼北部的苏哈尔曾是波斯湾和印度洋贸易通道上活跃的贸易中心及港口,在与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一千两百多年前,阿曼航海家阿布·奥贝德(传奇航海家辛巴达的原型人物)从苏哈尔起航,向万里之遥的大唐王朝航行,历尽千难万险,成功抵达广州。

丝路贸易上的商品往来

△郑和船队海船模型,仿明代海船形制。

在“乳香之地”展厅,最大的一件展品就是郑和船队的宝船模型。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率领百余船、2.7万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次远航西洋,其中就有三次抵达阿曼马斯喀特、萨拉拉等重要港口城市。随着商贸交流愈发频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繁荣。商船将亚麻、羊毛、香料带到中国,也把丝绸、陶瓷、樟脑等货物带向阿曼。当时,中国瓷器是阿曼人婚礼上最高级的礼品,阿曼的乳香、没药也深受中国皇室喜爱。

△苏哈尔之狮,中国烧制,公元10世纪晚期(宋朝);作品形象:药师佛身披袈裟、手执一罐药酒坐在莲花宝座上,座下是一只咆哮的狮子。

△左下:中国清朝景德镇青花罐 右下:中国明朝景德镇青花碗

馆内藏品还包括数百件珍贵的中国瓷器,其中大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博物馆二层展出的苏哈尔之狮、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等文物,是千百年来中国和阿曼两国历史交往的见证,反映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与辉煌。

监制丨穆莉

制片人丨李超

记者丨江浩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