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警惕快递二维码成消费侵权“牛皮癣”

媒体滚动

关注

李英锋

快递二维码广告本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广告中的侵权套路和陷阱

前不久,天津市民王先生在收到的快递盒上发现一则二维码广告,广告称“19元充值100元话费”。王先生扫码并支付了19元,结果并未充值到话费,而是显示开通了某App会员。王先生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身边的朋友,发现不少人都遇到过快递盒二维码广告陷阱——有的充值后没有得到相应的优惠,有的下载了一堆App也没有获得奖品。

乍一看,快递盒(或快递单)上的二维码广告福利多多,但其实,所谓的福利大派送很可能是“忽悠大派送”,轻则成为商家推介软件产品、营销造势的免费“小喇叭”,重则泄露隐私信息,被误导消费,被骗取钱财。

快递盒二维码广告营销套路已不是新鲜事,而是一种已经存在较长时间的伎俩。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085亿件。另据报道,近期安徽省消保委对1111份快递单样本进行测试、统计和分析发现,674个样本中含有二维码广告,占比高达60.67%。这一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海量的快件,海量的二维码广告,即便只有部分二维码广告有违法问题,有消费陷阱,也会威胁、侵犯大量消费者的权益。

对于具有共性、影响广泛的快递二维码广告违法侵权问题,邮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该积极介入,加强排查,开展全面整治,找出违法广告的投放源头,确定责任环节,依法处置,并辅以失信惩戒措施,拉出广告“负面清单”,划清法律底线和边界,倒逼商家增强自律

意识,远离违法侵权情形,规范广告营销行为。

作为关键主体的快递公司应承担把关责任,不允许商家粘贴广告,或者采取必要的清除、屏蔽措施,并及时报告监管部门。消费者面对快递二维码广告的诱人“福利”也应该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冲动,不随意扫码,遭遇二维码陷阱后,则应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投诉举报,积极维权。

快递二维码广告本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广告中的侵权套路和陷阱。相关各方只有以问题为导向,共担责任,形成合力,才能给快递二维码广告全面“排雷”,把快递二维码广告推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诚信、绿色、安全的广告营销环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