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好书推荐|《周期》投资机会、风险、态度与市场周期

巨丰投顾

关注

经济、企业、市场,和天地一样,也遵循一再重复的模式有规律地运行。有些重复发生的模式,大家一般称之为周期。促成经济周期、企业周期、市场周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自然发生的现象,更加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人类心理的起起伏伏,第三是由前面两个因素所导致的人类行为。

作者 | 霍华德·马克斯

编辑 |王瑾熙

通过本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巨丰投顾”)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特定客户参考。因本公众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巨丰投顾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本文为《周期》书籍的摘选内容:卓越投资人比一般投资人强在哪里?卓越投资人的感觉更好,更能想象出抽奖箱里大概有哪些彩票,因此他们更能判断花钱买彩票参加抽奖值不值。换句话说,卓越投资人,其实和其他所有投资人一样,都不知道未来究竟会怎样,但是,卓越投资人对未来趋势的理解明显超过一般投资人。我们在周期上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的赢面就会变化。如果不能相应地改变我们的投资占位,我们面对周期就会消极被动。换句话说,我们忽视了主动调整以改变胜率的机会。但是我们如果既懂周期又会利用,就可以顺应周期的趋势把投资做得更好:当赢面对我们更有利时,我们可以增加赌注,投入更多资金买入资产,提高组合的进攻性;相反,当赢面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我们可以退出市场,把钱从赌桌上拿回来,增强组合的防守性。在我看来,在某具体的时点上,要优化投资组合布局,最有效的方式是要决定在进攻和防守之间保持什么样的平衡比例。我相信,攻守平衡应该与时俱进,以应对投资环境的整体变化,以及投资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在其周期中所处位置的变化。关键在于“校准”。你的投资规模,你在不同机会上的资本配置比例,你持有资产的风险,所有这些都应该校准,你将一个从进攻到防守的连续体作为标尺来校准……当得到价值的价格相当便宜时,我们应该积极进攻;当得到价值的价格比较昂贵时,我们应该撤退防守。关键的一点是,投资人生活的这个世界,周期上下震荡,钟摆来回摆动。周期震荡,钟摆摆动,有很多形式,涉及很多种类的现象,但是它们背后的根本原因及其产生的模式有很多共同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甚至多年之后仍然如此。马克·吐温有一句话很有名,尽管并没有证据表明这句话确实是他说的:“历史不会重演细节,过程却会重复相似。”不管马克·吐温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它都很精彩,概括了本书所讲的很多东西。周期有很多方面,比如原因及其细节、时间及其持续时间,它们都会变化,这一点虽然不同于历史,但是周期都会呈现上涨和下跌(背后都有相似的原因),这种模式会永远重复出现,引起投资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投资行为的变化。事实上,经济、企业、市场的表现在短期内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人类并不是像自然因素和物理因素一样稳定,相反,人类行为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这往往因为人类“心理”方面的变化。周围环境变化,人类行为也肯定会随之变化……但是有时候,尽管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人类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我前面说过,周期的波动起伏都围绕着中心点。周期的中心点——人们经常视其为长期趋势、常态、均值、平均值,或者称之为“中庸之道”——(大家一般都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这个水平是“正确且合适的”。周期若处于极端状态,大家会认为此时失常了或者过度了,通常周期会回归正常水平。一种事物处于周期性波动时,大部分时间不是高于均值,就是低于均值,最终在走到极端后,又会反转向均值的方向回归,通常它都会符合这样的规律。从处于周期的极端最高点或者极端最低点,回到中心点,这一过程经常被称为“均值回归”。均值回归这种趋势很强大,也很有道理,在大多数行业都是如此。但是,当回顾前面我们所列出的周期各阶段时,你就会看到,周期模式通常包括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既有均值回归,从极端的最高点回归中心点(复苏、反转、再次复苏三个阶段),也有均值偏离,从理性的中心点移向非理性的极端(上涨、下跌、再次上涨三个阶段)。合理的中心点,经常发出一种磁性般的吸引力,将其周围周期性摆动的事物,从极端拉回“常态”。但是事物回归中心点之后,却往往不会在此停留很长时间,而是继续摆动下去。正是这股力量,让事物从一个极端摆回中心点。这股力量会继续发挥作用,让其在到达中心点后,继续摆动下去,而且越摆越远,摆向另一个相反的极端。这种周期模式十分可靠,我们要学会识别和接受,这一点非常重要。细节会变,比如摆动的时机、时长、力量、速度,以及这些细节背后的重要原因。这些周期的细节部分,可能都属于马克·吐温所说的“历史不会重演细节”。但是周期的细节背后的基本运动模式,往往非常相似。牛市过后熊市到来的信号基本一样:过度的乐观情绪是一件危险的事;风险规避是维护市场安全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过度慷慨大方的资本市场最终会导致不明智的融资,造成参与者发生危险。概括来说,具体细节就像音符一样并不重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基本模式就像主旋律一样至关重要,绝对有再次出现的趋势。理解这种趋势,并能够识别再次出现的同一模式,是我们应对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期经过中心点后会继续移动,偏离中心点。周期偏离中心点的程度越失常,越过度,就越有可能引发大混乱。周期如果向一个极端点摆动得越远,回摆的力度就可能越猛,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因为促使周期运行到顶部阶段的有效行为,在周期运行到其他阶段时,其效果就会变差,甚至会起反作用。换句话说,随着周期从中心点向极端靠近,周期所造成大混乱的 潜力变大:经济增长“太快了”,企业盈利增长“太好了”,股价上涨 “太高了”,其结果往往会是涨得越高,跌得越惨。股市小幅上涨之后,必有回撤,股市中幅上涨之后,必有回调。牛市之后,必有熊市。大泡沫之后,必有大崩盘。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事件是一个接一个地按照固定不变的顺序发生的:先是一波上涨阶段,后面跟着一波下跌阶段,后面又是一波新的上涨阶段。但是要完整理解周期,这还远远不够。在周期存续期间发生的这些事件,不应该只被看作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地发生,而应该被看作一个事件引发下一个事件,因果关系远远重于先后顺序。我所称的周期性现象,并不是完全来自机械的、科学的、物理的运动过程,有时它们与此根本无关。周期如果能像科学一样有规律可循,就会很可靠,也很容易预测,但是我们也很难从中获利。(这是因为巨大的利润来自同样的事情有些人比其他人看得更准,如果周期完全可靠也完全可以预测,那么世上根本不会有见识高人一筹的人了。)有时,这些不是特别规律的周期有一个基本原则(有时候,它们也没有),但是大部分变化都要归因于人类在创造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人类参与这个创造周期的过程,由此导致人的情绪和心理倾向影响周期现象。概率或者随机性也对某些周期影响很大,人类行为也对这些周期的生成有很大影响。这些周期能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行为,但是这些周期的波动有随机性,因此它们也不可靠。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类的行为。我们努力想要看透人生,方法是识别模式,进而找到人生获胜的公式。这条路,说起来很简单,但在很大程度上,做起来很复杂,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随机性,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况,人们的行为却前后不一,甚至他们即使想和上次做得一模一样,也很难做到。过去的事件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未来的事件肯定也会如此,我们肯定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这让人感到不高兴,因为随机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运气,让我们的人生难以预测,难以制定规则,难以永保安全。因此我们寻找那些可以让自己理解事物的解释,而且经常做过了头。我们在投资上确实如此,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为什么心理和情绪钟摆很重要?我在本书里所谈的经济周期、企业周期、信贷周期、市场周期向上摆动或者向下摆动会走过头,主要因为(也代表着)投资人的心理和情绪走过头了。企业周期、金融周期、市场周期,在上行阶段大多都会走过头,不可避免地在下行阶段也往往会走过头。这种周期容易走过头的现象,都是投资人心理和情绪钟摆摆动过度所造成的结果。因此,理解和警惕这种心态的过度摆动,是对投资人的入门级要求,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避免周期性波动走极端所造成的伤害,也才有希望从中获得盈利。我们一提到增长和升值,就会让人感觉是“对的”,是“健康的”。但是如果这些市场参与者以那些股市长期收益率的正常水平为参照来建立自己的投资行为,那么整个投资世界会更加稳定,不可能会有狂风巨浪,他们也不会轻易犯错。相反,投资人往往不满足于获得长期正常的收益率水平,而是时不时地总想得到更多的收益,这种内心的贪婪种下了祸根,反而让投资人高位追涨,结果他们最终实际得到的收益更少,连长期平均水平也达不到。投资收益率能够达到正常的平均水平,即相当于企业红利加上长期潜在盈利增长率,投资人就应该心满意足了,但这种中庸之道并不符合人的本性。投资人的立场很少保持客观、理性、中立、稳定。首先,投资人表现出高度的乐观主义、贪婪、风险忍受、信任,这些心理和情绪所导致的行为是争抢着高价买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但潜在的收益随之下滑,风险提高。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也许是一个引爆点一下子炸开了,投资人心理和情绪发生大转变,他们变得悲观、恐惧、风险规避、怀疑,这样的心理和情绪所导致的行为是争抢着低价卖出,由此引发资产价格下跌,潜在收益随之提高,风险随之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中的每一组现象往往是按照同一个步调发生的,而且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的摆动幅度,往往超过按正常推理所得出的波动幅度。其中有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会在两个极端“非常好”和“不是那么好”之间摆动。但是在投资界,我们的感觉钟摆所摆动的两个极端是“好到完美无缺” 和“坏到无可救药”。钟摆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在摆动弧线“幸福的中心点”几乎不作停留,只是一晃而过,即使是在中心点附近的合理区间内,摆动的时间也相当短。人们的情绪首先是完全否定,后来是彻底投降,之后又变成完全肯定。在钟摆摆动到极端时,会出现有一个良性循环或者恶性循环的过程。事件大多数都是利好的,心理和情绪也是乐观的,那么那些负面的变化往往会被忽视,对每个事件人们都从有利的方面来解读,经常认为事情不可能转变成坏事。人们预期将来会好上加好的理由,听起来非常有道理;过去的约束和正常水平遭到人们忽视,或者被人们找理由合理地规避了;任何一个人如果提出美好未来的实现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被人看作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老古董。大家都认为,未来赚钱的潜力是无限的。资产价格上涨,反过来又鼓励更加乐观的乐观主义。那些卓越投资高手能够抵抗得住外部的影响,保持情绪上的平衡,理性地采取行动,既看到有利的事件,又看到不利的事件,在考虑这些事件的时候保持冷静客观,在分析这些事件的时候不带感情色彩。但是真相是有时候,兴奋和乐观的心理和情绪会导致大多数投资人看待事物过于积极。有时候投资人心情抑郁,情绪悲观,会让他们只看到坏事件,解读这些事件的时候也会只往坏的方面想,做消极悲观的解读。拒绝跟着感觉走,不过于情绪化,是投资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这些两极分化,不管是两极中哪个极端主导,事实都是很容易被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对于投资人来说的意义,对于那些客观的观察者来说,应该是很明显的。但是,之所以市场钟摆摆动到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的情形会发生,是因为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情绪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就像羊群成群结队地一起跑一样,这个道理很简单。风险是投资中最主要的变量。这让我得出一个结论: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投资人总体看待风险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行动,对于塑造整个投资环境来说极其重要,而我们会发现自己身处于这个投资环境之中。在这个时间点,看清楚整个投资环境的状况非常关键,决定了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自己应该如何看待风险,以及如何据此采取行动来应对风险。评估风险态度所处于的周期位置,正是这一章要讲的内容,也许可以说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顺风顺水的好日子,让投资人变得更加乐观,放松警惕,就算只有微薄的风险溢价,也愿意做出有风险的投资。不仅如此,因为投资人 不是那么悲观,也没有那么警觉,对风险 – 收益连续统一体更安全的那一端的投资就失去了兴趣。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高风险资产的价格上升,超过了那些相对而言更安全的资产。所以,有一点你听了并不会感到吃惊:在好日子里,人们会比在糟糕的日子里做出更多不理智的投资。尽管高风险资产的价格上升意味着,那些更有风险的投资能带来的预期风险溢价,会明显低于投资人在糟糕日子里更加关注风险时所做的投资,但是投资人还是会在好日子里做出更多不理智的投资。你会明白投资人都觉得风险低的时候,风险其实是高的。风险最大的时候,风险补偿恰恰是最低的(这意味着此时是最需要风险补偿的时候)。经济学所谓的理性投资人竟然是这个样子!我认为,以上所有这些关于风险讨论的关键在于,投资风险的最大来源就是相信根本没有风险。普遍的风险容忍是后来市场下跌最明显的征兆。但是因为大多数投资人都遵循着前面所描述的这种过程,一步一步地提高风险容忍度,所以他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本来应该因察觉到风险而变得谨慎小心,却很少有人能察觉到,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正是他们的风险规避程度不足,追涨买入,推高价格,然后继续追涨买入,结果导致自己在牛市顶峰大量买入。他们在牛市里让轻松赚大钱的梦想冲昏了头,根本察觉不到一丝风险。现在市场下跌,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这些投资人变成压低价格,在底部割肉卖出。最近市场跌得很厉害,这些投资人亏得很厉害,心痛得很厉害,他们的想法完全变了。以前在牛市里顺风顺水时,他们的想法是投资无风险,轻松赚大钱。现在熊市来了,这些投资人的想法变成投资有风险,容易亏大钱,自己既然不懂投资,就不应该瞎折腾。这样的结果是,投资人的风险态度发生了一个 180 度大转变,从风险规避不足,变成风险规避过度。在恐慌的时候,人们用百分之百的时间确定不会有任何损失……其实在这个时候,他们应该担心的反而是,可能会错失极佳的投资机会。极端的否定态度加上夸大的风险规避,可能导致价格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了,再亏损,看起来是高度不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这个时候亏钱的风险反而是最小的,正如我在前面所指出的,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是相信根本没有风险。用同样的说法,最安全(也是报酬最丰厚)的买入时机,通常是在每个人都相信根本没有赚钱希望的时候。每个人都失去赚钱希望的时候,却是你最有赚钱希望的时候。随着风险态度从高到低来回摆动,投资机会也从盈利到亏损来回摆动。市场顺风顺水的时候,资产价格就会飙升,投资人往往以为未来一片光明,风险是朋友,赚钱很容易,每个人都感觉良好。这意味着,只有极少的风险规避包含在定价之中,因此这样的市场价格充满了危险。投资人变得过度风险容忍,而此时反而是他们最应该提高风险规避意识的时候。后来诸事不顺,市场转头向下,投资人的情绪也急转直下。投资人会把市场看作容易亏钱的地方,风险大到需要不惜任何代价规避,所遭受的损失会令人非常沮丧。正如我在上一章中所说的,过度小心谨慎的气氛笼罩整个市场,结果:(1)没有人会接受在定价中纳入哪怕是一 丁点儿乐观主义的可能性;(2)投资人根本不可能接受“太糟糕,但不可能是真的”的假设。正如风险容忍在市场顶部会高到无限高一样,风险容忍在市场底部会低到无法再低,人们简直不允许存在任何风险。这样极端的负面看法,导致市场价格跌到底部,以至投资人在这么低的价格水平买入,亏损是完全不可能的,而盈利却是十拿九稳的,而且收益率极高。但之前市场下跌的刺痛感仍在隐隐作痛,让投资人只想提高风险规避,只愿意坐在一边观望,尽管价格处于最低水平(风险自然也是最低水平),他们却碰都不愿意碰。明白投资人如何思考和应对风险,也许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最重要的事。简单地说,投资人过度风险容忍会助推市场大涨,形成风险,而投资人摆动到过度风险规避,则会压抑市场,创造出一些最伟大的买入机会。投资人风险态度的波动震荡或者反复无常,既是某些周期造成的结果,也是其他周期的放大器。风险态度周期总会这样,没办法,可能人的心理和情绪天生就是容易走极端,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人的心理和情绪容易变得过于乐观和过于风险容忍,而当情形掉头向下的时候,人们又容易变得过于担心和风险规避。这意味着人们最想买入的时候,反而是最应该小心谨慎的时候,人们最不愿意买入的时候,反而是最应该激进地买入的时候。卓越投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地做到反众人之道,进行逆向投资。资本或者信贷可获得性的变化,构成了对经济、企业、市场最基本的影响之一。尽管信贷周期对于证券市场的人士来说,不如本书中所谈论的其他周期的名气那么大,但是我认为,信贷周期的重要性最高、影响最深远。当信贷窗口打开的时候,资金很充裕,而且容易获得,而当信贷窗口关闭的时候,信贷资金很少,而且难以获得。最后,有一点非常重要,你务必牢记在心,就是从窗口大开到窗口关闭,可能只在一瞬间。要让你更加完整地理解信贷周期,我还要讲很多东西,包括这些周期性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但是信贷周期会一下子从窗口大开到窗口关闭,这点非常关键。经济繁荣带来信贷扩张,信贷扩张导致不明智地滥发贷款,滥发贷款产生重大损失,重大损失让贷款人停止发放贷款,贷款停止就让经济繁荣中止了,就这样一环扣一环,连锁反应无休无止。要找到市场走到极端的理由,我们经常需要像录像回放一样,回顾几个月前或者几年之前的信贷周期。很多疯狂肆虐的大牛市之火,都是因提供资本的意愿大幅高涨而被煽动起来的,而这样的项目和投资往往是不明智的。同样,大多数大崩盘发生之前,市场完全拒绝提供融资给某些企业和行业,甚至所有想要借钱的人。和信贷周期打交道,关键在于识别信贷周期到达顶点时候的情况:事情都进展良好,有一段时间了,传来的都是好消息,风险规避低,投资人都渴望投资。这让借款人筹集资金很容易,从而导致贷款机构、债券投资人争抢提供这些资金的机会。其结果就是:融资变得便宜,信贷标准降低,做融资交易没有好处,不理智地进行信贷扩张。牌在借款人手里,不在贷款人手里,也不在投资人手里,因为这个时候信贷窗口大开。此时,市场所传达的含义应该很明显了:务必谨慎前行。完全相反的一面真的出现了,因为这时周期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信贷周期下行到最低点,在这个时候,事情的发展变化令人不高兴,风险规避提升,投资人心情沮丧。在这种环境下,没有人愿意提供资本,信贷市场冻结了,计划好的证券发行无人问津。这把牌又回到了资本提供者的手里,而不是在借款人手里了。因为这时借钱很难,借款人通常拿不到资本,那些手上有资本又愿意把资本拿出来的人,就能运用严格的审核标准,坚持要有坚实的贷款结构安排和保护条款,并要求高预期收益率。正因如此,投资人获得了安全边际,而安全边际是卓越投资所必需的。当上述这些情况出现时,投资人应该转变为积极进攻的投资模式。卓越的投资并不是来自买的资产质量好,而是来自买的资产性价比高——资产质量不错且价格低,潜在收益率相当高却风险有限。满足这些条件的最佳买入机会,多数是在信贷市场处于其周期中不是那么兴奋地扩张,更多的是恐惧地收缩的阶段。信贷周期猛地关上大门的阶段,最有助于形成到处都是便宜货的状况,比其他任何因素的作用都要大。20 世纪 70 年代,我得到了人生的一份大礼,有一位投资人,他比我年纪大,也比我有智慧,告诉我一条投资真经 “牛市三阶段”:第一阶段,只有少数特别有洞察力的人相信,基本面情况将会好转;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情况确实好转了;第三阶段,每个人都得出结论,基本面情况将会变得更好,而且永远只会更好。越是真理就越简单。听了牛市三阶段理论后,我一下子开窍了,也开始注意到了投资人的心理经常会走极端,而这些极端心理会对市场周期产生极大影响。就像很多伟大的名言警句一样,牛市三阶段言简意赅,却表达出非常高深的大智慧其实,牛市三阶段讲的就是投资人态度的变化:一是特点,投资人的态度多么容易变化;二是过程,在市场周期波动的整个过程中,投资人态度的变化有什么模式;三是影响,投资人的态度如何助长投资决策错误。牛市第一阶段,尽管存在基本面改善的可能性,但是大多数投资人不具备这样的洞察力,自然看不出来,也就不会珍惜其蕴藏的投资良机,证券价格里面包含的乐观主义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通常情况下,第二阶段发生在股市大崩盘、股价一路暴跌之后,这一波暴跌彻底摧毁了股价,同样也彻底摧毁了投资人的心理,让投资人像羊群一样对股市由爱转恨,投资人亏了大钱之后,发誓从此永远地离开股市,此生再也不碰股票了。牛市第三阶段,也是牛市最后一个阶段,情况正好和第一阶段的相反。基本面的事情发展顺利,且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而且已经强烈地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了。这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情绪,投资人简单地推论基本面改善将会持续直到永远,对未来非常乐观,因此把买入报价提升到很高水平。树肯定不会长到天上去,但是在牛市的最后阶段,投资人的行为表现得好像他们相信树真的会长到天上一样……而且投资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他们所感觉的公司收益会有无穷成长潜力的热门股。投资人因为相信高成长性而支付高价去买热门的成长股,结果事实证明他们过高地估计了成长性,几乎再没有其他事比这种用高价购买伪成长股所付出的代价更高的了。从以上牛市三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牛市第一阶段,几乎没有乐观的理由,只有特别有洞察力的少数人才敢于买入,且买入的成本极低,资产未来可能会有巨大的升值空间。但是在牛市第三阶段,很多投资人此时都会跟风买入,因为当时的市场过度乐观,投资人必须要支付高价才能买到,结果后来亏得很惨。应该注意到最重要的事是:心理乐观成分大到最大限度,能够拿到的信贷额度大到最大限度,价格涨到最高,预期收益低到最小限度,风险大到最大限度,几乎同时这些因素都达到极限了,通常此时就是最后一波疯狂追涨买入突然发作的时候。与市场周期上行阶段涨到“头部”时的情况不同,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正好完全相反,它发生在市场的“底部”:心理落到最低限度,信贷融资处于最低点,人们几乎融不到资,价格跌到最低,潜在收益率升到最高,风险降到最低,最后一个乐观的投资人也举起了白旗表示投降,跟风杀跌卖出了。全球金融危机构建的基础环境都是金融体系和信贷周期内生的。那些构成全球金融危机基础的发展变化,既不是整个经济体系大繁荣导致的,也不是企业盈利普遍大涨导致的。这些关键事件并没有发生在整个企业环境或者范围更大的世界环境中。相反,全球金融危机大体上是一个金融现象,完全由那些金融玩家的行为所导致。创造这种周期的主要力量是:十分容易得到的资本;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谨慎,以致不受约束和制约的热情泛滥于整个过程中;非常富有想象力的金融工程;贷款决策和贷款保有分开;不负责任和露骨的贪婪。现在大家的普遍看法都是负面的:“金融体系可能会完全崩溃。”因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最后它只能因崩溃而停下来。因为大家的普遍看法是情况会坏下去,所以制造错误的机器开始反转,开始制造相反方向的错误。没有贪婪,只有恐惧;没有乐观,只有悲观;没有风险容忍,只有风险规避。人们不能看到事件的正面,只能看到事件的负面。没有人愿意积极正面地解读消息,只会负面地解读消息。人们不会想到好结果,只会想到坏结果。大家都在说的底部到底是什么意思。底部就是周期跌到最低价格的那个时点。因此底部可以被看作最后一个持有人也恐慌地卖出股票的那一天,从此再也没有人卖出了,从此买方占了上风。不管什么原因,底部就是下跌的最后一天,因此底部就是市场到达最低点的那一天。(当然这些定义都是高度夸张的。“底部”“顶部”,这种说法其实指一段时期,而不只是一天。因此,最后一天这种说法在大多数时候仅是说说而已。)市场到达底部,从此价格开始上升了,因为剩下的那些持有人再也没有一个会投降卖出了,或者因为那些买家现在买进的力度超过了那些卖家卖出的力度。我在这里想要讲的问题是,“应当什么时候开始买入”。我要引用前 面的章节中我提到过的一个说法——“跌落的小刀”—— 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市场快速下跌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可不会想去抓住跌落的小刀”,换句话说,“趋势是向下走的,根本没办法知道什么时候下跌会停止,所以我们非要现在去买吗?还是等到我们确认价格已经跌到底部,我们再出手买入吧”。通常只有在市场下滑的时候,我们想要买的东西才能买得最多,因为这个时候,卖方才会在实在扛不下去了的时候宣布投降,大量低价割肉卖出,有人大量卖出,你才有机会大量买入。与此同时,那些不愿意“抓住跌落的小刀”的人都躲到一边,不敢出手。没有人跟你抢着买,你才能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但是一旦市场跌到了底部,下跌停止了,按照定义,这个时候就没有卖家在卖出了,此后市场会迎来一波反弹,那就是买方主导的市场了。一波下跌之后,卖出离开市场,由此不能参与后面的周期性反弹,是投资大忌。周期的一波下跌会让你的账面出现亏损,只是账面上一时的浮亏,并不是致命的永久性亏损。你只要能够一直持有,直到周期走到上升阶段,就能享受到大幅反弹的收益了,原来账面上的亏损也能弥补回来了。但是你如果在市场跌到底部时卖出了,就把一个周期向下波动所造成的账面浮亏变成了永久性的损失,这才是最糟糕的事。弄懂周期,挺过周期的下跌阶段,坚持等到周期反弹阶段的到来,需要我们一要在情绪上有资本,能忍住不割肉,二要在财务上有资本,在需要时能追加保证金甚至补仓。要想投资成功,这两种资本都必不可少。如果市场是一台计算器,在计算证券的价值时,其依据只限于公司基本面,那么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程度就不会太大,和公司现在的盈利以及未来的盈利预期的波动幅度基本一致。其实,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本来应该小于公司盈利的波动幅度,因为公司的季度收益变化往往时间一长就被抹平了,除此之外,季度收益变化未必能反映出公司的长期盈利潜力的真实变化。然而,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通常会远远大于公司收益的波动幅度。当然,这主要由于心理方面、情绪方面及其他非基本面的原因。因此,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过于夸大了基本面的变化。财务上的事实和数据,只是市场行为的起点;投资人保持理性,只是例外情形,而不是规律;理论上,投资人是经济人,会冷静地评估财务数据,然后完全不动感情地设定资产的合理价格,其实市场极少把时间用在这种事情上。投资人的目标是合理布局资本,以从未来的发展变化中获利。投资人希望能做到,市场上涨时自己投入的资本更多,而在市场下跌时自己投入的资本更少,持仓更多的是涨幅大或者跌幅小的资产,而持仓更少的是涨幅小或者跌幅大的资产。投资人的目标很清楚,问题是如何能实现这个目标。既然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看透未来的能力,我们如何能够现在就布局投资组合来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我认为,答案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理解市场现在处在其周期的什么位置,以及其所传达的市场未来的走势。正如我在《投资最重要的事》那本书中写的:“我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我们将来会去哪里,但是我们最好搞清楚我们现在正在哪里。”讲了这么多周期知识,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现在投资人的心理周期和估值水平周期的钟摆摆到了什么位置。有时候,投资人会拒绝买入,甚至还要卖出,因为这个时候,投资人的心理过于积极,给予股票过高的估值水平,导致股价飙升到顶点。有时候,投资人应该买入,因为这个时候投资人看到市场一直下跌,心理和情绪低落,甚至垂头丧气,结果陷入恐慌情绪,抛弃估值标准,急于低价抛售,不管价格多便宜都要卖,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很多物美价廉的便宜货。正如约翰·邓普顿爵士所说的:“在别人都沮丧地卖出的时候买入,在别人都贪婪地买入的时候卖出,这要求你有极大的勇气,也会给予你极大的回报。”这里的关键在于“推理”(我最喜欢的词之一)。由于媒体的报道,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每天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在努力了解日常事件背后的市场参与者的心理与投资环境,并进一步思索我们该如何相应地采取行动呢?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力求了解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含义。当其他人盲目自信、积极买入时,我们应加倍小心;当其他人不知所措或恐慌性抛售时,我们应该更加积极。这些心理和情绪因素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投资人相信过去的估值指标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你可以完全不予理会。投资人情绪很高,市场价格会涨得更高,让他们高位追涨买入也能赚钱,这时候他们发现很容易找到理由,解释这些资产应当不受历史正常估值水平的限制。这种解释通常会用一句话开头:“这次不一样了。”仔细留意,这是一个凶兆,代表投资人的警惕怀疑态度消失了。与此类似,在市场崩盘时,资产价格之所以会暴跌,通常因为投资人内心认定,过去支持估值的因素没有一个值得信任。“这次不一样”,是投资世界最危险的 5 个字,特别是在市场价格走到历史上极端估值水平时就更加危险,可是这个时候说“这次不一样”的人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说“这次不一样”,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是,过去产生周期循环的规则和过程已经暂时中止了。但是过去金融市场的周期波动,并不是由于物理规律或者科学规律发挥作用而产生的。在科学上,前面有因,后面就会有果,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非常稳定可靠的,每次重复都有同样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发生 A,那么就会发生 B”。但是在金融世界和商业世界尽管确实也有一些基本原理发挥作用,但是由此总结出来的真理,和科学上的真理有非常大的不同。究其原因,就像我多次重复说过的那样,因为有人参与。人的决策对经济周期、企业周期、市场周期产生了巨大影响,事实上,经济、企业、市场的构成要素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易。而人做的决策,并不是科学的。关键人是有感觉的,而且人才不会让那些所谓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科学规律绑住手脚。人总会把情绪和性格上的弱点带进自己的经济决策和投资决策中。人们会错误地在本来不该过于兴奋的时候变得特别兴奋,又会错误地在不该过于沮丧的时候变得特别沮丧,这是因为人容易在诸事顺遂的时候过于夸大周期上行的潜力,而人又容易在诸事不顺的时候过于夸大周期下行的风险,因此人的参与会让趋势走到周期的极端。周期定位。根据你对主要周期定位的分析,判断周期目前所在位置及未来趋势,决定你对投资组合的风险定位——更多地承受买入而出错的风险,还是更多地承受不买而错过的风险,或者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资产选择。决定要配置哪些市场、市场利基、具体证券或资产,以及要重仓配置还是要轻仓配置。周期定位和资产选择是投资组合管理的两个主要工具。也许这么说过于简单化了,但是我认为,投资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被纳入一个或其他要素中。周期定位主要包括:在激进和保守之间进行选择,也就是增加和减少暴露在市场波动之中的投资仓位。投资成功的秘诀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深思熟虑地分析市场现在所处的周期位置;第二,基于分析提高进攻性;第三,结果证明你是对的。这几点可以总结为周期定位的“技能”或者“阿尔法”。当然,第三条结果证明你是对的,完全不在任何人的控制范围之内,特别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随机性,所以结果证明你是对的,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这样,即使是技能纯熟的投资人,而且推理判断做得相当好,也未必每次都能被证明是对的。

我的看法是,你想要在理解市场周期的基础上改变投资组合布局,以此来提升长期投资业绩,这种想法完全合情合理。但是有一点对于你来说至关重要,你一定要理解,这种想法要求你具有高超的技能,且真正实现这种想法非常困难。重要的是,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希望大家不要过于关注每天市场短线的上涨和下跌,这些都是如芝麻一般的小事,而要关注一生只有一次的周期走到极端的情况,这才是如西瓜一般的大事(最近看起来不是一生只有一次了,而是每过十年都有可能发生一次市场走极端 的情况),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我已在第12 章提供了一些典型的案例。首先,大泡沫和大崩盘这两种极端行情,特别是它们形成的过程,非常清楚地描述了周期的运行模式,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其次,正是遇到这些市场走到极端的情况,我们才可以得到预期可能性最大的投资成功的机会。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的关系有上中下三种情况:中间区域是定价“公允”,上下两个极端是定价“太贵”和定价“便宜”。当然,市场走到定价太贵和定价便宜两个极端,肯定要比其他情况能够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结果是:第一,经常很难区分市场定价到底是贵是贱,也很难经常做到正确区分。第二,因此在中间区域区分市场定价是贵是贱,不如在极端区域区分市场定价是贵是贱,这样更有可能赚到大钱,而且在中间区域区分市场定价是贵是贱,也不如在极端区域更加可靠。发现市场走到极端,并且能利用走到极端的市场,真的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方法了。而且我相信,这种事情做起来很可靠,前提是你能系统地深入分析,有洞察力(或者对历史很精通),而且做事沉着冷静、不动感情。可是,这也意味着,你别指望能够每天、每个月,甚至每年都能做出能赚钱的决策。根据周期选择投资时机的合理性,只取决于你对选择投资时机的期望。你如果经常想要察觉到我们所处周期的位置,而你的目的是推断“明天会发生什么情况”或者“下个月会发生什么情况”,就不可能成功。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想耍小聪明”。要做出很好的区分并不容易,没有人能够经常或者持续地做到精细地区分市场的定价,没有人能靠这个本事显著地提高投资业绩。也没有人知道,根据周期定位推断市场可能的走势时,什么时候这个“可能”会变成现实。彼得·伯恩斯坦认为:“未来并不是我们能够提前知道的,但是明白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知道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很正常的。我们出错并不是因为发生那些可怕的悲剧,也不是因为推理上出现可怕的漏洞,甚至不是因为像在大多数情况下那样碰上坏运气。我们之所以会出错,是因为出错是行动的特权,而任何行动都取决于完全不可预知的未来……”人容易走极端的倾向,永远不会终止,因此,这些极端最终必须得到修正,而不是周期的发生会有改变。经济和市场从来不是走一条直线,过去不走直线,未来也肯定不会走直线。这就意味着,投资人能够理解周期,就能够找到赚钱的良机。书籍信息:

主书名:周期 副书名:投资机会、风险、态度与市场周期

作者:[美]霍华德·马克斯  译者:刘建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