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人才需求一年扩10倍 供给跟不上怎么办
双碳目标设立后,从业者人数已扩张十倍,未来4年预计还将增长5-10倍
文 |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在2020年9月设立后,经济社会转型随之而来,相应的人力资源转移也在悄然进行中。
与多个行业裁员收缩形成鲜明对比,双碳行业规模正在急剧扩张。2021年,一家成立十余年的碳咨询公司一改员工数量每年增长10%左右的历史,实现人数翻番;全国碳市场管控的火电企业均新增了数个甚至数十个碳排放相关岗位;一些原本未涉及碳相关业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例如四大审计师事务所,也纷纷设立或者扩大了碳相关业务部门。
《财经十一人》综合多方信息了解到,双碳相关从业者已从此前的约1万人,增长至目前的10万左右,2025年预计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会增长至50—100万人。
2021年3月,人社部增列碳排放管理员作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第四大类新职业。但碳排放数据管理、碳市场交易等相关领域尚无大专院校对口专业,而社会机构的各种培训层出不穷,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打着碳排放管理人员资质培训的幌子诈骗的案例。
目前,主管部门已开始推动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建设相关工作,力图加快和规范双碳人才队伍建设,例如推进职业培训教材编制工作,在多家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等。
“如同能源转型势不可挡一样,双碳行业必将吸引巨量的人才流入。”一位在双碳领域深耕十多年的资深人士,更加坚定看好行业未来。
需求剧增
受疫情影响,今年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并不如往年火爆,但双碳相关职位需求异军突起。求职招聘平台猎聘网发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的热门细分领域中,新发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是碳中和领域,同比增长408.26%。
去年,双碳相关职位的需求数量和薪酬就已双双上涨。据猎聘网统计,2021年,碳排放相关新发职位需求同比增长753.87%。碳排放新发职位的企业招聘平均年薪也逐年增长:2019年为15.36万元;2020年为18.53万元;2021年为25.55万元。
存量企业增加招聘数量的同时,新增企业注册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给《财经十一人》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碳排放管理相关企业现存1516家,2020年的注册量是128家,2021年的注册量是295家。碳资产咨询相关企业现存537家,2020年的注册量是15家,2021年的注册量是73家。
综合来看,双碳相关人才可分为三个维度:顶层设计层面、技术科研层面,以及具体的碳资产管理运营层面。中创碳投教育咨询公司高级研发经理刘焰真对《财经十一人》表示,顶层设计层面不仅指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门需要有双碳专业人员,各大企业尤其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企业,也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在技术科研层面,减碳、增汇领域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过去的相关技术和科研工作需要深化与调整,以适应新的双碳目标。
碳资产管理运营层面的人才则是当前最紧缺的领域。刘焰真说,碳资产管理运营的人才需求分为碳排放数据核算核查、碳市场交易、碳金融分析三个方面。自开启全国碳市场建设以来,全国两千多家发电企业都经历了碳管理人才队伍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全国碳市场正式交易的启动,碳资产管理涉及的金额少则数十万元,多则上亿元,未来还将涵盖期货交易、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门槛较高的领域。从业者不仅数量上将剧增,知识门槛也将逐渐提高。
一家华东地区的中型电力集团碳管理部门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公司碳管理部门在近两年里从无到有,目前已有三十多人,今年计划还要新招聘十几人。未来随着发电机组规模的扩张,碳相关岗位人数还将继续增长。
大型火电企业的碳管理部门不仅要完成碳市场的履约,还要兼具碳资产管理、咨询服务等功能。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碳资产管理的专业服务公司,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近两年的碳管理人员数量年增长率超过50%。该司董事长魏子杰告诉《财经十一人》,公司对碳交易方面的岗位需求大增,同时碳管理、碳咨询等岗位人才也较为紧缺。
以碳咨询岗位为例,其属于碳排放核算和资产交易的交叉学科,既要熟悉控排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能够编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设计文件,又要懂得资产管理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对碳市场运行规律和衍生方向有较深入的理解,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单靠短期培训或理论学习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除了碳市场管控的火电企业,未来即将纳入碳市场,或者与产品与碳排放关联密切的企业,都已在招兵买马。国内头部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已宣布或在制定碳中和计划,纷纷部署了双碳领域的人才。在各大招聘平台以碳排放、碳交易等信息搜索岗位,都能发现大量需求,覆盖行业五花八门。
供给不足
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2021年突然爆发的双碳人才需求遇到了供应的瓶颈。
此前,全国各大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双碳或者碳市场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是社会培训、企业自主培养,具备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也十分紧缺。
中国的碳相关人才积累始于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随之诞生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即欧盟碳市场管控企业向不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项目购买减碳量,以抵消其自身排放量的机制),使得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碳减排项目,目前深耕碳领域的业内人士几乎均源自当时的CDM项目。
2013年之后,欧盟停止向中国等国购买减排量。中国当时为数不多的碳相关从业者大量流失,余下的从业者转入中国2013年以后陆续开设的区域碳市场。直到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前,碳相关从业者保持在相对稳定的1万人左右。
全国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量和企业数量是区域碳市场的十多倍,相应的人员需求倍增;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和企业还将扩容,人才需求更加紧迫。而且,全国碳市场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系列政策工具中的一项,双碳目标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但现实是,具备双碳的理论知识的人员和具有实际经验的人员都远不能满足需求。
2021年3月18日,人社部将碳排放管理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仪式》,成为18个新职业之一。碳排放管理员的定位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该岗位概念包涵较广,在实际情况中,核算、核查、交易、咨询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岗位,且专业技能要求都不低。
以看似门槛较低的核查员为例,该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解决跨领域问题的能力,需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能够监测碳排放现状,统计核算碳排放数据,核查碳排放情况。一位从事核查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十一人》,一位优秀的核查人员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时间管理者,兼具跨领域的知识,且具有很好的现场观察处理检查能力。这样的人才现在都是香饽饽,许多公司都在挖这方面的人才。
这就给了社会培训市场巨大的机会。诸如“碳排放管理师”等类似的培训广告如雨后春笋涌现,培训费用从几百至几万元不等。
一位组织相关培训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财经十一人》,基于市场需求较大,公司从2021年年底开始组织双碳相关培训班。参与培训的人员既有公司内部转岗、技能培训的人员,也有行业之外想通过培训进入双碳行业的人员。学员培训结束后可获得相应证书。
还有人瞄准双碳人才供需矛盾的机会,打着各种碳排放管理师培训之类的幌子圈钱,多个社交平台上可搜到有关的培训骗局。例如,重庆某男子看到一则关于碳排放管理师培训的广告称,交钱即可获得碳排放管理师证书,持证后不用上班,把证书挂靠到相关公司一年就可以赚取十几万元工资。该男子交了两万多元培训费后,培训机构联系人却失联了。
即使是真实的培训,学员获得的证书也只是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并不是具有从业资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刘焰真表示,中国目前尚无有关碳排放管理员的从业资质考试,也没有官方的培训课程体系,计划参加培训的人员要注意甄别。各类培训班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对相关行业的了解,有的是入门级的学习,有的是进阶学习。任何宣称可通过培训获得的类似就业、收入等承诺,均涉嫌虚假宣传。
矛盾何解
实现双碳目标,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目前的双碳人才队伍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短期内供需矛盾较大的状况难以避免,目前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系统性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未来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对相关企业来说,在没有特定对口专业的人员可招聘的情况下,只能从相关专业招聘后自行培养。比如,热能动力、化工、林业、经济、金融等多学科领域,都是双碳相关的专业。
双碳理论知识层面的专业人员培养,最主要的还是要依赖各类大专院校。教育部门已经在积极推动各类院校设置双碳相关专业。清华大学于2021年9月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该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说,该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发挥学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此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四所院校已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碳汇与碳资产管理等领域。
对于眼下最紧缺的碳资产管理运营人员,业内人士则建议主管部门加快职业资质认证和管理,希望人社部建立双碳人才的资质认证体系,出台如分等级的“注册碳排放管理员”、“注册碳交易员”、“注册碳核查员”的资质认证。同时对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管理,包括对培训师资和培训内容的管理,对于具有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发放牌照等。
魏子杰说,核查机构是碳排放核算和减排项目量化合规的最后防线,所属核查员的判断直接影响企业排放量、配额量和减排量。建议参考财务审计行业建立注册核查员机制,加大对核查员和核查机构的能力建设和监督考核。
碳市场的主管部门已在编制有关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申报建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从三方面推动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建设:
一是推进碳排放管理相关新职业的设立,促进形成完整的职业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升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能力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重点工程和项目等;
三是指导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协作组尽快完成职业培训教材编制工作,加快编制《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大纲》《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
作者为《财经》记者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