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劳乃宣与青岛礼贤书院

齐鲁晚报

关注

□韦钦国

劳乃宣(1843—1921年),字季瑄,号玉初,原籍山东阳信,生于直隶广平。清末光绪年间劳乃宣曾在多地做过近20年知县和幕僚,并曾在1908年任江宁提学使,还曾在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校长)兼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又曾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杭州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前身)监督。其成婚后的一段时间及人生最后的时光大多是在山东度过的。

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并占领青岛。为攫取在青岛和山东长远利益,德国在多个领域采取殖民统治,为使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殖民思想,1897年理查德·卫立姆被派遣来华传教,1899年来到青岛。理查德·卫立姆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给自己取中文名卫礼贤。卫礼贤“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志译介中国古典著作。”但因汉学初识理学有限,“只了解中国文化的浅层与表面”“译介工作障碍重重,难以为继。”

1904年周馥由山东巡抚升任两江总督时,曾聘劳乃宣为幕僚,两人因此熟稔。周馥对卫礼贤说:“(劳乃宣)思想真正根植于中国精神之中……你(卫礼贤)就能翻译各种各样的东西。”卫礼贤表示:“没有人会比我更高兴”,劳乃宣也“颇属相宜,因即复函允之”,并于1913年10月23日由河北移家青岛。

劳乃宣痛快答应的关键原因是“所居屋宇由卫君代租……月租洋价六十元,不用自出。”从根本上解决了劳乃宣正在发愁的生计难题。到青岛后劳乃宣居住在小鲍岛吴淞街(今上海路),“室中可以看山,廊下可以望海”,劳乃宣“甚是适怀”。卫礼贤则拜劳乃宣为师,“以弟子自居,执礼甚恭。”劳乃宣感受到了尊重,“日与尉(卫)君讲论经义”。

劳乃宣“幼沐家教,好学如出天性。”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古文基础深厚,传统理学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他用心给卫礼贤解读中国传统等经典,指导其理解、释义。在给姻亲罗振玉的信中劳乃宣写道:“尉(卫)君自以《孟子》翻德文,每日来弟寓,由弟讲授一小时,归而笔译……为之修饬而润色之。”卫礼贤翻译中国古籍时,劳乃宣先讲解大意,卫礼贤理解后翻译,劳乃宣再为之修饬润色,两人相处融洽、配合默契。

1900年卫礼贤在青岛开办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礼贤书院(1912年更名礼贤中学),书院主要用于传播中德文化,招收的主要是中国学生。1914年卫礼贤聘其任礼贤中学监督,并讲解经学。为“讲求圣人之道”,1911年卫礼贤在礼贤书院东花园“与中国寓岛诸同仁结尊孔文社”,宣讲儒释道法,进行中德文化交流,卫礼贤委任劳乃宣主持尊孔文社相关事宜。1914年卫礼贤又和“中国寓岛诸同仁”在尊孔文社西侧建藏书楼,劳乃宣撰《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该藏书楼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公共图书馆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乱了劳乃宣在青岛的惬意生活,本来“避乱最宜”的青岛由“世外桃源变为战场”,劳乃宣“于八月下旬移家曲阜”,结束了为期10个月的青岛生活。

劳乃宣“移家曲阜”是有原因的。1861年劳乃宣19岁时“缔姻于孔氏”,1863年“从外舅(岳父)孔公至曲阜就姻。”劳、孔两家多结姻亲,基于多种姻亲关系,劳乃宣方能避难于曲阜。劳乃宣在曲阜生活的时间前后长达10年,从成婚到中进士的这段时间,劳乃宣曾长住在曲阜,长女缃就出生在这里。1914年至1917年避乱曲阜的近三年间,劳乃宣生活相对平静,曾作《寄寓曲阜》记之:“依归愿近圣人居,且傍宫墙托敝庐;一任浮云苍狗变,饭疏饮水读吾书。”1915年大女婿孔繁淦“筑室于其后圃,约予(劳乃宣)往住。八月迁往,开轩面圃,饶有野趣。”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劳乃宣因“复辟嫌疑”被京师总检察厅通缉,一位姓蓝的曲阜地方长官与孔家交好,将通缉劳乃宣的电文“秘以相示,劝之出走。”劳乃宣不得不离开曲阜,但他着实无去处,走投无路之际,他致信仍在青岛的卫礼贤,“询问可否提供膳宿回青岛,继续完成《易经》的翻译。”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经典的一座高峰,义理聱牙佶屈,文字艰涩生僻,卫礼贤正为《易经》翻译“恐怕永远也不会完工”而苦恼,收到劳乃宣的来信颇为意外,“说他(劳乃宣)想返回青岛,完成《易经》的翻译,问是否能够提供膳宿。当他真的到来时,可以想象我心中的高兴。”得益于卫礼贤的邀请,劳乃宣“又移家青岛,居礼贤书院(礼贤中学)复与尉君理讲经旧业。”个人躲避了通缉,家人解决了膳宿,劳乃宣和卫礼贤各有所需。劳乃宣感到“得此殊为幸事”,与“尉(卫)君患难相依,极为相得。”更加尽心地对《易经》讲解、释义和讨论,使卫礼贤能够在“理解确切而透彻”的基础上翻译。

劳乃宣、卫礼贤前后用了四年时间,合力将义理深邃、艰涩难懂的《易经》翻译成德文版,将其打造成西方的“东方名著”,成为卫礼贤作为汉学家的标志性著作。瑞士哲学家容格表示,“深刻体会到他(卫礼贤)翻译的这本典籍《易经》在西方是无可比拟的,在文化上有重要意义。”1920年卫礼贤离开中国前,再次聘劳乃宣任礼贤中学监督,令其继续主持尊孔文社。

重返青岛后的劳乃宣直至1921年7月去世,都再没有长时间离开,这段时间的生活相对是安稳的。其自订年谱载:“1919年,在青岛。缃正月、五月、闰七月、十二月来,皆小住而去。伦侄三月来即去。絅七月来,即去。闰七月,游(劳)崂山,以山不靖,未敢深入,到上下九水、树树台而返。十一月,孙元果生。……健就礼贤书院教员。”缃(字绚文)系劳乃宣长女,絅(字阁文)是长子,子女及侄辈相继前来投靠或探望,令劳乃宣心情舒适,有天伦之感。

劳乃宣根据《通志·氏族略》“劳氏其先居东海劳山,因氏焉”的记载,认为其姓氏“劳”源于“劳山”,心理上对崂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视崂山为故乡。“故嘱友人为绘《劳山归去来图》而以‘劳山’自号焉。”劳乃宣把崂山作为感情寄托,多次前往游历,关于崂山的诗多达数百首。

劳乃宣东行北上时多次经停济南,但真正在济南生活时间并不算长。同治四年(1865年)劳乃宣中举后在其兄劳乃宽的岳父范梁(字楣孙)家开馆授徒。同治八年(1869年)范梁由大名知府调任山东盐运使,劳乃宣“同赴济南,馆于运署。”运署是古代对盐运使署的别称,济南运署街一名即源于此。这年冬天劳乃宣去了淮安并回保定过年,年后重“赴济南馆府”。不久“范公升山西按察使,又调直隶按察使”,劳乃宣随其授学而离开济南,前后实际在济南生活约一年时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其兄长劳乃宽曾“以山东河工奏掉开缺,卸任赴山东(济南)。”

1914年8月23日,日本为抢占青岛与德国发生战争,战争前两天曾任山东劝业道的萧应椿邀卫礼贤来济南避难,卫礼贤独留青岛,将家人送往济南时,劳乃宣一家随行,《等韵一得·韧叟自订年谱》里记载的“战事起,迁济南小住”“在济南勾留月余”,说的都是这件事情。在济南期间,劳乃宣游览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写有《济南小住——闻战衅》一诗:“避地重来泺水滨,抚今伤往一霑巾;僧丁张李还祠庙,都是先朝敌忾臣。”

劳乃宣原籍山东阳信,其所写《续修劳氏遗经堂支谱序》载:“吾宗明初,自乐安迁阳信,雍正间创修族谱,以阳信始迁祖为一世,以上无可考也。”以此算起劳乃宣为劳氏十五世。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阳信《劳氏族谱》时,劳乃宣曾为其作序,1919年劳乃宣还专门从青岛回阳信纂修《阳信县志》,对原籍颇有情怀。

劳乃宣助卫礼贤“通过翻译、讲座和出版的方式,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中国经典“暨泽西文,流传西国”,推动了中德文化交流。另外,他还留下了诸多描写崂山、泰山、趵突泉等的诗词,推动了齐鲁文脉繁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