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两会声音丨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香港特区中的“特区”

中国经济新闻网

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以深港口岸经济带、新界北都会区为重点,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香港特区中的“特区”,持续推进深圳与香港合作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对本报记者表示,深港口岸经济带作为深港合作的核心区域,须符合两地共同利益。深港口岸经济带可以合作的领域包括金融、医疗、教育、物流交通、免税购物、创新科技、专业服务、高端制造业。可以考虑成立深港口岸经济带管理委员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的常设机构,由国家发改委、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深圳市政府等派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该委员会的运作。

洪为民建议,可以在新界西地区发展跨境金融,在新界北的罗湖、文锦渡口岸一带发展大健康产业,在新界新田、落马洲口岸、皇岗口岸一带发展生物科技、创新科技、高端制造业和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深港口岸经济带发展不仅会为香港带来裨益,也会为深圳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理念以及推动深圳更加国际化等带来机遇。构建好“双城三圈”,“双城”指香港和深圳,“三圈”指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及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将促进港深互补优势融合发展,令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在香港临近深圳的区域,打造300平方公里的新都会,相当于4个香港岛面积,建设北部经济带,发展成为香港另一个经济引擎。

洪为民表示,新界北都会区可以参考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模式,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同时做好高层次的统筹。新界北都会区应该定位为“香港特区中的特区”,特事特办,和深圳市、广东省深度合作,协助香港尽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王庭聪对本报记者表示,北部都会区以“南金融、北创科”为双重心发展布局,维港都会区继续发展香港最具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产业,重点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创新科技发展,以配合深化港深合作带来的新机遇。按照北部都会区的设想,将容纳250万人居住,提供65万个职位。仅靠香港的公司未必能支撑如此庞大的职位供应,若引进更多的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产业结构。从长远而言,必须依靠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发挥更多优势。

王庭聪表示,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进一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企业改革不断推进,国企、民企总部迁移的进程加快,部分企业的总部向雄安新区集中,另一部分结合自身发展所需,聚焦主业靠近产业前沿。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迁至广东深圳,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国船舶集团总部搬迁至上海。中国三峡集团搬往武汉。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化控股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宣布落地雄安新区。

目前,全国有120多家央企,包括非金融类央企96家、金融类央企26家、行政类央企3家、文化类央企3家。中国经营性中央企业共有96家,其中上海5家、东北5家、广东4家、雄安新区2家、成都1家、港澳4家,其余均在北京。广东省的央企总部均设在广州和深圳。

“长期作为对外窗口的香港,有3家央企总部落户,分别是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港中旅集团。澳门特别行政区有一家央企总部——中国南光集团。”王庭聪表示,香港发展北部都会区,可以聚焦总部平台经济发展,加速经济结构成型。可以由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相关部门协调,提供地价和租金优惠,为龙头企业进驻提供便利。成立北部都会区一站式服务平台,由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发展基金,支持内地大型企业落户,支持初创企业及产品落地,培育独角兽企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