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冬残奥会开幕式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摒弃华丽,从个人故事讲起

新京报

关注

会徽展示向来是开幕式上凝聚创意、令人期待的环节。今晚(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30分钟左右的表演节目中,会徽展示环节占到了13分钟,选择了从未在开幕式上出现过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展现。

冬残奥会开幕式核心主题是“世界有你就温暖”,会标展示导演组长林辰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这次表演编排摒弃“华丽惊艳”的排列组合,选择从每一个残障朋友的故事讲起,让力量感有了娓娓道来的表现方式。不论残障人还是健全人,你的温暖都会照亮所有人。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会标展示导演组长林辰。新京报记者 刘鑫 摄

核心主题是“世界有你就温暖”

新京报:你负责的节目具体名称是什么,将出现在开幕式中的哪个环节?

林辰:我们的表演是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其中包括三个部分:会徽表演、会徽展示、会旗仪式,总时长达到13分钟。

新京报:可以解读一下整个节目的创意和传达的精神内容吗?

林辰:会徽的展示是每一届导演组都要拼智力、拼想法的。沈晨导演(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研究开闭幕式表演方向时,确定了不追求华丽惊艳、更追求人文理念的立意,核心理念是残联主席张海迪的一句话,“世界有你就温暖”,所以“温暖”是整个节目的核心意旨。

整体的表演理念是“残健融合”,演员班底加上代表性残障朋友,一共30位左右。最初得到导演的启发,希望通过平行戏剧的方式来展现残障人的精神状态和对于生命的认知。因此我们选择不在宏大的视觉效果上下过多工夫,更加注重挖掘每位残障朋友背后的故事。我们会挑选更具典型性的残障朋友作为出演者,比如双腿义肢的夏伯渝老师,2018年将近70岁的他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从他身上能生动展现出人类坚韧的精神意志。

新京报:整个节目创意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其间方案有没有变化调整?

林辰:整个节目可以说,从前期创意到现在时间跨度近两年,过程中反复修改过很多次。不采用传统的舞蹈表演节目,不编排队形等呈现力量感的外在表达,而用平行戏剧方式在人物戏剧故事中展现温情,需要跟舞蹈演员做更好的融合表达。音乐、舞美、视频、表演有机融合,让力量感娓娓道来,更温情地融入到故事中。

挖掘每一个生命带来的温暖和能量

新京报:“世界有你就温暖”,这个“你”在整场表演中是怎样体现的?

林辰:我们选择“残健融合”的表演,核心主题是“世界有你就温暖”,“你”是谁?“你”有可能是残障人,也可以是健全人,“你”的温暖会照亮所有人。

我们用平行戏剧方式,选择一系列温暖的片段:一个普通女孩举着灯笼为一个盲人女孩照亮内心世界;一个三口之家拿着风筝追逐奔跑;其乐融融的感受同时传递到一个母亲在等待远方的女儿……以生活百态的片段感动每一个人,使大家感受到有“你”就能点亮所有人的内心。表演的高潮部分是夏伯渝老师的一幕,主要体现的是人类的坚毅品质。

我个人是第一次跟残障朋友合作,在他们身上能看到生命的光辉和律动。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们因为身体的残缺需要帮助,但在排练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比普通人差多少,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表现会更加优异,相较之下他们更加坚毅和强大。

这也是我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理念,包括入场也有规定,如果不是残障运动员主动要求,不允许我们去帮忙推轮椅,因为这首先就不是一个平行视角。这次表演中,我们也始终坚持将残障朋友作为主角,去呈现他们个人的魅力。

新京报:这期间有哪些特别的故事可以分享吗,经历这次冬残奥会你的感受如何?

林辰:我们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孩子身体健全,一个孩子脚部先天有问题,但两兄弟都很开朗活泼,残障的那个孩子一样愿意向别人张开怀抱,每天跟我们不知疲惫地欢乐排练。

即便是对健全普通人来说排练也是很辛苦的。很多残障朋友是坐轮椅的,长时间保持坐姿可能会导致尿血等疾病问题,但为了更好地展现和表达他们这个群体,从来没有一个人跟我们抱怨过排练很苦很累。

我作为舞蹈编导已经工作二十多年了,通常我们的节目编排合作,遇到的演员都是全国最优秀、身段最好、专业技能最棒的一批,但这次不同,我们遇到的是身体有残缺、不那么完美的演员,而我恰恰在这些不完美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美。创作过程中我也在持续反思,因此这次我们放弃了很多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表现方式,选择向内心寻找、挖掘每一个生命给我们带来的鲜活蓬勃的能量。

戏剧表演形式此前从未被尝试

新京报:这个节目的导演团队组成是怎样的?

林辰:最开始我们会徽组有5名编导,后来在沈晨导演的调配下增加到11名,增加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大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等单位的很多优秀话剧导演和演员,大家齐心协力、其乐融融。

戏剧表演的呈现形式在此前的奥运会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如此广阔的空间里以戏剧方式来表达,也有一定的风险。我们也是铺下“重兵”,各种优秀导演扎在这上面,花了半年时间,反复打磨雕刻,探寻我们最想要实现的效果,最终也确实如愿完成了导演的要求和期望。

新京报:戏剧表演形式的风险在哪?

林辰:首先,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广阔空间做表演,需要把戏剧的内容点无限放大,否则观众看不见;第二是镜头问题,分镜头脚本需要有大致叙述逻辑,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我们传递的情感内容。虽然不需要像电影一样规定起承转合的戏剧逻辑,但也要做出清晰设置,传递到摄像和导播,整个团队要有共同认知,在导演的调配下一起把我们要讲述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

这其中还有一个需要磨合调整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参演的残障朋友都是素人,从来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表演训练。当然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演成舞台剧那样,还是让他们做自己,练习在镜头前怎么向观众传达他们的本真模样。

新京报:看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感受如何?

林辰:首先我们做了一件没有人尝试过的事情,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第二我们冬残奥会不需要突出华丽,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如何把它转化为更具有精神能量的表达,是我们着力去做的。可以说我们是不遗余力,相信也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另外,刚开始会比较担心素人朋友内心会不会抵触表演,但在排练过程中发现他们完全配合,而且很愿意展示自己。那我就去打磨他们愿意展示、很有信心的部分,磨合过程中跟演员的融合度很好。有些问题无法克服,我们就是想办法去放大节目中的优点,镜头语言下,温情力量可以无限扩大。我想,这样的探索本身就很有意义。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刘鑫 摄影记者 陶冉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