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面对“刘学州之死”,暂停1000余微博账号私信功能远远不够

媒体滚动

关注

原标题:面对“刘学州之死”,暂停1000余微博账号私信功能远远不够 来源:上观新闻

1月26日,新浪微博对1000余名用户账号暂停了私信功能。这些用户曾在1月1日至24日期间给“刘学州事件”的当事人发送私信。舆论普遍认为,刘学州自杀与他在此期间遭受的大规模网络暴力关系很大。

在如今的互联网上,网暴已经司空见惯。从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算起,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网络暴力行为,发展至今短短20余年时间,却产生异常惊人的破坏力,使现有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都有点措手不及。特别是随着“饭圈文化”兴起,以及商业性、营利性“网络水军”出现之后,网暴现象更是火上浇油。只要事涉“饭圈”,或者有“网络水军”介入,几乎是任何一个话题,都可能引发铺天盖地的谩骂和对骂。

网暴的伤害性有多大?若非亲身经历,恐怕很难想象。网暴对象的个人信息常常被施暴者人肉搜索并全部公开,从而成为活生生的标靶。曾经有一位网暴亲历者形容,那些骂人的脏话“就像一把把刀扎在心上”。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受害者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最终选择轻生。2018年5月,欠下高利贷债务的“菲妥妥”(网名)一家三口在湖南自杀,造成两死一伤的后果。事后有媒体发现,这家人10天前曾经在海南自杀获救。他们之所以第二次选择自杀,就与遭受的大规模激烈网暴有关。同年8月,四川德阳一位女医生也因不堪网暴带来的压力服药自杀。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并没能让网暴有所收敛。相反,网暴犹如一头嗜血的怪兽,仍在不断膨胀壮大。

在推动刘学州走上自绝之路的诸多因素中,网暴到底占了多大比重,如今已经难以量化考证。有人可能认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遭遇了太多苦难和不幸,网暴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刘学州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密集苦难,可直到寻亲之前,他呈现在老师和朋友面前的形象,依然是一位善良、阳光的少年。直到他遭遇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网暴,他才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场网暴对他的伤害,至少相当于“最后一根稻草”?

网暴造成的后果触目惊心,但实施网暴者被追究责任的情况并不多见。四川德阳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发3年之后,三名被告人以犯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包括缓刑),但这样的案例非常罕见。2021年10月,湖南株洲一名女主播在一场直播中自杀身亡。有知情人士透露,这名主播并非真的想要自杀,她之所以最终喝下农药,直播室里一片“你快喝吧”“想喝就喝”“快喝快喝”的怂恿声难脱干系。然而,就连律师都认为,很难追究这些怂恿者的刑责。

网暴追责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一起网暴事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发酵,参与网暴的人员众多。成千上万人的恶意汇聚在一起,相互影响就形成了巨大的杀伤力。但作为个体的施暴者,很多人可能只是随口骂一两句。这一两句谩骂与最终的危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这一点并不容易证明。而且,很多实施网暴者都不使用实名账号,甚至只是临时注册的小号。在“刘学州事件”中,当刘学州自杀之后,就有大批谩骂他的社交媒体账号迅速清空谩骂内容,甚至直接注销账号。对于这一类施暴者,要找到账号注册者、使用者,保存、固化证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不能因为这些技术性的难度,就在客观上对网暴网开一面。网暴行为已是网络空间的一大公害,并恶化着现实的社会风气。“暂停私信功能”这样的处罚,恐怕只是一个起点。从25日开始,有关部门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就包括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行政手段的集中式整顿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使泛滥成灾的网暴不良现象得到根本性的遏制。

栏目主编:封寿炎 文字编辑:封寿炎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