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频 | 门源6.9级地震 惊现22公里地表破裂带
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
造成长约22公里的地表破裂带
为何地震破坏力如此之强?
地表破裂带是如何形成的?
此区域是不是地震震中?
……
一起来看!
1月9日,记者跟随青海省地震局工作组李智敏、盖海龙、李鑫、王德一行前往实地探访。
工作组从门源县驻地出发,途经宁张公路,穿过狭长崎岖的硫磺沟,经过近两小时行程,抵达了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置。在路上,工作组看到多处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拦腰折断的电线杆;部分道路受损发生移位,宽数十厘米的地面裂缝随处可见,随着临近地表破裂带位置,裂缝宽度加剧,地面鼓包明显,甚至一人多高,令人不禁感叹地震强大的破坏力。
为何地震破坏力如此之强?
青海省地震局正高级工程师李智敏介绍,通常3-5级地震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3级以上地震,人才能察觉,5级以上地震,才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地震破坏力的产生是地球应力释放能量的一种过程,6.0级地震能够产生1.5万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与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威力相当。因此,此次门源6.9级地震造成的破坏力是可想而知的。
地表破裂带是不是震中位置?
此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并不是震中位置。李智敏介绍说,很多人都有个误区,就是仪器测定的震中一定是破坏最强的地方,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一般来讲,确定震中位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震后调查,将破坏最厉害的地方定为震中,称宏观震中;另一是根据地震仪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称微观震中,通过速报得出的通常是指微观震中。由于震源区的物理状态和地震区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地面上破坏力最大的地点不一定正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宏观震中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据了解,此次地表破裂形成的位置与震中的位置距离4公里左右。
长约22公里的破裂带是如何形成?
地震发生后,根据仪器测定的微观震中位置、余震的分布位置,工作组第一时间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初步圈定了调查范围,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很快找到了地表破裂带。
记者顺着李智敏的手指望去,山坡上明显有一条线性裂缝,据介绍,这就是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可以看到地表与冰面被错断破坏、张裂隙和挤压鼓包随处可见。李智敏说,破裂带规模跟地震震级相关,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通过应力的释放,在地表有所表现,一般震源深度较浅,震级足够大,容易造成地面破裂。通过工作组实地野外调查和无人机测量,初步认为此次地震造成的破裂带规模长约22公里。
“此次断裂为典型的左旋走滑型断裂,以水平运动为主,地表破裂和鼓包是断层水平位错和挤压形成的。”工作组发现了地表破裂形成的地表裂缝,通过测量深约3米,在张开的裂缝中,可以看到像梳子梳过一样的痕迹,李智敏说,这是断层左旋走滑一个非常典型的印记,称为“擦痕”,它是断层两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刻划的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有时表现为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细而浅。“它能够很好的指示断层运动的方向,由粗而深端向细而浅端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李智敏说,“因此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左滑型断裂表现特征。”
再往前走,李智敏指着眼前凸起的地表鼓包(约1.6米高)说,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这样的鼓包是由于挤压作用所形成的。记者看到地表破裂对公路、河道的破坏很明显,公路被水平位错约0.4米,高低不平,来往的车辆要十分小心,缓慢行驶才能通过。
会不会有更大规模的地震接连发生呢?
门源6.9级地震后,该区域接连发生了多次地震,周边居民震感明显,会不会有更大规模的地震接连发生呢?
李智敏说,最近的几次地震都属于门源6.9级地震的余震,是正常的起伏活动,也是专家趋势研判预期之内,与先前的地震序列一样,位于冷龙岭断裂带,不会对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